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晶
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形成文本阅读的缜密思维,也能让他们持续形成多元的语文能力。整本书阅读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就是一个富矿,无论是语言、情节、思想还是结构都能给学生以素养上的提升,精神上的生长。
一、帮助学生厘清人物关系
教材给学生推荐的数目增多了,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每周都会让学生看一些经典的作品与文章;从学生的角度看,有关课外阅读的书籍多了。但这些繁荣的背后却露出点点苍凉,学生几乎没有进行整本书阅读,只是读了一个大概,或者青少版之类的名著速读。虽然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持续的生长,能让他们对人物的理解渐渐丰满,使他们在内心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但他们又是惧怕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来说,整本书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往往弄不清楚,这导致他们不喜欢阅读。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厘清人物关系,让他们大致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以《三国演义》为例,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但真正读完的学生却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物多,学生理不清。教师可帮助学生理顺人物关系,让他们进入阅读的场。教师可以大致给学生设置一个人物的关系表,让他们知道哪一个人物是哪一个国家的,跟那些主要的人物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能让学生明了情节的发展与事件的发生。教师可按照事件理顺人物关系,比如桃园三结义的三个人物,刘备、张飞、关羽;蜀国的五虎将:张飞、关羽、赵云、马超、黄忠。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思维导图,让他们在整体上感知故事情节,比如教师写出“诸葛亮”,学生就往下漫溯诸葛亮的家人。妻,黄月英;义兄:诸葛瑾。当有学生写出诸葛亮的弟子,其他的学生就想出马谡、马良、姜维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建构人物关系图。学生每看一个章节就做简单的笔记,由于《三国演义》以记叙事件为主,学生就可以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简单记录,进而把握每章节的核心事件和人物。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让学生学着厘清三大政治集团中人物的关系,以帮助他们把握时代背景,整体认知那个群星辈出的年代。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做不同的要求,对于学困生,教师可将思维导图交给他们,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构建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学以致用,放大阅读效应
整本书阅读的同时要整本书使用。如果学生能将读到的用起来,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对阅读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让他们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应用能力。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生长,只有在用的过程中生长才会真正发生。大多数学生看不下去整本书,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用”的目标,还可能因为没能将阅读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
还以诸葛亮这个人物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书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说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物的一次整体感知。学生只有看了之后才能说出来。学生会从初出茅庐说到火烧博望,再从火烧新野谈到舌战群儒。教师再把这些故事的题目写在纸条上,做成阄,学生选到哪个,就讲哪个。学生有了讲故事的机会,有了用文本的机会,就要求他们真正地去阅读,去整体地阅读。讲故事不是让学生去背文本,当然,对于文言的《三国演义》,学生也背不下来。讲故事是让学生对正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人物有一个精准的判断,在学生将各个章节融合之后,以自己的语言将事理表达出来。
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其中的某一个故事。对学生来说,这是在整体状态下的具体化阅读。他们首先要弄清相关的事件,要理清这个事件的相关人物,还要去揣摩这些人物的性格。要将书中的描写变成自己手上的表演、口里的对白,假阅读显然是做不到的。当学生表演空城计的故事时,他们播放了一段音乐代替了司马懿的千军万马,可见,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同时,也注重细节的处理。他们在演诸葛亮沉着冷静的神情时,除了摇动鹅毛扇,还轻轻地呷着茶。
用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的扩大,除了说、演,还有写。比如文中的这几句话: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很好地抓住了人物的特性,学生可以将他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描写自己,我身高六尺,不比姚明,在班上却鹤立鸡群。简单的一句,明显地看到学生模仿的痕迹。这其实就是放大阅读效应,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阅读中去。
三、让阅读对接学生情感体验
整本书阅读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也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人物中去,换言之,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融入文本。如果学生读到的只是片言只语,只是书的一些篇章,他们就不能全面地体会其中的人物性格与命运,也不能使自己真正地做到人书合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整本书阅读给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一次机会,也能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还以《三国演义》为例,书中描写的那些人与事离学生真正的生活已经变得很遥远,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经验与智慧又像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很靠近。因此,教师可将阅读与学生的情感对接起来。如设置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做一个辩论赛,题目为要不要成为祢衡这样的人。正方认为,要。反方认为,不要。就这个有关情感体验的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将相关的章节重新再看一遍。对涉及到跟祢衡有关的人物,也要再研究一下。尽管祢衡只是这本书中某个阶段出现的人物。但与之相关的曹操却是整本书的灵魂人物之一。因此,辩论也需要学生有整本书的视野。比如在祢衡出言不逊辱骂曹操文臣武将的时候,作为正方与反方都要对他的做法做一个有利于自己这一方的判断,其中也包括对曹操心理的分析。最后是真正的辩论。正方认为,祢衡聪明,是个学霸,如果自己有祢衡的才智,可以轻松应付各种考试,成为一个名牌大學的高材生。
学生在辩论中有着自己的立场,也有着自己的情感,更有着某种期待。但是这样的辩论又需要学生有整本书的铺垫,尤其要有对祢衡以及对相关人物的分析。同样对于反方,也要从整本书中汲取有关祢衡的信息作为自己的论据。这些论据尽管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取舍的过程中又体现了学生的情感。反方认为,祢衡恃才傲物,他裸衣击鼓骂曹;荆州见刘表,言行倨傲。这样的人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心胸不够开阔。可见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的情感真实地流淌。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生阅读的一种趋势,也是学生生成素养的一种方式,教师要立足学情,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阅读篇章,在指导的同时,更多地展示他们的个性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