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纪初西方声乐艺术传入中国后,歌唱方法、歌唱效果和中国歌唱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代声乐艺术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当代演唱者來说,应了解中国声乐歌唱方法的发展历史,把握其概念和内涵,并结合个人实际,形成科学的、适合自身的歌唱方法体系,这不仅是个人声乐演唱水平提升的需要,更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声乐;歌唱方法;思考实践
一、中国声乐歌唱方法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中国声乐歌唱方法,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也是一种集科学化、民族化和个性化于一身的,能够完美演绎中西声乐作品的歌唱方法。科学化是指其充分继承了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中的多种科学演唱技术,包含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这些技术都符合人体发声规律,而且符合中国声乐演唱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民族化是指中国声乐演唱方法,无论是演唱西方还是中国的声乐作品,都可以展现出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展示出当代中国声乐演唱者的文化自信。个性化是指每一位演唱者结合个人实际,对演唱方法进行灵活的变通和调整,而不是生搬硬套,邯郸学步,当诸多演唱者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后,就共同形成了中国声乐演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所以研究、掌握、运用和推广中国声乐歌唱方法,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是中国当代声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中国声乐歌唱方法探索溯源
前文提到,中国声乐歌唱方法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0世纪初,西方声乐艺术传入中国,此后对于中国声乐演唱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过。纵观百年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切入点,却殊途同归。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陆续有多位中国演唱者,如张权、应尚能、俞宜萱、黄友葵、赵梅伯、周小燕等,远赴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求学,其间,他们对西方声乐的美声唱法进行了系统学习,也接受了规范的训练,不仅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也成为中国美声唱法发展的奠基人。归国后,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探索充分表明,美声唱法既是一种科学的演唱方法,也是适合中国演唱者的演唱方法,可以完美演绎中国作品,对后来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后,在声乐艺术整体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诸多原本以戏曲唱法、戏歌唱法、民族唱法等中国传统歌唱方法为主的演唱者,逐渐开始了对美声唱法的学习和借鉴,不仅解决了中国传统歌唱方法中音域窄、假声多、易疲劳等问题,而且还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成为中国声乐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进入21世纪,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声乐艺术大国。在这种背景下,多位演唱家和教育家以高校为依托,就以往中国歌唱方法的探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时代发展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实践。“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歌唱家,他们运用美声歌唱技巧,在解释和表达中外艺术作品上展现了坚实的功底和实力。”[1]通过简要的回顾可以看出,对中国歌唱方法的探索是中国声乐界延续百年的重要课题,其探索成果对于不同时期的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个课题的探索远未到达终点,需要与时俱进、继续深化。
三、中国声乐歌唱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一)树立科学歌唱理念
新时期,在对中国声乐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的理念为依托和引导。而这种科学理念,说到底就是对各类演唱方法的辩证认识和开放、多元演唱观的树立。回顾中国声乐演唱百年发展历程,从来没有哪一个阶段的某一种方法一枝独大,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并存和融合的状态,只是由于演唱者学习经历不同而有所侧重。所以新时期的中国声乐歌唱者,不能再将自己封闭在某一种唱法之中,如一些美声唱法的学习者认为,美声唱法是最规范、最科学的歌唱方法,不能随意融合和变通,否则便不再纯正。一些民族唱法的学习者认为,如果借鉴了美声唱法,则会让演唱失去民族风格和味道。这显然是片面的认识。诸多前辈们的探索和当今声乐界流行的“跨界”演唱早已表明,各种唱法之间绝非水火不容、泾渭分明,也从来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唯一的、排外的,所有歌唱方法的运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美妙、动听的声音。歌唱方法只是手段,获得完美的声音才是最终目的。
以原生态歌唱为例,从演唱技术的角度来说,原生态歌唱表面上给人以没有运用歌唱技术的感觉,其实真正实现了“技”和“艺”的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何时唱就何时唱,是内心真实情感的直接抒发,因此,他们的歌唱达到了一种化技术于无形的自然状态,由此呈现出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情感和技术的处理方式,对于所有演唱者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更适用于古今中外任何形式、风格作品的演唱。笔者本身是男中音,也在通俗唱法的学习中受益匪浅。诚如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王洪波所言:“无论什么唱法,好的声音要通,要有深呼吸、高位置、穿透力,要身躯统一、音色统一、空间共鸣统一,做到不急、不卡、不僵等。”所以不管演唱者当下以何种演唱方法为主,也不管演唱者目前的演唱水平如何,都应该对歌唱方法进行辩证的认识,树立开放、多元的演唱观,只要是科学、有益的,都可以为我所用。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声音、获得情真意切的演唱效果,而不是被方法本身束缚。
(二)确立演唱审美标准
在明确了中国声乐演唱方法的内涵,并树立科学、开放的演唱观后,要对演唱目标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就是树立审美标准。结合以往的理论成果和个人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用“声、情、字、味、表、我”六个字来概括。
“声”是指美妙的声音,这是歌唱艺术的本质,如果发出的声音不科学、不优美,就失去了歌唱的基本意义。“声”以演唱者扎实和娴熟的演唱技巧为支撑,包含饱满的气息、灵活的共鸣、精准的咬字吐字等,演奏者既要夯实演唱基本功,又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让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情”指情感,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从作曲家形成创作冲动和欲望的那一刻起,情感便贯穿声乐艺术传播到接受的始终。作为演唱者来说,既要唱出作品的情感,又要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并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演唱者应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将整个演唱过程作为一个情感抒发的过程,这种状态下的演唱效果一定是情真意切的。“字”是指咬字吐字,是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难题。可以适当改变汉语咬字行腔的方法,在美声唱法的咬字状态中找“中国字”。在“美声腔”中“行”好“中国字”,即“以腔行字”,将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味”指味道、韵味。近年来,很多演唱者都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准,但是一曲唱罢后,却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到底就是缺失“味”。“表”指表演、表现。要加强对作品本体的分析和体验,把握作品风格,并创造性地表现作品。当演唱者站在舞台中间时,自然成为全场的焦点,所以演唱者的仪表、台风等十分重要,需要演唱者多参加艺术实践,消除对舞台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全面展示自己的精、气、神。“我”指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形成。当众多演唱者都具备较高的演唱准,也就在客观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演唱者只有形成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才能脱颖而出,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以上六个方面是中国声乐演唱普遍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声乐歌唱方法运用的目标所在,每一个演唱者都应该主动进行比照和反思,保证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推出全新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既是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声乐歌唱方法的实践对象。倘若作品的數量不足、质量不高,或者西方作品多,中国作品少,那么中国歌唱方法的规范和完善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反之,如果有一大批声乐精品问世,那么以中国歌唱方法和中国作品为主的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新时期的声乐创作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民族化。既然是中国创作者创作的中国声乐作品,那么就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形式上包含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技法的借鉴等,内容上则主要展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都应该在当代声乐作品中有所体现,这也是作品受到广泛认可的根本所在。其次是时代化。声乐作品应该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见证时代的发展。纵观声乐作品发展史,诸多流传至今的佳作都是因为作品对时代进行了刻画和复现。所以创作者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创作出一批扬时代新风、展时代新貌的佳作。特别是在一些歌剧、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这种时代性展现还有较大差距,很多演唱者和中国歌唱方法缺少展示和推广的平台,所以作品一定要与时俱进,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最后是类型化。“每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演唱方法和表现手段。”[2]所谓类型化,是指创作者应该针对演唱者、演唱方法的实际,量身创作一批精品。以笔者为例,笔者是男中音,但是真正适合男中音演唱并表现出男中音音色特点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大多时候只能演唱男高音的作品或通俗歌曲。所以从中国歌唱方法巩固和完善的角度来说,应该推出一批针对演唱者特点、演唱方法的新作,给两者以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体现出演唱者的个性化风格和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对于演唱者个人和中国声乐艺术的整体发展都大有裨益。
(四)完善高校声乐教学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声乐艺术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专业音乐和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声乐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值得充分的肯定。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和教师的声乐教学理念各不相同,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虽然声乐教学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是如果各自为战,各说各话,则很难形成合力,不利于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整体发展。既然中国声乐歌唱方法是科学的,适用于中国演唱者,那么就应该在高校进行推广,使之作为基础教学理念和方向,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规范与完善。
首先,要继续加强对中国声乐歌唱方法本体的研究,推出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将什么是中国声乐歌唱方法、中国声乐歌唱方法与其他歌唱方法的差异、中国声乐歌唱方法适合演唱何种曲目、如何学习和实践中国声乐歌唱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讲清楚、说明白。需要明确的是,“推广中国声乐歌唱方法,并不是排斥其他歌唱方法,而是要和谐共存,融合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声乐歌唱方法”[3]。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音乐、艺术院校的产、学、研优势,推出一大批声乐佳作,培养具有代表性的、以中国歌唱方法为主的音乐家,并积极举办各类演唱会、专题研讨会等,扩大中国声乐歌唱方法的影响。最后,要积极在海外推广中国声乐歌唱方法。中国声乐演唱方法的成熟、规范与完善并不是本民族的自娱自乐,其对世界声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走出国门,与世界音乐文化进行碰撞、交流与融合,才能获得自身的壮大和发展。高校应该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将中国声乐歌唱方法作为一个音乐文化品牌进行打造。“北大歌剧研究院曾在美国、日本等国举办‘中国美声专场演出,获得了国外观众的普遍认可。”[4]特别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为高校提供了对外交流的机会和舞台,应抓住这个契机,让中国声乐歌唱方法走向世界,让全世界聆听来自中国的美妙声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20世纪初西方音乐全面传入中国开始,中国声乐歌唱方法的思考与实践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历代声乐艺术工作者对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歌唱方法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典型的实践范式。这既是声乐艺术的特点和属性使然,也是下一步创作者、演唱者和声乐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所在。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声乐歌唱方法一定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指日可待,并为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翟诺.我国美声歌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音乐,2015(3):66.
[2]吕爽,徐敦广.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流派发展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5(13):126.
[3]刘媛媛.中西声乐艺术文化内涵[J].戏剧之家,2018(31):46.
[4]胡建军.论美声唱法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引导意义[J].音乐创作,2017(7):40.
作者简介:
张大伟,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二级演员(副高职称)。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