平湖派琵琶演奏技术探究

2020-06-22 13:25孟庆馨
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琵琶民族音乐

孟庆馨

摘 要:以平湖派琵琶艺术研究为基础,从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美学品格与意境、文化生态与语境三个方面,对平湖派琵琶风格形成的相关情况进行相应分析。与此同时,探讨平湖派琵琶演奏技法本身的特殊性,以平湖派琵琶名曲《淮阴平楚》为例,探究平湖派琵琶演奏技术。最后,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问题进行适当讨论,认为其文化传承问题值得深思。透过本文,为研习平湖派琵琶艺术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平湖派 琵琶 《淮阴平楚》 民族音乐

平湖派琵琶艺术兴起于1895年,其主要标志是《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编著的完成,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受到李氏五代地域特点的影响,加之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使得平湖派文人音乐独具特征。在平湖派琵琶演奏中,能够明显感知到文人所蕴含的艺术品格,这一点在经典作品中比较明显。与传统琵琶演奏不同,平湖派琵琶演奏技术比较特殊,其作品的风格、韵律与旋律等均与其他民间音乐作品存在较大不同。文章以平湖派琵琶名曲《淮阴平楚》为例,对平湖派琵琶演奏技术进行相应解析,旨在提供一定研究思路。

一、平湖派琵琶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

19世纪末期,我国江南地区兴起五大琵琶流派,平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平湖派以地区得名。与北方相比,江南历来是文化发达的地区,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江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突出贡献。我国明清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安定,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在江南地区兴起,人们向往富足和安定的生活环境。在此过程中,文化艺术空前发展,民间音乐随之进步,琵琶艺术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类型。

从美学品格和意境上看,平湖派经典作品中能够突出文人艺术的品格。以平湖派《浔阳琵琶》为例,该作品原名为“夕阳箫鼓”,名字缺乏美学意境。但是,李芳园在对该曲进行编著过程中,发现乐谱旋律之美,并将其改名为“浔阳琵琶”。相比之下,李芳园改过的名字更加具有儒家品格。与此同时,通过不同演绎方式,对原曲段落进行适当改编,使其结构更加合理,加之大量运用平湖派特有技法,使《浔阳琵琶》曲调更加清丽。

从文化生态和语境上来看,平湖派琵琶艺术得以兴盛,根源在于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对于文人音乐而言,其也属于文人艺术。李芳园作为平湖派创始人,虽然主业是私塾讲学,但是弹奏琵琶确是其主要爱好之一,作为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其所创立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在风格形成上有赖于家族积淀的力量,同时将音乐知识与文学知识相融合,也是平湖派琵琶艺术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如此,平湖派传承人朱荇青尤爱丹青和书法,吴梦飞更是对古琴艺术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艺术为平湖派传人琵琶演奏提供养分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平湖派琵琶艺术特色。

二、平湖派琵琶演奏技法独特性解析

琵琶演奏技法类似于琵琶区调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其不仅对音乐风格形成具有较大帮助,同时在音乐风格表现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1.左手技法独特性

平湖派琵琶技法中,左手最有特色的技法包括打、带即“捺”、推、拉,其中,“捺”所发出的音调细腻微弱,且纤细柔和,“推”、“拉”音则比较委婉,余音绵长,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平湖派琵琶音乐的人文特点,像一个温文尔雅的身世,曲调中蕴含秀丽抒情的深意。余音绵长、缭绕,其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比较适合在庭院及书斋中自弹自唱。实际上,这也是文人音乐中比较典型的表现方式,不仅收敛平和,也不会过于偏激,蕴含中国人所推崇的中庸之道。演奏者与琵琶融合在一起,不注重其他因素,仅仅关注人的内心活动与体验。这种独特的品格,正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精炼所在,余音袅袅,彰显“含而不露”、婉约谦逊的君子品格。

2.右手技法独特性

平湖派琵琶艺术不仅左手技法具有独特性,同时右手也具有一定特色操作技法,如下出轮、满轮、蝴蝶双飞、马蹄轮等。其中,下出轮最为特殊,这是因为其他琵琶派别多使用上出轮演奏方法。下出轮强调先用右手小拇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照次第向左面方向弹出,拇指则向右挑进。这种弹奏方法历史悠久,其优势在于每个手指所发出的音量比较接近,缺点则是音量弱。

3.轮指演奏技法

轮指演奏技法比较难掌握,主要原因是人各个手指长短不一,粗细差异也比较大,但是对于轮指演奏,要求其发出的声音统一、均匀。观察发现,人的大拇指和食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两个手指所发出的力量也比较大,而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的独立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平湖派琵琶演奏过程中,要求对这三个手指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增强其独立性。练习过程中,将无名指伸到最直状态,然后尽量保持小拇指不动。与普通民间音乐相比,平湖派琵琶演奏技法比较特殊,就如同古琴音乐受到吟诗腔韵的影響一样,平湖派琵琶不仅给人优雅之感,还能体现出文人音乐的特点。

三、武曲《淮阴平楚》演奏技术分析

1.《淮阴平楚》曲目情况

《淮阴平楚》也叫《十面埋伏》,是比较经典的琵琶武曲,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为写实类曲目,与章回体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来说,武曲随着故事发展搭建架构,层次分明,绘声绘色,气势雄伟磅礴。该曲背景为楚汉战争中的垓下决战,表现淮阴侯韩信参与平楚的丰功伟绩。在该曲演奏过程中,大量运用满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拍等琵琶演奏技巧。根据《淮阴平楚》结构,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① “序幕”;②“战前”;③“交战”;④“战后”,详细情况见表1。

2.第一部分——“序幕”演奏技术

在序幕中,“列营”作为全曲的引子,以散板开头,要求演奏者采用“轰”手法来对鼓声进行模拟。这样一来,在密集的战鼓声中展开,好似听见两军交战的高亢号角。此部分因为以散板开始,在音型反复和节奏控制上,往往比较随意。由慢渐快,呈现交替变化特征,能够衬托出战争场面,或擂鼓三通,或铁骑刀枪,将战争场景清晰呈现出来,使听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壮观战争场面。

“分营”段落的演奏,能够进一步对《淮阴平楚》的音乐形象进行强化,而“军鼓”则采用1个羽音“la”,也就是采用“弹双”技法对敲击军鼓进行描述,节奏明快,由慢节奏逐渐向快节奏进发,凸显三军气势。在此基础上,序幕“掌号”部分采用“遥指”技艺模拟号角声,声音从远处来,从弱变强,把垓下之战战前军营升帐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放炮”段落,利用夹扫空四弦演奏技术,形容擂鼓声,使听众感受到战鼓轰轰作响,随之而来的便是连续的火炮声,听者明白,战前准备妥当,大战一触即发。

3.第二部分——“战前”演奏技术

进入到第二部分“战前”演奏,利用 “吹打开门”直截了当进入到主题乐段中。演奏者用右手,运用勾轮、长轮、带轮拂等演奏技巧,“三四拍”、“二四拍”互相交替,节奏渐快。该部分演奏技术看重音乐旋律,庄严肃穆感立时呈现。然后进入到“点将”段落,此段落共有40个小节,分80个节拍,要求演奏者采用“凤点头”演奏技术。在此过程中,为保证音色的浑厚性,平湖派琵琶演奏时,要求最好用大指进行勾打。与此同时,保证节奏的稳定性,如此下来,既可突出点将过程中的紧张感,也能凸显出一定活泼感,两者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排阵”运用“遮扫”演奏技巧,采用该指法过程中,要求以中板速度进行相应演奏,该段落有2次渐快过程。“走队”则运用“遮分”指法演奏,平湖派演奏此段落时,其篇幅略微长一点,对更好的表现排兵布阵具有一定帮助。

4.第三部分——“交战”演奏技术

第三部分“交战”是武曲《淮阴平楚》的核心,在演奏该段落时,与其他琵琶派别不同,平湖派主张采用“划拂”、“长轮”等演奏技术,保证节奏由慢变快,在适当时候戛然而止。与此同时,采用“挂轮”技艺,与十六分音符衔接下来,运用此种技艺,能够设定如下场景:汉军小心翼翼于垓下集合,悄无声息的做好排兵布阵,对楚军形成“十面埋伏”之势,进而对楚军发动突袭。此处运用上述演奏技术,将大战前的紧张、寂静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战”段落主要描述交战伊始,小部分兵力与楚军短兵相接。平湖派演奏此段时,在技巧上将每1句末音作为下1句首音,到第3拍时,要求演奏者右手运用“煞”技巧,并配合三弦音色,使两军短兵交战的音响效果得以呈现。“垓下大战”段落,一开篇即运用“绞弦”技巧,配合“拂扫”,并且充分运用“提”的技巧,不仅曲调快速,同时也兼具铿锵之力,将大军蓄势待发气势清晰展现给听众。在此基础上,左手运用 “推”、“拉”弹奏技术,将战争逐渐推向高潮。

演奏到“百万军声”,全曲进入到最高潮,平湖派琵琶演奏技巧要求运用“绞”、“推拉”指法,两根弦强奏,演奏到一定程度,在运用“夹扫”空弦过程中,要适当对其节奏进行控制,使“快强”节奏逐渐转变为“慢弱”节奏,然后再逐渐加快、加强。这样一来,交战进入到白热化、双方士兵拼尽全力厮杀之场景跃然眼前,将呐喊声、杀声、马蹄声等声音场景着重表现出来,也容易使人联想到尘土飞扬、纵横驰骋、血染沙场等战争场景。该段落演奏节奏明快,反复运用散板音型,演奏较为自由。

5.第四部分——“战后”演奏技术

“序幕”、“战前”、“交战”后,《淮阴平楚》曲目进入到“战后”段落,在此段落中,由“项王败阵别姬”开始,采用“二三拍”交替的模式演奏,运用娴熟,旋律悲凉,把项羽作为一代英雄人物面对兵败如山倒的无奈心情和复杂情绪刻画的入木三分。运用“半轮”空子弦,结合“挑”缠弦泛音,然后运用“半轮”子弦,“挑”缠弦,最后演奏者用右手技法弹双后停止,使听者心绪涌动,感慨万千。

败阵别姬后就是乌江自刎,在“乌江”段落中,重点对项羽兵败的悲愤与壮烈进行烘托出,一方面表现霸王项羽在面对爱妃死亡、兵败垂成的情绪进行描述,另外一个方面突出人物性格。为此,平湖派琵琶演奏过程中,要求对这部分进行更好的处理,发音上要保证声音清脆,音量上要求饱满有力,进而发挥承上启下之作用,将次段落磅礴气势充分展现出来。

一方面项羽面临兵败,选择乌江自刎,但是从汉军角度而来说,乃是大获全胜,因而很自然过渡到“众军奏凯”段落中,本段落共分为17个小节,与“诸将争功”及“收阵回营”相比,在主干音上未出现明显变化,基本上保持一致。该部分节奏较为跳跃,能够将听众直接从悲凉中带入到愉悦、轻松、大肆庆功的场面中,与之前项羽战败所烘托的悲凉形成较为鲜明的对照。

而“诸将争功”段落在演奏时,则是上一段汉军齐奏凯歌欣喜之情的延续,大汉军队作为胜利之师,三军上下洋溢争功及论功的喜悦情绪中,也是人之常情,主干音与上个段落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起伏,但是也存在一定差距。在最后三句演奏中,将速度逐渐放缓,将镜头拉向全军喜悦之情之外的远方,也在很大程度上未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提供一定帮助,使演奏者能够为“收阵回营”的散板演奏做足准备。最后一个段落“收阵回营”,是整个《淮阴平楚》曲目的尾聲部分,该段落在节奏上比较类似于散板,洋溢自由之情,但是又有很强的节奏感,这是因为此段运用“拂划”、“长轮”等演奏技艺过程中,出现微小变化,且速度逐渐放缓,最后以划四弦煞音的方式结束全篇演奏。

6.赏析

《淮阴平楚》是经典的琵琶武曲,平湖派演奏过程中,很好的保留原曲中有益部分,适当进行创新,利用平湖派特有演奏技术及技巧,丰富琵琶演奏艺术。

从场面上来看,细细听来,平湖派武曲《淮阴平楚》不仅蕴含两军交战的深刻场景,同时具备气势宏大的恢弘场面,演奏过程中,弹奏者利用大弦,将汉军围堵楚军的气势凸显出来,深入刻画战前列营、升帐,以及战时交战的激烈场面。在楚霸王乌江自刎段落的演奏中,突出刚柔并济之感,利用平湖派技艺,将悲凉之感衬托出来,深深感动每个听众的内心?譾?訛。

在对乐曲演奏处理上,采用平湖派技艺演奏《淮阴平楚》,不再单纯的表现声音的响度,也不在于比拼演奏速度,而是透过平湖派更为精湛的琵琶演奏指法与技巧,将武曲中的现实意境真实反映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湖派文人琵琶演奏的深厚修为及内在修养,使乐曲演奏臻于完美,不仅能够 “以形写神”,更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對《淮阴平楚》结构进行赏析,演奏反复通常比较自由随意,部分会出现冗繁过度之感,虽然有人会认为这种修饰比较繁杂,往往会和旋律线条混淆,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点,证实平湖派琵琶艺术不断追求深远意境和臻于完美的特征。纵观平湖派对琵琶武曲的这种处理特点,演奏者需要不断加强基本功,才能达到演奏要求。

但是,很多时候因人而异,在演奏上取决于演奏者对武曲的认识和理解,而其在演奏过程中的实际处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若能够根据自身理解,加以妥善处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平湖派艺术特征发扬光大,展现出应该有的美感和意境。

四、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问题

平湖派琵琶艺术在我国传统琵琶音乐流派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地位不言而喻,其作品经典,演奏风格细腻自然,具有良好的传承关系。历经百余年发展,不同时期人们对其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一般都得到广泛传承。目前,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进入到21世纪后,平湖派琵琶艺术已鲜有人提起,其逐渐退出历史成为发展之必然?譿?訛。为此,我们要清晰认识到,无论何种艺术流派,均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深深植根在国人心中的文化现象。

也就是说,无论是文学流派,还是音乐流派,想要完全实现“永葆青春”并不可能。任何一种音乐流派的传承,都离不开老一代艺术家的贡献,其演奏技术、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也学会被时代所影响,甚至是替代。但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宝贵的遗产,平湖派琵琶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挥经典永恒的价值。欣喜的是,平湖派琵琶艺术已经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相信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必将为民族文化增添更多色彩,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其价值。

结语

琵琶艺术是我国艺术园林中的瑰宝,平湖派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其风格婉约细腻,是文人艺术的代表之一,其艺术价值和魅力无法衡量。在演奏技术上,平湖派琵琶色彩鲜明,手法多样。对于目前琵琶技艺学习者及琵琶演奏者而言,在研习平湖派琵琶时,要兼顾全面,在掌握平湖派琵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其精髓进行充分挖掘,并详细分析乐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值得关注的是,在平湖派演奏技术传承问题上,要树立使命感,在牢固掌握演奏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发扬传统艺术,不断创新,丰富琵琶技艺。

注释:

石洋,任畅.从民间艺术家到音乐教育家——平湖派琵琶传人杨少彝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3(3):157-160.

赵瑾.平湖派琵琶艺术风格的形成及特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15(3):93-99.

张祎.平湖派琵琶大师李芳园的传承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6(20):120-121.

左霂婧俍.平湖派琵琶独奏曲室内乐作品编创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

黎庆慧.平湖派琵琶[J].浙江档案,2015(11):40-41.

朱大祯,倪培培,王怡蓝.珠落玉盘声声悦[J].浙江档案,2015(11):42-43.

张鸣,王范地.杨少彝先生与中国民族音乐琵琶艺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128-133.

猜你喜欢
琵琶民族音乐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琵琶老店琵琶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琵琶仙·寒窗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