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新 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回眸历史可以发现很多现代体育运动都可见诸古籍,找到传统体育运动的身影,如蹴鞠、马球、高尔夫。但是,由于传承不力,很多传统体育活动却在国外开花结果,如柔道、足球、自由搏击等。
安徽省历史悠久、民俗丰富,民间体育非遗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由于保护不足、市场化水平不高,不少体育非遗面临失传风险。作为“三民”体育的代表,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先人沉淀数千年智慧精华,更是安徽先民对后代身体健康的精神寄托。
本文意在研究我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发掘各项目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籍此推动安徽省及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我国文化综合竞争水平。
结合已有资料整理、实地考察以及专家访谈可将安徽省体育非遗概括为如下3 个基础特征:
(1)地域性
据本次实地走访发现共调查了23项安徽省体育非遗项目。涵盖了合肥、蚌埠、亳州、黄山、马鞍山等10 个资料记录中存在保存完好的体育非遗项目的地区。
(2)民俗性
安徽省地处吴、楚、越、鲁四文化交界处,民俗文化多元化水平较高,人们对信仰、传统的表达集成方式千差万别,如狮子舞、板凳龙等民间体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不同区域文化中的信仰表达方式,也因地制宜反映了当地的自然人文风貌。
(3)娱乐性
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在人们工作之余用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情趣为主。如狮子舞、三阳打秋千、舞麒麟、舞龙灯等,不仅形式有趣更陶冶身心。
已有资料显示,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主要分布在合肥市、蚌埠市、亳州市等10 个地市,体育内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同时融合了山东、江苏、浙江、广州、江西、湖北等地方民俗,因地制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安徽本地体育非遗系统。具体分布状况见表1。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这各个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其中典型的代表有: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发展,舶来文化的冲击让草龙技艺传承举步维艰。华佗五禽戏经过1800 多年的历史沿革,然而缺乏科学的标准化练习指南,泥沙俱存。牛门洪拳的发展由于先师逐渐年老,面临失传的危险。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主要面临如下几个瓶颈问题:(1)体育项目认知度不高;(2)传承困难;(3)资金匮乏。这3 个核心问题,本文将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大应对措施建议。
表1 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表
提高群众参与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的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并适时辅以程度适宜的市场化推广、组织竞赛,集中各方力量,培育安徽省体育非遗市场,以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推广科学标准的体育非遗项目,并结合实践反馈兼收并蓄开拓创新。
加强对传承人保护政策与制度的完善,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应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建设标准化的体育非遗师范培训人才队伍。努力做好如下三块内容:一是要做长远规划;二是要重点发挥传承人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三是要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队伍的发展壮大。
最后必要的起步资金也是缓解我省体育非遗无序、无组织、无市场现状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