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诗吟 文 / 图
会议现场
初夏时节,阳光格外浓烈。骄阳似火,一望无际的农田、平整的土地、破土出苗的向日葵标准农田、抽芽吐翠的甘草、争奇斗艳的各类花卉、波光粼粼的水库……在兰州新区和景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到处是一片热闹壮观景象。
5月16日-17日,为期两天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兰州新区、景泰)现场推进会在景泰县召开。会上,兰州新区、白银市、张掖市、酒泉市、景泰县5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高标准农田建设点、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基地、段家川生态种养循环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景泰县2019年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寺滩乡二片区建设项目、景泰县寺滩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甘肃农垦条山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10个高标准农田作业现场。会议采用现场观摩和交流研讨两种形式相结合,总结交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做法,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景泰县位于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带,辖8镇3乡135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105万亩,其中水浇地70万亩,是甘肃省产量和畜禽养殖大县,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复合能源基地和黄河上游重要的农业灌溉区。
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兰州新区、景泰)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过程中,景泰县委书记李作璧向记者介绍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是其首要条件和基础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有效改善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的状况,高标准农田是其中最关键的所在。”
景泰县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35户45295人,主要分布在干旱山区、盐碱危害区、边远风沙区等“三大片区”,其中干旱山区涉及4个乡镇6232户2.35万人,占比52%,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与会人员参观灌溉系统模型
“干旱缺水”成为了景泰县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为此,景泰县聚焦干旱山区土地撂荒和缺水问题,按照“引水改田、引企整地、引技增效”的思路,实施“四大工程”破解缺水困局。景泰县借势引大、景电两个国家水利工程,先后实施了四大“旱变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干旱山区“有地缺水”的问题。目前,寺滩引水、正路引提灌、黄崖坝上水三项工程已建成运营;投资5.26亿元、年引水能力达8800万方的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后段主体工程已试压通水,全面建成后可为30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保障。
在项目建设与管理运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约束作用,严把“四个关口”(即严把经营主体引进关、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严把后续管护责任关、严把生产经营规范关),全面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益。
同时,景泰县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切入点,转变思路、创新举措、探索出“先流转后整理、企业提前介入、突破条田限制、只到户不到册”等模式,着力破解土地流转、整理、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瓶颈制约。
另外,在景泰县寺滩村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中可以看到大片出苗的甘草地。据园区负责人介绍,景泰县以打造全国最大的甘草种植加工基地为目标,按照“甘草种植+甘草羊养殖+产品加工”的“种养加”一体化模式,目前,已建成6万亩甘草种植基地、年加工1万吨甘草切片加工基地,繁育养殖优质滩羊1.2万只,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和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近年来,景泰县把发展现代思路寒旱农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比较优势,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建立了“旱砂地变产业基地、农民变产业工人,收入单一变多元增收”的景泰模式,不仅进一步解决了干旱区的缺水难题,更为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高标准农业建设项目点,可以看到大面积的平整土地,大规模的循环灌溉设施正在有序工作。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北部秦王川盆地,是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使命。
但是,自新区成立以来,农民因等待拆迁、外出务工、灌溉渠系破损严重等多种原因导致大部分耕地撂荒,亟需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因此,去年以来,兰州新区聚焦国家赋予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机遇,整治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发展,对现有的31万亩农用地全域统筹规划,15万亩耕地建设高效节水型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10万亩一般农用地建成设施农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开发整理6万亩农用地建设种养加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园,其中3万亩建设养殖设施,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构建“规模化饲草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粪肥无害化处理-开展有机肥加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走进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可以闻到阵阵花香,栽植精美的蝴蝶兰、非洲菊、彩色马蹄兰、切花玫瑰等高端花卉争相绽放,附近的住户可以推着购物车,像在超市一样选购自己喜爱的花卉盆栽,很是热闹。
高标准农田
这是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基地项目中的重要一项,也是兰州新区积极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的重要探索。
兰州新区根据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现有土地按区块分解给新区农投集团、水投集团及三个园区农业公司,乡镇配合国有集团公司以土地银行模式,将土地全部集中,由公司统一流转、统一谋划项目、统一经营。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国有企业或合作社种植、经营和管理。农户在收取土地流转费的同时和企业签订协议,优先在企业打工,加快了项目实施,增加了土地面积,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群众获得了土地流转收益和打工收入,多方共赢,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夯实基础,实现种植基地与新区全产业链发展种养加循环农业的有机衔接。
参观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
市民购买的热闹场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自然条件严酷,地形地貌复杂,耕地中山坡地面积大,中低产田占75%,有效灌溉面积仅占25%,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19年以来,甘肃省积极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河西地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引导实现“一户一块田”;中部丘陵山区通过高标准梯田建设,推进地块小变大、弯变直、坡变平、互联互通,引导实现“一户一台地”;白银市景泰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探索推出了“景泰三变”“到册不到户”“先流转再建设”等创新举措,推动土地资源盘活整合,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耕地实施产业化经营,实现“一企一基地”;兰州新区对现有的31万亩农用地全域统筹规划,探索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从去年张掖现场会到现在,全省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更加开阔,做法更加完善,形成了一些新的经验和做法,可跟、可学、可复制,值得大力借鉴推广,初步实现了“五项结合”。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建设相结合,改写了传统灌溉农业的历史,推动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转变;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型现代龙头企业相结合,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复耕复垦相结合,有效解决粮食自给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四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五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吸纳农村劳动力相结合,有效解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的问题。
今年以来,甘肃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复工开工,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截至5月11日,全省2019年度项目累计完成建设面积158.89万亩,占220万亩总任务的72.2%。2020年度项目中,22个县市区、32.1万亩已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得到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