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彤
摘 要:《鳟鱼》是舒伯特创作的德语艺术歌曲之一,作品风格欢快愉悦,实则带有淡淡的忧伤之感,借由恶魔般的“渔夫”,天真、手无缚鸡之力的“小鳟鱼”,抨击当时黑暗社会对普通百姓的伤害。文章对艺术歌曲《鳟鱼》的旋律、结构、演唱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出这首作品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关键词:《鳟鱼》;演唱方式;结构分析
艺术歌曲的体裁因舒伯特而确立,是一种将诗歌和音乐相融合从而创作出来的体裁。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歌曲创作类型,优美的旋律和人声加上诗歌,音乐与诗歌相辅相成,互相渲染,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能力和欣赏性。
一、舒伯特
舒伯特作为古典主义晚期和浪漫主义早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亦有浪漫主义的浪漫气息。舒伯特擅长创作艺术歌曲,完美的创作连舒曼都无法媲美。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旋律自然优美,富有诗意且风格质朴,大约有650首艺术歌曲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形式丰富,如稍微简单的分节歌曲《野玫瑰》、包含戏剧场景的《魔王》等,据说他1815年就创作了400多首艺术歌曲。舒伯特喜欢与诗人做朋友,并将诗歌作为艺术歌曲的歌词,如《夜与梦》《中提琴》《冬之旅》等。天才般的舒伯特在室内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这是其他作曲家难以企及的,如《d小调四重奏》《死神与少女》《C大调弦乐五重奏》等。有如此创作才能的舒伯特年幼时家庭很贫困,但他从小在淳朴融洽的氛围中长大,年幼的舒伯特跟着教堂管风琴师学习唱歌和乐器时就展现出了杰出的音乐天赋。
二、《鳟鱼》的歌词内容以及创作背景分析
“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群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我站在小河岸边静静地朝它望,在清清的河水里面它游得多欢畅。”
“那渔夫带着钓竿也站在河岸旁,冷酷地看着河水想把鱼儿钓上。我暗中这样期望,只要河水清又亮,他别想用那钓钩把鱼钓上。”
“但那渔夫不愿久等浪费时光,立刻就把那河水弄浑,我还来不及想,他就已经提着钓竿,把小鳟鱼钓到水面。我满怀激动地看鳟鱼受骗。”
这首歌曲的歌词属于三个诗节的叙述性诗歌,创作于1817年。舒伯特生活的年代,正值法国大革命失败,欧洲封建统治猖獗复辟,社会笼罩在黑暗势力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任人宰割。只身前往奥地利的舒伯特,身无分文,无依无靠,深有体会的他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多首抨击现实社会的歌曲,其中包括《鳟鱼》,这首歌曲的歌词来源于同样对黑暗社会有诸多不满的诗人舒巴特,实际上舒伯特多首艺术歌曲的词均取自舒巴特的诗。《鳟鱼》这首艺术歌曲把封建势力的统治者比作“渔夫”,把“老百姓”比作鳟鱼。歌曲第一段作者以第一人称交代了了青山绿水的环境,河水清澈见底,小鳟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欢快游玩;第二部分讲述了渔夫来到岸边,冷酷无情地望着水里的鳟鱼,想着如何将其钓上来;第三部分叙述了渔夫搅浑水钓出鳟鱼后,主角在一旁暗自着急却又无能为力的惋惜之情。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舒伯特抨击现实社会来表达自身对自由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钢琴演奏部分及曲式分析
《鳟鱼》的钢琴伴奏部分也十分有趣,右手伴奏采用六连音与八分音符交替出现的连音,配合左手和弦分解音型的跳音,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场景。弹奏时要求触键轻巧、明亮。在歌曲对比再现部分(第59小节起),钢琴伴奏从六连音变为半拍的三连音,左手的和声加强,弹奏时节奏要集中,不可拖沓,要与歌唱部分紧密结合,起到烘托和推动歌曲走向的作用。
这首歌曲是叙事性的变化分节歌,舒伯特利用变化的分节歌形式来表达不同段落的不同情绪。大小调交替的创作体现作者的心情,大调表达了鳟鱼在水中欢快畅游的场景,小调表达了作曲家对钓鱼者的憎恶、痛恨以及对鳟鱼命运的担心和惋惜之情。前一部分悠然自得、欢快,中间部分紧张焦虑,最后一部分忧虑惋惜。歌曲为四二拍,主调降D大调,歌曲共有三个乐段: A部分(第7-14小节),第14小節由降g转为降A大调,这部分旋律描绘了清澈的河水以及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鳟鱼;B部分(第15-26小节),第15小节转回降D大调,第31-50小节和首部调性一致,从降D到降A再到降D,对比再现部分出现在第55-76小节,这部分描绘了作者看到可恶的钓鱼者来到湖边,为鳟鱼的安危担心;C部分(第55-68小节),由同主音降b小调回归降D大调,这部分描绘了钓鱼者为了钓上鳟鱼故意把水搅浑浊的可恶行为,第69-76小节是首部B的变化再现B`,结尾(第77-81小节)结束于降D主音大调。
四、演唱分析
《鳟鱼》由德语演唱,与意大利语不同,德语发音听起来较为生硬,且有长短音之分,长短音的音程长短不同,音质和开口度也不一样,所以笔者建议在学习歌曲前先练习朗读歌词,以保证演唱时语言听起来不过分生硬,失掉歌曲原本的韵味。
第一部分A(7-14小节)和B(15-26小节)都是四小节一句并换气,每一句的开头都是弱拍进入,描述了小鳟鱼在水中自由欢快的场景,所以演唱的语气是轻巧欢快略带俏皮的感觉,站在岸边的观看者仿佛融入其中,不忍心打扰它们。演唱时气息充足的前提下,横膈膜要保持下沉状态,保证每个音都打在横膈膜上。第17小节“e1-g2”在演唱前需要提前预留好口腔软腭的位置,气息下沉,笑肌高抬帮助保持头腔共鸣。歌曲的第二部分在旋律上虽与第一部分保持一致,但在演唱的歌词和情绪上要发生较大的改变,这段主要描述了钓鱼者来到岸边盘算着如何让鳟鱼上钩,所以建议两小节换一次气,表现出紧张气氛即将到来的感觉。第三部分情绪要陡然转变,表现出气愤指控钓鱼者的语气。第54-55小节连续出现相同的“f1”,为避免情感僵硬重复,声音要从弱到强,歌词要表现得强劲有力不可模糊。同样第59-61小节连续出现“d2”也是运用同样的演唱方式,这个音区较高且一直持续了三个小节,所以要提前预设音高的位置,保持气息流畅,软腭高抬,头腔与胸腔共鸣混合运用。在第63-65小节,“so”要唱得轻一点,重拍留给62、63小节的“zuck/ru”并且适当拉长一些,语气中表达出钓鱼者提起钓竿准备钓鱼的紧张感,但不要过于夸张,以免不符合艺术歌曲严瑾的歌唱要求。第68-76小节具有相同的歌词和几乎相同的旋律(第73小节改为音阶跃进),第一句语气可稍微加重一些,表现出揪心地看着小鳟鱼即将咬住鱼钩被钓出水面的场景,第二句也就是全曲的结尾,要逐渐以弱唱收尾,表达出作曲者对小鳟鱼上当受骗的惋惜与悲伤。演唱此句时肋骨扩张,气息保持饱满的状态,不可因为音量的降低而放松腰部气息。
五、结语
《鳟鱼》这首艺术歌曲通过短小的诗歌反映出当时黑暗社会的不公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歌曲总体轻松欢快,但是难掩其中的讽刺意味。歌曲吸收了奥地利的民间特色,其中的隐喻符合当时深受折磨的底层阶级的生活状态,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舒伯特德语艺术歌曲可谓“瑰宝”级别,同时优美的歌曲旋律把诗词的魅力渲染得更加突出,也更好地诠释了音乐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西方音乐史与风格[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丁平.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J].黄钟,1999(2).
[3]孙佳.舒伯特艺术歌曲选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4]史咏青.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演唱版本比较研究[J].音乐创作,2012(4).
[5]涂覃平.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及其演奏处理[J].电影文学,2009(5).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