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畅姁
摘 要:赵元任先生的音创作乐态度鲜明,他立足中国语言文化同时注重借鉴西欧技法。在中国音乐理论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对民族音乐的创新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如何传承发展中国音乐文化并形成体系,是一个值得声乐艺术研究者们去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艺术歌曲;汉语声韵;结合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名重一时的学术大家,包括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等。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作品和可贵的人文精神,赵元任就是其中一位。
一、早年的语言和音乐基础
1892年11月3日,赵元任出生于天津。他的母亲擅长诗词及昆曲,他的父亲中过举人,擅长吹笛,被称为“晚清公子”。书香门第出身的赵元任从小就“骨骼惊奇,异于常人”。清末,赵元任的祖父在北方做官,他在祖父做知州的衙门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他从小的节拍感就很出色,看府衙里办案打犯人板子,他很快就弄通了衙役们计数的特别办法:数一拍的,数半拍的,数省略的……别人需要练习很久的节奏技能,他五岁的时候就用得炉火纯青。这也为他后来的语言研究和音乐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听觉灵敏是他在语言学习上的最大优势,在短时间里掌握一种方言,很快就能熟练运用,并且转换自如,此后可以终生不忘,一直使用。一般人语言能力最出色的时候是婴幼儿时期,但是赵元任的语言能力,从小到大都一直处于巅峰的状态,无人能敌。他从小兴趣广泛,数学、天文、音乐以及生物等样样好奇,学习英文时间又兼修德文。
二、别具一格的音乐创作特点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音乐历史上,歌曲的诞生大多来源于“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大多数是根据外国乐谱,也就是五线谱进行创作,在谱子的基础上填进新的歌词而成。而赵元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中西结合的作曲技法,开始了由中国作曲家和作词人独立创作的方式,让中国近现代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主要的先驱者之一。虽然五四运动以前他在音乐上和语言学上的研究和思考也十分活跃,但是最主要的音乐创作时期还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的音乐创作主要有两个代表性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此时他与刘半农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其中代表作有歌曲《劳动歌》《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听雨》《也是微云》《海韵》等一系列的艺术歌曲作品。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的代表作有《江上撑船歌》《西洋镜歌》等。赵元任先生在歌曲创作中的最大特色就是对艺术歌曲体裁的创新。他所写的大部分歌曲,不管是艺术歌曲、小调、民歌、校歌,还是多声部合唱,都能做到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情感浓郁。他的音乐创作别具一格,从内容上看,他所创作的作品很多都用“五四”以来的新诗为题材,大多数是身边的朋友们所做,有胡适、刘半农和徐志摩,也有许多以新式诗词改编为题材,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特色并存齐行又不显得突兀。从形式上看,他的作品又融汇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用钢琴伴奏的和声和织体作铺垫,加大器乐的比例,同时,留下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灵魂和大致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流传至今,虽已接近一个世纪,却依然是音乐院校教学和各大音乐会上经常表演的曲目,也是许多声乐学习者学习初期巩固基础的完美范本和对照。因为对语言研究的精准把控,他的音乐创作特别是艺术歌曲表现得更富有画面感和朦胧感。在创作中,他注重把控音乐语言的地方风格,保留各地方言的韵脚和形态,再结合音乐节奏本身创作出韵味独特的歌曲。
三、《 听雨 》
《听雨》的歌曲结构为降E大调的单一部曲式,整体作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整体旋律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结合钢琴伴奏的织体与和声,又运用了大小调的色彩风格。虽然整首歌曲的乐句非常简单,但每一句的语言感觉都不尽相同。艺术歌曲、声乐歌曲,别看节奏简单,真正难的是如何发展一个动机,如何设计合理的节奏与节拍,如何设计音符让其能与歌词贴合,重点在于对素材的运用,而不在于你用了多复杂的和弦,多复杂的节奏。这首歌曲并没有多复杂的旋律与和弦,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也十分清新自然,就像在说家乡话一样。《听雨》这首歌的词和曲都产生于1927年。“刘半农作词,见《扬鞭集》上第二二页。这个歌词儿本是常州吟古诗的调儿而加以扩充的,而且时间也差不多改得慢了一倍。假如照平常常州吟诗的调儿吟起来。按照前者读一遍才只十秒钟的功夫,这点儿雨似乎不够使‘故园新笋添几许了。这个歌的伴奏全是取雨点的motive(动机),仿佛有一点Chopin(肖邦)的降D调prelude(前奏曲)的意味似的。”详见谱例1。
刘半农的词本身是一首新诗,古文与白话掺杂其中。赵元任说作曲子就像是吟诗,所以他的中文歌曲旋律从两方面展现出“吟唱”特点:一是后附点的大量运用,每句的第一字第一拍都可以归为此类;二是抑扬顿挫,张弛有致,小节内大多略向上扬,然后再往下进行跳进,进入下一小节或下一音(谱例2)。
《听雨》这首歌曲音域并不宽,但是要把歌词“吟”唱出韵味和情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在歌唱中经常会出现“唱”得太过或“吟”得太轻的状况出现。当然,如果把它拿到音乐会上唱也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歌曲本身比较小众,对于演唱者本身的歌唱技巧要求较高,对演唱者本身对于歌曲的理解和艺术修养的要求颇深。
四、结语
赵元任先生在《新歌诗集》中提出:“应该大胆探索‘中国化的和声,应该注意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派曲调的特点,应该按照中国语言声韵上的特点来处理歌词和曲调的关系。”他的音乐创作态度鲜明,立足中国,借鉴西欧。在中国音乐理论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对民族音乐的创新,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在这方面他虽未留下系统的力作但从其有关的刊物文章和自传书籍中以及现在整理出版的音乐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在这方面是较早地找到了正确的立足点,而且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先行者。这为我们声乐学习者又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新诗歌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2]隋玉莲.赵元任《新诗歌集》中《卖布谣》《织布》《听雨》《秋钟》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吴宗济.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声调研究上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60-65.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