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新闻社会学》读到什么?

2020-06-22 01:58文_杨
传媒评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闻业社会学媒介

文_杨 吉

【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

《新闻社会学》的出版,为迈克尔·舒德森再次赢得业界广泛的声名。同时,如该书书名所展示的那样,它勾勒了这一领域大致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生产”的探寻研究往前又迈进了一步。

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和威望的媒介学者之一的舒德森,他的崛起顺应了当时“新闻编辑室田野调查”的浪潮。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并没有受过新闻专业科班训练的社会学学者,陆续将视角投向新闻生产机制,他们走进编辑室、深入编辑队伍中,用“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方法,来获取对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一手经验和直观判断。他们赖以运用的“民族志”,最早被用于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其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参与、沉浸式观察,获得局内人的视角,且经常辅之以一系列深入、感性、细致的访谈。在这波浪潮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传媒学者和经典作品,例如盖伊·塔奇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马克·费什曼的《制造新闻》(Manufacturing the News)。其中,还有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借由《发掘新闻》,舒德森正式开启了学术生涯,并在其加入的媒介社会学阵营中,以涉猎广泛、著述丰富、观点鲜明、风格明快著称,扛起了这一新闻学派的理论大旗。该书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脱稿于舒德森在哈佛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的毕业论文,它所关注的是新闻业者在报道中所应遵循和奉之为圭臬的“客观性”原则。舒德森梳理了美国报业的发展史,从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运动”到20世纪上半叶新闻专业理念的最终形成。从他的首本著作问世至今,过去四十余年,舒德森又相继写出了《广告:艰难的说服》《美国记忆中的水门事件》《新闻的力量》《新闻社会学》等作品。在众多媒介学者之中,他不算作品产出量最大的,即使按持续输出的频次算也非最快,但他却因议题选择的多元,写作的生动易读,说理的深入浅出,在美国本土及海外拥有众多读者与追随者。

虽然舒德森并未把《新闻社会学》一书视为他投入最多、也最重视的代表作,但这丝毫不影响该书在媒介社会学领域较高的学术地位。对比舒德森的其他作品,《新闻社会学》更像是一本其所在领域的“科普读本”,书中案例鲜活、论述浅显、行文流畅,正如舒德森所希望的那样,是定位于一本“教学衍生”(teaching-derived)的著作,希望高校本科生也能理解他的基本观点。而他的理论主张是一贯和延续的,自《发掘新闻》以来即使他偶尔并不直接考察新闻业,但他的研究方法、分析框架、核心观点却没有实质的偏离。长期以来,舒德森以其深厚的社会学素养和历史学视角,不断阐释美国新闻媒体与本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及其发生的机理与演化的逻辑。

当今新闻业在社会学者看来,关乎思想与文化的话语权,更事关公共领域的建设。所以,书中将新闻定义为“生产和传播有关普遍公共利益的重要时事信息的活动或实践”,也就不足为奇了。没有“公共性”的社会职责,新闻业的意义生产就不复存在——舒德森也直言不讳道,“然而,在任何一天的报纸、新闻网站、广播或电视上的新闻播报中,大量的素材是有趣却并不重要的”。如美食家评论调味酱的浓度、幽默专栏作家取笑他们的亲朋、娱乐记者竭力挖掘名人离婚等八卦,当然,还有一些填字游戏、文娱新闻播报、气象预测等,这些信息共同构建成当今世界被称之为“新闻业”的东西。在他眼里,这些消息、资讯难以提升到公众普遍利益的高度,但不可否认,它们却不可或缺——通过吸引公众兴趣与关注,引发购买和消费行为,进而对媒体予以资金上的支持,以便让后者有必要的财力对真正的新闻展开深度挖掘、调查报道。

基于实证分析,舒德森当然不会反对媒体有谋取利润的动机,但它仍有义务去维持读者眼中的可信度。这种基于商业考量的因素,让媒体对所谓的“客观”“专业”要求有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他的笔下,那些耳熟能详的新闻传播学概念或学说,得到了更近于现实、近于实况的注解,它们是:传播偏向、议程设置、新闻架构、媒介把关等。然而,这本书所涉及的话题不仅限于此,舒德森希望它能起到新闻研究的导引作用,在面对大众读者时,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理论成果简化并有序地组织起来,供他们快速领略新闻社会学的要义。于是,在书中不仅有作者对今日新闻业的概括、新闻对人们行为如何影响的描述,还有新闻在面对市场、历史、文化、受众等各种更广阔多元的社会要素介入下,其制作报道是如何进行的,新闻资讯不但是文本的系统,更是工业化的生产链。

《新闻社会学》首次出版时间为2003年。虽然时至今日,也就过去17年,但对于快速变化的新闻与传媒业而言,不亚于恍如隔世。至少就智能终端所引爆的一连串移动传播革命来看,新闻犹在,但形式、渠道与边界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借此番著述修订新版之际,舒德森更新了许多地方,并特别增加了“21世纪的第一波新闻革命”的全新章节。在新增的这一章里,舒德森集中讨论了数字时代新旧事物之间日益“模糊”的现象,这些现象涵盖新闻的参与者身份、相关职能部门的边界、媒介载体形式以及新旧媒体之间的界限。在社会与历史的框架下,新闻会混合着各种变量,也面临着不同因素的冲击,如今,信息科技裹挟下的新媒体更是对传统新闻业带来了“要么革新,要么被革新”的时代命题。在这个时候,舒德森在纠偏新闻行业传统认知的同时,他感慨地说,“我对新闻业的未来抱着谨慎但乐观的态度”。

猜你喜欢
新闻业社会学媒介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后新闻业时代新闻报道角度的重构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技术拓展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