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出生体重对0~6岁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影响

2020-06-22 07:39吴琳清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险性身长体重儿

吴琳清,屠 蕾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1.儿童保健部;2.护理部,上海 200050)

近年来,肥胖或超重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无论是成人群体,亦或是儿童人群,肥胖人数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人数迅速增多。已有诸多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1]、脑卒中[2]、2型糖尿病[3]、呼吸暂停[4]、心血管疾病[5]、非酒精性脂肪肝[6]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引起临床重视和关注。儿童体重是否与其出生体重密切相关仍需临床深入研究。已有研究报道巨大儿(出生体重≥4 000g)是儿童出现肥胖或超重的危险因素[7]。另有研究表明,相比正常体重新生儿,极低出生体重儿0~6岁出现肥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8]。本文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出生体重对0~6岁儿童出现超重或肥胖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0~6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数据。纳入标准:在本院儿童体检数据库中选取0~6岁者为研究对象;常住人口,拥有本市户籍。排除标准: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先天性疾病、智力障碍、肢体残疾等;出生体重、末次体检身高和体重等信息不全。

1.2研究方法及分组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由本院专业人员对儿童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并记录,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儿童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孕周、出生身长、分娩方式及母乳喂养等情况。根据入选儿童出生体重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2 500g)、B组(2 500~2 999g)、C组(3 000~3 499g)、D组(3 500~3 999g)、E组(≥4 000g)。

1.3诊断标准

儿童肥胖定义为BMI≥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的P95;儿童超重定义为BMI在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的P85~P95[9]。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各组儿童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2 132名儿童,其中A组56例(2.63%),B组249例(11.68%),C组1 035例(48.55%),D组634例(29.74%),E组158例(7.41%)。A组出生身长和孕周均较低,A、E组阴道分娩率较低,各组母乳喂养率接近,见表1。

表1 各组儿童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结果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clinical data of the children among the five birth weight

2.2各组儿童肥胖或超重的发生情况

A、B、C、D、E组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肥胖或超重的相关性

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组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体重均无相关性(均P>0.05),C、D、E组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体重均呈正相关(均P<0.01),在调整年龄、性别、出生身长、分娩方式、孕周及母乳喂养后,C、D、E组仍均呈正相关(均P<0.01),见表3。

表2 各组儿童肥胖或超重发生率的比较结果[n(%)]Table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s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among the five birth weight groups[n(%)]

表3 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肥胖或超重的相关性分析结果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incidence of obesity or overweight in children aged 0~6 years

因C组(3 000~3 499g)人数最多,在入组人数中占比最高(48.55%),故作为参照组,设RR值为1,A组发生肥胖或超重的风险性与C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相比C组,D、E组儿童发生肥胖和超重的风险性均明显升高(均P<0.01),B组儿童发生肥胖和超重的风险性均明显下降(均P<0.01);在调整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及孕周等相关因素后,B、D、E组差异仍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4。

表4 不同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发生肥胖或超重风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birth weights and obesity and overweight risks of the children aged 0~6 years

注:模型1未作相关因素的调整;模型2调整性别、年龄、孕周、出生身长及分娩方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儿童母乳喂养和目前体重值。

2.4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肥胖或超重相关性的年龄分层分析

根据表4结果可知,以C组为参照,在0~2岁、3~4岁、5~6岁设RR值为1,结果显示D、E组儿童发生肥胖和超重的风险性均明显升高(均P<0.01),见表5。

表5 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肥胖或超重相关性的年龄分层分析结果Table 5 Age stratified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incidence of obesity or overweight in the pre-school aged children

注:调整年龄、性别、出生身长、分娩方式、孕周、母乳喂养及目前体重值后得出RR值。

3讨论

既往有关出生体重与儿童肥胖或超重的研究报道并不少见,但多采用随机选取人群的方式,且样本量相对较少,使得代表性较差;而在全样本人群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为此,本研究从本院儿童体检的数据库中选取0~6岁儿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共纳入2 132名儿童。尽管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但均由统一接受相关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0~6岁儿童的体格检查和测量,因此在数据分析上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高出生体重儿与代谢综合征及肥胖等方面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中,低出生体重儿(<2 500g)占比为2.63%(56/2 132),低于既往研究报道[10]。既往亦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结果发现低出生体重与生后疾病易感性升高密切相关[11]。本研究结果显示,A、B、C、D、E组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57%、4.02%、4.83%、6.15%、14.56%,超重发生率分别为8.93%、9.64%、9.57%、12.15%、20.25%。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逐年升高,巨大儿发生率逐年增加,这亦使得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有所下降,而高出生体重与代谢综合征、肥胖等方面均存在密切关系[12]。

3.2出生体重与幼儿肥胖或超重的相关性

本研究经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组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体重并无密切关系,C、D、E组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体重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调整年龄、性别、出生身长、分娩方式、孕周及母乳喂养后,仍存在正相关关系。A组发生肥胖或超重的风险性与C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相比C组,D、E组儿童发生肥胖和超重的风险性均明显升高,B组儿童发生肥胖和超重的风险性明显下降;在调整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及孕周等相关因素后,B、D、E组差异仍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进一步对D、E组进行年龄分层分析,结果发现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肥胖或超重并未存在线性关系,而高出生体重的儿童出现肥胖或超重的风险性明显升高,相反的是低出生体重儿出现肥胖或超重的风险性相对较低。换言之,高出生体重是0~6岁儿童出现肥胖或超重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相符[13]。有研究报道,相比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学龄前期出现肥胖的风险性明显升高[14]。另有研究认为,巨大儿是儿童出现超重的独立危险因素[15]。本研究进一步证实高出生体重与0~6岁儿童肥胖或超重的相关性,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尽早进行预防。

综上所述,不同出生体重的0~6岁儿童出现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出生体重超过3 500g的儿童发生肥胖或超重的风险性明显升高。

猜你喜欢
风险性身长体重儿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作用分析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每天超8小时睡眠 痴呆症概率增40%
罗甸县外来生物—飞机草风险性评估
洞身长管棚施工工艺新技术
雪豹,你还好吗?
百科全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