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

2020-06-21 02:39刘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

刘芳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存在自身的独特价值,但劳动教育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出弱化、异化、形式化等问题,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使得劳动教育的真实意蕴被遮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并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因此正确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认识新时代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价值审视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要明晰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必须打破误区,重新审视劳动的内涵与意义、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育人价值。

一、劳动及劳动教育

(一)劳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劳动的定义:“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定义中厘清了劳动的几个要素:首先,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纸上谈兵”不是劳动。其次,劳动过程是有目的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处于动物本能的、活动结果并未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不是劳动。最后,这一活动要起到改造人自身的效果,这也是人类劳动最重要的要素和目的。

(二)劳动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嬗变。2015年,教育部等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檀传宝在《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中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强调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劳动素养的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

新时期劳动教育强调的核心是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色愈发明显,因此劳动教育在具有普通教育的基础特征上还具有自身独特特点。

第一,劳动教育重实践更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劳动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活动中人的劳动素养不断提升。但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都要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形成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的过程,因此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养成。

第二,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得劳动目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比重的变化,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劳动形态的变化,促成了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容与涵义,因此劳动教育顺应不同的劳动形态产生时代性的演变。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

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养成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价值观,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可从工具性价值与意义行价值两方面进行审视。

(一)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

劳动教育的基础目的是养成学生的劳动素养,即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发展主动创造的劳动潜能。劳动素养需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养成,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以劳动的形式完善感知觉的发展,完成直接经验的获取,从而实现个体性的发展。

实践劳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通过外部的体验获得客观事物的属性反映,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主动改造客观世界从而改变自身认知及行为的过程。通过实践,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的直接感知经验,通过思维过程,最终获得对客观世界由外到內的认识。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也是直接经验获取的过程,直接经验是认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取的必要途径。学生的劳动实践主要在生活中进行,通过感知觉与直接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的劳动知识、技能与方法,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因此,劳动教育确实应该强调学生的劳动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活动,促进学生形成适应生活需求的技能层面上的劳动素养。但工具性只是劳动教育的基础价值,对于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不能止步于此,还需审视其意义性层面的价值。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性价值

劳动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体验自我存在价值与意义,达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劳动教育在实现学生发展劳动素养的同时更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劳动作为实践活动,建立了劳动主体之间的交往、联系关系,构建了劳动主体与自然之间的生产关系,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体与社会之间的政治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社会关系产生的内在动力则是人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内驱力。个体对于食物、居所等生存的需要引发人的劳动,劳动的复杂度、精细度越高越能满足个体的高级需要,个体通过劳动建构了与自然、他人、社会的联系,实现了社会性的发展。

劳动教育促使个体间产生联系,进一步实现社会交往,促使社会成员更加紧密的联系。个体在劳动实践中通过沟通、协作等多种交往方式与他人、社会建立实质性的交往关系,并从中获得关于社会意识、社会规则、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等认识社会与世界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现个体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个体间的协作劳动升级为社会型劳动,也实现了自然、社会的再生产。个体正是通过在劳动中交往、生产,创造了自身的社会本质与意义,从而实现从个体性发展过渡到社会性发展。

劳动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目标——促进个体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在实践過程中,个体的感知觉、直接性经验、社会性发展将形成劳动价值观的建构内容,即个体对待劳动的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过程、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主体、创造创新劳动的价值与态度。这也是新时代应该强调的劳动教育的核心。

德智体美劳教育是个体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尽管以往对于劳动教育的主观态度不够重视与明晰,但现阶段从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加强劳动教育已然是新时期新的风向标。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功能,是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三)工具性价值与意义性价值的统一

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其自身固有的属性,是劳动教育意义性价值的的基础和前提。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达成工具性的基础任务,但不可认为劳动教育就只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以免招致对工具性价值的全盘批判。以工具性价值的实现为基础前提,通过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渗透融合,落实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领域,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劳动教育的意义性目的,两者统一才是劳动教育的本真意蕴。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宋乃庆,王晓杰.“劳动教育”:内涵\意义及推进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15.

[3]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4]赵荣辉.劳动教育: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6-9.

[5]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6]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1-56.

[7]陈理宣,刘炎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关联和价值彰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65-68.

[8]杨兴芳.我国劳动教育的意涵、历史逻辑及其实践形态[J].职业技术教育,2019,(19):12-18.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语文老师))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