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探析

2020-06-21 05:16梁晓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9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文化

梁晓梅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要求。红色革命老区,更要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使红色文化传承价值更好地实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承

一、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

(一)历史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成果,具有独特的时代历史烙印。红色文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红色文化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

在革命年代,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现实产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革命先辈,这些革命先辈所具有的不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勇于牺牲的红色精神,反过来有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不断奋斗前进,为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时代所形成的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当代价值

1.红色文化传承是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阐释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具体要求和基本任务,并指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精髓。最直接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本质。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态和一代代共产党人留給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构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母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蕴含在红色文化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内容和精髓,发展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价值因子。研究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及其实现就是通过不断革新文化理念,并以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事业等等形式使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提升自身价值追求、明晰奋斗目标,促使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2.红色文化传承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在文化发展上是否具有高度的自觉,直接考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眼界和视野,也是国家走向崛起和民族实现复兴的前提。“文化只有在人不自觉地时候,才是异己的力量,才会遮蔽人生。人一旦进入自觉状态,或者像尼采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醒者,成为一个思考现实的人,文化也就不是云遮雾障的东西,而成为继往开来的工具了。”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已经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而红色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得到传承与弘扬。我们必须在和谐多样的文化环境中,将红色文化放在突出位置,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在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与时俱进,始终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3.红色文化传承为坚定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助推实现中国梦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高尚的、公正的、大众的文化,承载了中国恢宏的历史篇章,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精神,促进全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传承红色文化既能弘扬中国精神,保持优良的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又能教育和引导人们自觉保护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里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先进文化包含丰富的精神内涵,运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有助于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指南,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现状

(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采用多种宜传教育方式,这是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目前看,红色文化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红色文化保护不当。当下由于地方主管部门对红色文化修复保护的程序不甚了解以及对文化保护工作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使得有些整修工作没有按照原来面貌修建,或者只保护分而忽视其他部分,一些红色文化遗址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不是“整旧如故”而是“整旧如新”。余秋雨曾说过:“某些名人故居,以及名声很大而文物价值却不高的亭台楼阁,复原修建是可以的,而对那些打上了强烈的历史沧桑感的遗迹,万不可铲平了遗址重新建造,甚至连整旧如新也不可以。人们要叩拜的是历尽艰辛、满脸皱纹的老祖母,整旧如新等于为老祖母植皮化妆,而铲平了重建则等于找了个略似祖母年轻时代的农村女孩,当作老祖母在供奉。”同时,薄弱的地方经济基础也不足以支撑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修缮和保护,物质形式的红色文化由于风化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而处于风吹日晒雨淋之中,致使红色文化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第二,红色文化基地展览形式枯燥生硬,内容雷同。有些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在展览方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图片文字、塑、画像、实物等仍是最普遍的展示物,并且许多图片文字十分晦涩,由于年代久远,与人们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欣赏习惯相差甚远,不适合游客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取向,与现代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差距。在展览形式上,多数是橱窗加镜框,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如一把椅子、张照片、一张桌子、一部老式电话机等,静态观光内容多,使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缺少“姹紫嫣红”的立体美感,甚至让人们产生视觉疲劳,削弱了红色文化内在的震撼力和外在的吸引力。因而,应该使红色文化基地“动起来”,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进而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此外,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在纪念馆、博物馆、革命旧址、烈土陵园等建设中陷入误区,不深入挖掘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及个性,反而盲目跟风,生搬硬套仿效别处模式和风格。这种干篇律、千人一面的雷同式开发和缺乏个性的发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会造成游客心理的怠倦感以及品牌竞争力的丧失。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与周围资源的深度整合开发不够。有些地方政府在开发红色文化过程中,集中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往往只注重单方面的开发而忽视与其他资源的联合开发,没有将其运用到文化育人的教育活动之中,导致红色旅游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制约了文化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榆林红色文化在与当地民俗文化和农家休闲文化等文化业态结合方面还有所欠缺,没有实现“红、绿、古”三种元素的有机整合。

(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简单形式化

1.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形式化

要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必须形成常态化机制,避免形式主义。但是当下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姿态来宣传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多是忽冷忽热,来时一阵风,去时无影踪,难以深入人心,是红色文化育人方面的突出问题。在红色文化热潮迭起的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纷纷向红色文化“靠拢”,把红色文化当作装点庆典场面的时令鲜花,把宜传红色文化做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既劳民伤财,又使红色文化精神在人们心中继续备受冷落。这种文化作秀,以虚假的思路、形式主义的姿态来创造和使用红色文化,实际上已经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颠覆和漠视,反而使红色文化走向庸俗化。

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回归真实,使红色文化的精神旗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奋斗目标中高高飘扬。此外,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一大批红色教育基地纷纷建立,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时,只是局限于红色文化的物化形式,却往往忽略提炼和升华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内在思想。比如,高校只是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和红色纪念场馆、观看红色实物图片以及瞻仰烈士陵园等静态的呈现形式,而不注重挖掘和提炼这些红色物态文化内在的实質性内涵,不注重让学生思考参观后的感悟,致使他们难以感悟体验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从而让宣传教育陷入表面、流于肤浅,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厚度。

2.红色文化宣传注重理论灌输,不注重实践体验

长期以来,红色文化的宣传过于强调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往往流于枯燥式的教育而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鲜活力,使红色文化不能真正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当前,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尽管对红色文化的内容耳熟能详,但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枯燥的内容并不能进入思想灵魂和内心深处,无法转化为个体为人处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和行为准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红色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不透彻,从而使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大打折扣。

不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独特性和生活状态,而是一味地强行灌输,最终导致宣传的低效、无效乃至产生负效应。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从未停止,既表现为群众性活动也表现为个人的实践和履行。当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不断滋生蔓延,官德、商德、公德等道德滑坡问题令人堪忧。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出现与长期灌输式教育以致人们对红色精神内化不彻底密切相关。

三、红色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

(一)合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

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的一种文化积淀、文化基因、文化密码,是解释一个国家文化身份、揭示一个国家文化个性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更是一个国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源泉。

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绿色生态有机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既要靠“红色”吸引人,又要靠其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景区及沿线的开发,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景区相结合,实现从“完全红色”向“以红为主,红绿结合”转变。陕北是革命老区,多数是山区,绿色景观、生态环境优美独特、清新自然,有的革命纪念地还是国家级或者省级风景名胜区。开发红色文化应以红色为基调,体现红色人文精神,又要以绿色生态为补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附近的自然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资源结合的知名品牌,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发挥先进红色文化温润人、滋养人的作用。

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在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环境下,挖掘与红色文化资源相随相伴的民俗文化,把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实现“红古”结合,形成古今相映、雅俗共赏的新格局便于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育人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之后才能发挥其传承作用。通过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创新红色文化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示手段,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才能使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得以实现。

(二)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増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

传承红色文化可以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方式来展现,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才能使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广泛开展党团活动、英雄事迹报告会、唱红歌等活动,使红色文化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从学理化到生活化的转变,从而使人们参与其中进行自我教育、融入其中进行自我提高。如前所述,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已经被证明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有效平台。

如今,传承红色文化,要特别注意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是当今人们接收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要积极建立宣传红色文化的网站,并及时更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优化视听效果和增强感染力使人们如身临其境一般,认同并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三)红色文化传承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

文化内涵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本质要求,是红色文化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红色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价值内核。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使当代人尤其是新生代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革命先辈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必须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进行提炼,再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的认知需求的红色文化产品。只有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形式进行创新,才能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升华,体现出时代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红色电影、红色戏曲、红色歌舞、红色文学、红色工艺品等都是红色文化的优秀载体。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红色经典是红色文化产品的代表性力作。“红色”意味着这些作品往往与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密相连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革命情操,并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愫,“经典”则意味着这些作品意蕴的不可超越,它必然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它们不会因为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失去意义。创造红色文化产品还要对红色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对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要进行提炼加工,进而推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主体论——一种价值实现的精神科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

[2]潘慧芳、成平主编:《改革新征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6页。

[3]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23.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给资源分分类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