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珍香
摘 要:艺术本体的概念是美学探讨的核心,艺术本体论围绕哲学思维来建构自身的美学意义,并以具体的视觉形态作为美学理论的佐证。西方美学史衍生出许多概括艺术本体概念的不同理论方法,如果以“二元对立”的哲学思辨来确定一种绝对、唯一的概念标准,那么,对于艺术本质的定义将会步入“伪艺术”的命题中。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文化生境催生了不同的审美思維,并对艺术形态存在的相对独立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艺术是历史的范畴,艺术本体概念本身就是多维度的,这也是艺术存在及发展的历史规律。
关键词:艺术本体 维度 美学
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艺术的本质、意义及其哲学问题是美学研究的主要范畴。艺术的存在及其本质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包括艺术的形态构造、存在方式、本质特征等内容。艺术存在的范畴与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及其逻辑建构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能否建立艺术逻辑上相融的本体论具有重要意义。在从古至今的艺术本体论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理论体系和不同的哲学概括,而美学对于艺术美丑范畴的界定本身就包含了艺术本体的问题,也就是美的本质问题。从整个人类美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艺术的本体论实则是一种宽泛的、开放性的概念,不能归结为某种特定风格流派的定义。纵观西方美学史或艺术史的发展,对于艺术本体的定义,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进行“创建、批评、否定、重建”的过程。由于西方哲学思辨主客二分的特殊性,对于事物的认识和解释,都是以一种绝对精神排除一切异己,对于艺术本体的定义往往具有绝对性和不可兼容性,形成了西方美学流派的相对独立性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由此,艺术本身可以是对客观物象的摹仿再现,可以是对创作主体的心灵状态的征候,也可以纯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可以表达人物情绪,暗示心理活动,可以还原社会生活,反映历史时代风貌,还可以表达无意识的情境等等。就艺术的本质而言,不单纯取决于艺术的内容或形式本身,更要受到时下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一种共性的审美意识传输到主体及作品上,凝固为一种永恒的美的形态。从美学的视阈来看,关于艺术本体论的定义应该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进行哲学概括,方能形成统一、完备的艺术本体概念。
一、源于模仿再现的现实美
由于古希腊理性哲学精神的影响,在文艺理论掀起了以现实主义为审美范畴的“模仿说”,成为了浪漫主义兴起之前欧洲文艺史上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现实主义的艺术本体论,固然是一种诉诸于现实主义的题材,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和再现为目标的审美表达,这是古希腊艺术创作思想和哲学精神在美学理论层面上的具体反映。形成这样的艺术审美维度,主要在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描绘酷似原物形象”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观,可以说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美学观的最早论证。后来,苏格拉底及其门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这个基础上对艺术源于模仿的美学思辨进一步丰富,提出“艺术创作既要摹仿客观形态,更要描绘出内在精神气质”的命题,使得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审美理论依据得到了体系化。由此,艺术是现实世界的再现,艺术创作必须基于摹仿的这种以肯定性模仿论作为主导的美学思想,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正因为这种古老的现实主义美学观,造就了整个西方传统艺术表现真实性、客观性的写实主义格局的形成。
二、忠于情感宣泄的人性美
欧洲18世纪以后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掀起了一场与古典主义完全对立的艺术思潮,在美学领域开始盛行反对纯理性和现实主义的情感表现说。艺术因此成为了一种体现主体心灵、展现人性光辉、宣泄情感的人文表达。当然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主体情感的成份,只是忠于情感宣泄的艺术审美表达,更倾向于反对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的类型化和机械化,转而追求对具体特征的描绘、主观情感的表达和人性美的发现。情感宣泄是一种超越理性束缚的感官层面的触动,通常借助更加感性化的艺术语言与主观化的审美思维来塑造艺术形象本身,并借此抒发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情感。
表现主义理论家品图斯认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也就是说,艺术审美的目标不是呈现出照相机功能来满足对现实的愿望,而是表达情感的需要。于是艺术本身成为了艺术家心灵的产物,根据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和抽象概括,形成了一个能表达自我精神世界的模样。艺术情感说是对灵魂的一种追求,把视线从身体移向心灵,继而沉浸在精神的欢愉中,主体不再进行有超验意义的理性思辨谈判,转而寻求一种精神解脱的欲望。在情感宣泄的艺术审美表达中,肉体轻盈而灵魂沉重,文明和欲望、理性和感性只能择其一,体现人性美丑俨然成为了艺术情感宣泄的主要目的。这样的艺术审美虽诉诸于主体心灵,但没有完全脱离社会,尚属于社会人的精神产物。
三、崇尚形式主义的艺术美
由于受到现代资产阶级美学以及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艺术开始超越情感表现,转而追求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以形式至上的抽象思维描写直觉和下意识。形式主义艺术审美的核心理论是“生命哲学”,认为只有围绕“生命”来认识宇宙人生,用意志、情感和 “实践”活动充实理性的作用,并提高意志、情感的地位,才能彻底解释“生命”的本质。这种意识形态造就了艺术的本质完全脱离社会实践,崇尚形式至上的视觉表达。形式主义审美观念脱离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能——生存意识,抛弃“意志”而追求“存在”的生命体验,夸大生命现象的地位,因而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实际上,形式主义是情感表现的极端状态,是“感情得到无限的扩张”、“主观成唯一真实”所体现出来的纯艺术美的视觉形态。在这个纯美的视觉形态中,感官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的观念和激情,追求以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创造艺术美的理想观照。这种极端抽象的形式主义艺术风格是现代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体现在整个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创作中。基于这种观点,形式主义否定叙述性、摹仿再现的审美范畴,认为停留在社会、历史现实方面的艺术本身很难真正从艺术美的形态上感动人。而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正因为形式主义体现的是“自我”本身,一种超越理智、情感及社会现实,完全自我的精神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