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皖军 黄鹏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土壤深翻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土壤深翻的作用,提出其技术要点,并总结了土壤深翻作业的相关建议,包括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定期深翻和逐年增加耕深、使用大型农业机械适期深翻、适当调整深松作业补贴为深翻作业补贴、加强技术指导和群众监督、政府加强宣传引导等,以期为推广土壤深翻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深翻;必要性;作用;作业技术要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20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年来,随着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土壤耕作方式多以旋耕作业为主,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造成土壤耕作层泡沫化严重、耕作层以下土壤板结,阻碍了土填养分的上下贯通,也使得农作物的根系无法深扎,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研究土壤深翻技术有利于提高耕地与整地水平,实现农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
1 土壤深翻的必要性
自1980年包产到户以来,土地以一家一户经营为主,由于土地经营单位面积较小,土壤耕作多以小四轮为主进行浅耕整地作业。近年来,随着大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土地又多以旋耕作业为主,土壤耕作层一直保持在15 cm左右。近几年,午季小麦秸秆灭茬粉碎还田后,免耕直播玉米、大豆;秋季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采取浅旋耕的方式种植小麦。多年来,麦、玉秸秆全量还田造成土壤耕作层秸秆量增多、泡沫化严重,耕作层以下土壤严重板结,阻碍了土壤养分的上下移动,也使得农作物的根系无法深扎,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及降低了抗病、抗旱、抗倒伏等能力。因此,为实现粮食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必须在精耕细作技术上革陈出新,大力推广以机械化土壤深翻为主的土壤结构改良种植模式。
2 土壤深翻的作用
2.1 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底墒
土壤营养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即熟土层,而30 cm以下的土壤俗称生土。土壤经过深翻之后就会将生土曝晒在阳光下,将表面的熟土翻到底层。生土经过太阳曝晒就会转化各种物质、提高肥效,促进底部根系生长[1]。一般土壤深翻不宜过深或过浅,保持在30~40 cm之间。目前,应提倡逐年增加耕深,而不是一次性深翻到40 cm。如果一次性把生土过多翻出,会造成当年土壤表层营养物质缺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而要提倡逐年增加耕深。
2.2 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目前,很多地方采取了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技术,效果非常好,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农户种植成本,同时对改善土壤通透性影响非常大[2]。适当定期深翻,能增加耕作层深度,改善耕作层海绵化的土壤结构。
2.3 有利于消除杂草和病虫害
土壤长期不进行改良就会滋生大量细菌和病毒,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大。一般可以选择在秋季进行深翻土地,深翻后的土壤经过冬季的熟化过程就可以杀灭很多细菌和病毒,同时破坏很多地下害虫的巢穴。深翻不但可以改良土壤,还可以清除杂草,避免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减少土壤污染,同时对平衡土壤酸碱度也有帮助。
2.4 起到深层施肥作用,促进根系发育和增产
通过深翻有利于蓄水保墒,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能提高防御旱涝的能力,为小麦高产、稳产、高效提供保障[3]。
3 土壤深翻作业技术要点
一是要求耕深均匀一致,耕后地表平整、覆盖严密,无重耕、漏耕,无立垡、回垡,地面残留、杂草等覆盖率达90%以上。二是第1次深耕深度一般以20~25 cm为宜,犁底平整。注意合理调整铧式犁的入土角度,减少其入土行程。三是保证整地后无坷垃、无架空暗垄、无鱼脊背现象,做到上松下实,做到地面平整、墒平沟直、不留枕头墒。四是保证开墒和耕作行走直线性,50 m偏差不超过15 cm。五是适期适墒耕翻,即土壤含水量在10%~25%时翻地适宜。砂姜黑土土壤黏粒含量高、质地黏重、结构和孔隙性差,受其影响,土壤表现出耕作性能差,含水量在18%~22%时适宜翻地,涡阳、蒙城、濉溪、埇桥土质多以砂姜黑土为主,土壤适耕时间短等特点。
4 土壤深翻建议
4.1 加大购机补贴力度
建议对大型拖拉机及液压翻转犁进行叠加补贴,降低农民购机成本,并将电子远程监控终端设备纳入补贴范围,保证土壤深翻作业质量。
4.2 定期深翻,逐年增加耕深
每年深翻会增加耕整地的作业成本,增加农民负担。一次翻地过深,往往会把过多生土翻上来,造成耕作层营养成分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容易形成弱苗、赖苗。因此,建议每隔1~2年进行深翻1次,并且以逐年增加耕深为宜。
4.3 使用大型农业机械适期深翻
土壤深翻作业大部分集中在秋种时节开展,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皖北砂姜黑土地区,适耕期较短。当土壤含水率>22%时,黏粒含量高,土壤发黏;土壤含水率<15%时,土壤孔隙性差,土壤发硬,容易形成大块坷垃。如不提前安排部署,将错过最佳深翻时间。利用大型机械作业,有利于在适耕期内完成深翻作业,提高耕整地作业质量。
4.4 适当调整深松作业补贴为深翻作业补贴
从宿州市土地深松技术推广的效果來看,成效非常显著,但也有部分农民对土地深松认识不足。种植规模小的农户认为土地深松增产增效不能立竿见影,因而参与土地深松的积极性不高。深翻作业能把地表的秸秆掩埋到地下,有利于秸秆腐解、形成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地力、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普遍被农民接受[4]。蒙城县、灵璧县等县区已开始调整深翻作业补贴面积。
4.5 加强技术指导,接受群众监督
农机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操作技能、维修保养等方面的培训,加强跟踪服务指导,有效解决农机手遇到的技术难题。农机手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农机部门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深翻作业监控,发挥其远程同步精准统计和作业信息存储功能,确保深翻作业质量。
4.6 政府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机深翻整地作业的重要意义和增产增收效果,提高农民应用机械深翻作业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及时总结和宣传实施农机深翻整地作业补助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做好农机深翻整地作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 参考文献
[1] 高大鹏.辽西半干旱地区枣园土壤深翻的作用与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8):217.
[2] 邓妍,高志强,孙敏,等.夏闲期深翻覆盖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132-138.
[3] 萨如拉,高聚林,于晓芳,等.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7):138-143.
[4] 于博,于晓芳,高聚林,等.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对高产田土壤结构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4):584-592.
作者简介 杨皖军(1969-),男,安徽宿州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