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初步探索

2020-06-21 15:31王红燕林丽
锋绘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探索中国共产党

王红燕 林丽

摘 要: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治理国家进行了不懈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一系列思想原则和经验,包括对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初步认识,进行国家治理的方针、条件及目标等。这些思想原则和经验奠定了我们党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基础,历经七十年中国建设、改革实践的检验,至今依然具有现实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探索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才获得的治国方略。

建国之初,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济和文化都还十分落后的中国,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项没有现成答案的全新事业和重大历史性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他们对中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以创立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拉开序幕的。

1 对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认识与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赞成社会主义的人们,几乎都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看成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惟一模式并尊奉为经典之时,一向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并最具理论创造力的毛泽东,已经从建国初期移植和实践苏联模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这一模式所存在着的弊端,尤其是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揭开了盖子,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为新中国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毛泽东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不完全成功,就是苏联的成功经验也不都适合中国国情,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自己的探索,由此而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结合国情实际,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社会建设、科学文化、法律制度等各个方面,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国家治理道路的理论和实践。这一探索是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一是留下了一整套治理制度,构筑起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二是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实践;三是形成了“人民当家做主”“共建共享共治”和“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科学治理理念;四是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重要治理理论,为当代中国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理论遗产。”

2 厘清了进行国家治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百的基础上治理国家,其难度可想而知。毛泽东对此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正如他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这样写道:“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这实际是强调搞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二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毛泽东1956年写《论十大关系》的中心思想。他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开展的全国范围的技术革新运动、爱国增产运动等就是在这种号召下开展的。在这些运动中,人民群众显示出巨大的创造性和力量,推动了社会各项建设的发展。

3 制订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针——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这个方针也是我们党进行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这个理念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首先提出来并做了全面的阐述。为什么说它是重要的理念呢?因为毛泽东在这里讲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全国人民的统筹兼顾。正如他指出的“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当然,毛泽东论述统筹兼顾主要重点是在经济领域,但不能认为只涉及经济,它也包括统筹社会等其他方面。正如他所说的“无论粮食问题,灾难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在统筹兼顾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非常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建国初的前三年,党贯彻执行了《共同纲领》确定的“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经济建设方针,正确处理了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认识到进行国家治理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进行国家治理过程中一直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建国初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新中国成立时,社会秩序紊乱,严重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新生政权的巩固。对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非常的手段和措施,积极予以解决。针对土匪猖獗、恶霸横行、反革命势力气焰嚣张的状况,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斗争,使全国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对于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骚扰的游民、乞丐,各地公安机关在民政部门的配合下,将这些人送到了专门的收容机构,然后在劳动教养所等地进行教育,最后被妥善安置到了适合的生产岗位。为了彻底解决毒品、娼妓和赌博等给新社会带来的危害,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禁止贩毒吸毒、取缔卖淫嫖娼和聚众赌博的斗争,基本肃清了旧社会遗毒,净化了社会风气。

另一方面,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搞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级关系等,是实现社会和睦团结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政党关系上中共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广泛吸收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并担任领导职务;二是与民主党派就国家政治生活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平等、真诚、充分的讨论協商,交换意见,征求建议和批评;三是重视与民主党派发展长期合作关系。在民族和宗教关系上,党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社会改革、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争取和团结宗教界上层人士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建国初期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平等和共同发展,使各个民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做到了和谐相处。在阶级关系上,党通过在农村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对旧中国过来的知识分子采取“包下来”的方针和团结、教育、改造政策,让他们继续从事自己原来的职业,对失业者分配适当工作,在经济上给予较优越的待遇;对资产阶级实行政治上团结、教育、改造经济上利用、限制、改造等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等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促其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并使得他们之间保持和谐相处。

总而言之,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我们党历来认为进行国家治理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反过来,通过国家治理也可创造和谐稳定的局面。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国家治理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希望“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通过我党对国家治理的探索,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一系列思想原则和成功经验,奠定了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基础,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历经七十年中国建设、改革实践的检验,这些思想原则和经验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旭.继承毛泽东新中国治理珍贵遗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湖南日报,2019-12-28.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2.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44,186,227,228.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43.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探索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