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云 兰孝菊
摘 要:俐侎人是云南特有的彝族支系,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俗文化是彝族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影视人类学将影视记录与文字记录有机地结合,通过图片、电影胶片、数码视频、音频文件等方式,对俐侎人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影像建构、影像记录和影视表达,在宣传俐侎文化、保护传统俐侎民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真实地再现和阐释了俐侎人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俐侎人;民俗;影视人类学
通常而言,人类学的成果有两种,一种是文本,另一种是影片,影视人类学正是用影片手段展现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1]。近年来,伴随着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扎根临沧,在国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和影视工作者在传承与推广俐侎人传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拍摄了一系列民俗风情影片和视频,直观、有效地展现了俐侎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一、俐侎人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像建构
俐侎人是云南省临沧市特有的一个彝族支系,自称为“俐侎颇”,主要居住在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云县幸福镇和凤庆县郭大寨乡、营盘镇等地。俐侎初民的生存方式,最初以狩猎采集为主,后来转向农业耕作。在长期农耕文明的滋养下,俐侎人创造出了独特的饮食、节日、婚姻、家庭、仪礼、丧葬、宗教、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俗文化体系。
用图片、电影胶片、数码视频、音频文件等手段来收集、传承民俗文化,总是比口口相传、文字传递来得更直观和快捷。利用影视技术对民俗文化进行记录是当下民俗学者的常态工作方法;将影视记录与文字记录有机地结合,并通过民俗视频拍摄与创作的方式进行展示,是许多人宣传俐侎文化的主要路径。近年来,在俐侎文化的开发和传承过程中,影像介入得较多,通过博物馆展览、民俗影片展映、民俗微电影拍摄等多种方式,有效推动了俐侎文化的传播。俐侎人能快速融入世界、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却又完整地保持着祖先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伦理秩序和生活方式,构建独特有趣的生活世界。
二、俐侎人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像记录
影视人类学介入俐侎民俗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对宣传俐侎人民俗文化起重要推动作用的作品。200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乡土》节目开始关注俐侎人民俗文化,同年拍摄的《叩访高山上的俐侎人》播出,详细介绍了俐侎人的来历,建筑、纺织、服饰和茶文化等习俗,观众对俐侎人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有了直观感悟。2015年,该节目拍摄播出的《永德人的好生活》,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俐侎人罗世妹三代纺布织布、染色做衣的故事。传统俐侎服饰用蓝靛叶等材料反复多次染制而成,是俐侎人喜欢黑色的表现。2016年,《俐侎山寨的喜事》播出,专题介绍了俐侎人的婚姻习俗。其中,以“娃娃亲”最为吸人眼球。“娃娃亲”(“摇篮亲”)指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为其定下亲事。提亲时男方家不出面,请两个媒人代表男方到女方家商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一起喝下“和平酒”。随后,由女方家选一个日子定亲,届时,媒人将带着男方家到女方家商议确定亲事。定亲的礼物有:两包茶,寓意吃了以后清清楚楚,同时茶也是俐侎人的摇钱树;两罐盐,“盐”在方言与“赢”谐音,寓意做事情都能赢;两罐酒,寓意长长久久。喝完“定亲酒”后,双方“交换”娃娃(互相抱对方的小孩)。至此,仪式结束。定下“娃娃亲”的两个家庭,如遇重大灾难或变故,要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定了“娃娃亲”的小孩成年后,女方可将所收的财物悉数退还给男方,在媒人的见证下解除“娃娃亲”。
2010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深入黑衣部落采访,推出了《黑衣部落》的专题片,第一次较全面地介绍了乌木龙乡俐侎人的生存环境、来源传说和生活方式,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音乐艺术、服饰装束和饮茶文化等习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和展现。临沧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出品的纪录片《彝族俐侎人葫芦笙舞》,推介葫芦笙舞的来源传说、传承场合、表现形式和艺术内容,展示了俐侎人对舞蹈“九点芦笙不用教、三天不跳脚就痒”的痴迷和喜爱。另一部纪录片《彝族俐侎人服饰制作》介绍了俐侎服饰的加工、制作及特点,演绎了一段“穿在身上的历史”,诠释了“黑衣部落”的内涵。视频《万明山上来相会》,录制了一对俐侎男子和女子,在山上对唱情歌、互诉衷肠的情景,歌声全部用俐侎语演唱,伴有三弦琴演奏和俐侎打跳,是俐侎人恋爱方式的缩影。
记者程新皓拿起相机,拍摄记录俐侎人这一特殊族群。他的《俐侎人影像志》《北京俐侎人》,直观地展现了俐侎人在服饰、歌舞、祭祀、伦理、婚恋、丧葬、图腾崇拜等方面的鲜明特色,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传统与现代交融背景下,年轻的俐侎人面临的文化困境。
三、俐侎人传统民俗文化的影视表达
电影《俐侎阿朵》讲述了十九岁的俐侎女孩秀美因贫困退学回家,却一直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梦想。秀美的同学黑狗常年在外打工,也被母亲以生病为由骗回来与树果成亲。黑狗大胆追求秀美,让树果伤透了心。家庭的贫困、感情的纠缠、理想的遥远,使倔强的秀美陷入了绝境之中。最后,树果伤心地离开村子,黑狗再次踏上打工之路,秀美顺利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影片全景式地展现俐侎人的服饰民俗、原始信仰、尚黑习俗等民俗文化,对俐侎女性的生存现状和观念变迁进行了观照,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体验着当下的少数民族人群的现实生存的本质与真相”[2]。
一是土佛崇拜习俗。土佛是老百姓的叫法,官方的称呼是土林,据说土佛曾是土司的家族祭祀之地,现在是当地人祭祀朝拜、祈福求子的神圣场所。俐侎人崇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庄稼有“田公”“地母”庇佑,对土佛的信仰更是笃诚。秀美和改弟也去拜了土佛,秀美为了考上大学,改弟是为了让父母接她回四川。
二是“桑沼哩”节日民俗。俐侎人传统民俗节日众多,其中尤以“桑沼哩”节独具特色。“桑沼哩”俐侎语意为“山地鸡脚果树下有温泉的澡堂”,又被称为“洗澡节”“情人节”“情歌场”等,融合了市场交易、集体歌舞和谈情说爱等诸多功能。黑狗在“情人节”上再次向秀美倾诉衷肠,秀美决绝地说出“舍得”,彻底断了黑狗的念想。黑狗选这个日子是有缘由的,在俐侎人的传统中,“桑沼哩”节期间,已婚或订婚的男女,依然可以自由地向自己心仪的人表情达意。
三是独特的音乐文化习俗。俐侎人天生喜欢歌舞,他们“拿起三弦就能弹,见到芦笙就会吹”。芦笙、唢呐、长号是俐侎人的重要乐器,女性的乐器以响蔑为主。在特定的场合,俐侎人会演唱《龙门调》。电影以改弟在山头用三簧响蔑演奏音乐开头,充满着浓郁的俐侎风情。黑狗和树果结婚仪式上和片尾处都有不同的《龙门调》出现,苍郁,低沉,悠远,一如这俐侎阿朵的选择。
四是崇尚黑色的习俗。俐侎人崇尚黑色,以黑为美,將黑色作为服饰的主色,曾被外界称为“黑彝”或“大黑俐侎”。俐侎人的服饰颜色和款式都较为单一,上衣、包头、裤子是黑色,出门带的包、穿的鞋是黑色,连结婚的服饰也是黑色的。可以说,黑色是俐侎人的代表色。俐侎女性的服饰,多在襟边、袖口和裤脚缀以其他颜色,年龄和婚姻状态通过包头的不同来区分。电影中秀美、树果、黑狗母亲等女性人物的服饰,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俐侎服饰和人物性格的特点。树果与黑狗结婚时穿的是俐侎人黑色的传统婚服,第二次结婚时穿的是红色嫁衣。传统民俗服饰文化在传承中的变迁、俐侎女性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都得到具象的展现。秀美在追求理想、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与俐侎人的传统格格不入,逐渐沦为俐侎人传统观念中的“他者”,是“游走在本族群与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女性,搭建起了自我与他者重合之路”[3]。
新时期,借助微电影、微视频、纪录片等方式展现俐侎风情、开发俐侎文化的作品不断涌现,借助现代化影视手段进行俐侎民俗文化研究的成果逐渐累积,是俐侎人民俗与时俱进的体现,对推动俐侎人传统民俗文化的当下拓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庄孔韶.文化与性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3.
[2]张国云.电影《俐侎阿朵》中民族传统服饰的叙事功能[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3):15.
[3]高卫华,梁春晴.镜像与自我:商业大片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解读[J].现代传播,2015(11):66.
作者简介:
鲁云,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兰孝菊,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馆员。研究方向:档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