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青年的培育和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积极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这对于新时代培育擔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新时代,要加强理论武装,引领青年筑牢理想信念;加强价值引领,培养青年勇担时代重任;加强多方合力,锻造青年过硬本领;加强守正创新,推进青年行动自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青年;培育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培育青年,为青年成长指明方向、明确使命、引领奋斗,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同时,坚定信任和依靠青年,充分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考察和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光辉历程,总结其中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于新时代更好地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青年的培育和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积极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激励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书写青春的壮丽篇章。
1.强化与时俱进,丰富发展育人的内涵目标。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党培育青年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未来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崇高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历代领导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青年培育的内涵目标。1953年,毛泽东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3]的“三好”要求,号召青年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这就为青年成长确定了基本目标,是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5]的“四有”新人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浪潮,1998年,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提出“四个统一”的殷切期望,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6]483,赋予青年崇高责任与光荣使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奋勇承担,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07年,胡锦涛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希望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扣新时代的新要求,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8],为进一步推进青年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切充分表明,我们党遵循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坚持与时俱进,赋予青年不同时代的发展目标,不断指引青年成长成才。
2.强化铸魂育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始终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它看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6]123,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1951年,刘少奇在党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党的宣传工作可以分作两项,一项是当前中心工作、时事政策的宣传,一项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9]1957年,毛泽东进一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10]至此,进行时事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指针,促进青年拥护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1]针对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蔓延,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教育,切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2],这为青年拨开思想迷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党提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13],要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进一步完善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的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立志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概言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围绕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断丰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保了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化知行合一,重视社会实践对育人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对于青年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作为“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4]54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54,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56。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育青年的基本方针,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加深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并促进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1958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5]在党的号召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数以万计的青年扫盲队、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等各类青年组织,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勇挑重担,艰苦创业。无数青年支援“三线建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发展挥洒青春热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依然是青年获得真才实学、全面提高素质的大课堂”[16],青年必须“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为此,党动员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让青年成为国家建设的排头兵。在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一群富有改革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中国青年勇攀科技创新制高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功立业。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行列,在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行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志愿服务活动中,用自己的青春奏响时代壮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既引导青年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又激励青年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和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立志扎根人民、报效祖国,达到“育人”与“兴国”的统一。
4.强化入脑入心,丰富育人方法载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注重运用多样化的育人方法,丰富育人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党的主张在青年中入耳入脑入心。主要有:一是理论灌输。列宁最早系统地提出灌输论。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不能自发地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灌输理论成功地应用于青年教育之中,把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到青年中去,使青年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巩固和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识。二是启发引导。我们党善于从青年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实际出发,借用生活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创设内涵丰富的教育情境,积极地设问、激疑、导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诱,从而启发引导青年积极主动地审察反思、体验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典型宣传。毛泽东指出,“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党在不同的时期塑造了许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如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牛玉儒、洪战辉、廖俊波、黄大年、李保国等等。先进典型承载着时代的主流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对青年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激励和引领作用。四是文化载体。通过经典著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标语等文化载体,运用“全国的庞大的报纸网、广播网、出版网、学校网、电影网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工具”[18],弘扬时代主旋律,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启迪青年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使青年工作春风化雨、寓教于乐。
5.强化外部保障,完善育人组织制度,不断加强青年工作者队伍建设。历史实践表明,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组织制度建设,为青年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断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在全国范围逐步健全了由中央统一领导,以党的各级组织为基础,各级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青年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和运行实施机制,推动青年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保障党的青年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二是不断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初步形成了促进青年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的政策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适时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重要文件,对青年发展领域、发展措施、重点项目等做出规定,为青年发展夯实了政策基础。三是不断加强青年工作队伍建设。我们党在长期的青年教育工作中,按照“高素质”与“专业化”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不断优化青年工作队伍结构。要求这支队伍在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帮助青年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通过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促使这支队伍不断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的专业精神,让这支队伍“成为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19],为做好青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主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实践进程,始终紧密结合青年思想发展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
1.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条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青年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党性是指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掌握党对青年发展事业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站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青年发展,培养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持人民性是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活动的依据和根本标准,胸怀忧民之心、爱民之情,不断奉献人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始终把青年发展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与青年的成长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生力军的关键作用。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勇于肩负起党赋予的光荣使命。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主动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经受锤炼和考验,增长见识和本领,将个人奋斗汇聚进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洪流之中,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2.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过程既是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也是批判、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过程。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的基本经验,也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和根基。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其实质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其理论本身作为一种真理总是与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不破不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既重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引导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青年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原则,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对青年的侵蚀,敢于亮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力量、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和抵制,引导青年在明辨理论是非中筑牢思想防线,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概言之,我们党正是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青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历程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由于青年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对青年的培育表现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培育青年的目标来看,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价值目标,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青年的素质要求又是有区别的。从培育青年的内容来看,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青年,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反复强调的“老祖宗不能丢”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引导他们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培育青年的方法来看,既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沿用过去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广泛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及榜样示范等,对青年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又适应不同时代主题的变化,针对青年思想的多样性、多变性、多层性特点,创新方法载体手段,有的放矢,因事、因时、因势施教,增强对青年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培育青年的制度来看,各级党委加强领导管理,严格执行统一的教育制度,构建形成党委统揽、机关协同、社会参与的青年培育工作格局,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是一以贯之的针对青年发展的制度。同时,又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不断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和青年发展政策,保障青年发展。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准确把握培育青年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实现了青年培育目标、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效引领青年的发展。
4.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且尊重和发挥青年的主体性,两者有机结合促进青年发展。一方面,青年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需要通过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来彰显。青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其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得到精心引导和尽心栽培,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的教育者遵循青年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教育者自身在理论上应练就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青年,担负起铸魂育人的使命和责任,做青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尊重青年的主体意识和发展需求,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把党的奋斗目标内化为青年的价值坐标和精神追求,进而外化到实际行动中,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实现成人成才统一,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重要经验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启示
回顾历史是为了立足现实,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实践。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方向、价值选择和行动自觉,关系社会变革的特征和走向。党的十九大基于新的社会历史方位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的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可以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重要经验中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1.加强理论武装,引领青年筑牢理想信念。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不管形势任务如何发展变化,贯穿青年培育的一条红线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进入新时代,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本在于强化理论武装。一是要教育青年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信仰之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二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坚持全面系统学,将学习这一重要思想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原则,引导青年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复杂现象,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深刻认清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及危害,在各种噪音杂音中不断提高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以高度的理论清醒筑牢思想防线,坚定理想信念。
2.加强价值引领,培养青年勇担时代重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对青年的价值引领,将青年的价值观念统一到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同频同振。在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我们党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培养青年牢记时代使命,勇担社会责任。一是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滋养,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激发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二是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教育感染青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打牢道德根基,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在奉献祖国、圆梦中华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三是要强化实践养成,引导青年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复杂环境锻炼成长,激发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争当改革“排头兵”,下好创新“先手棋”,拓展创业“新天地”,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奋力创造历史伟业。
3.加强多方合力,锻造青年过硬本领。过硬的本领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牢固根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國共产党善于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高青年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多方合力,锻造青年过硬本领,这直接关乎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为主、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并存的多元化青年培养体系,完善青年的扶持和培育机制,积极搭建青年成长平台,优化青年成长环境,切实提高青年的能力素质。二是教育者要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青年崇德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使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青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青年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青年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青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三是青年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躬身实践,不断拓宽眼界,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努力成为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
4.加强守正创新,推进青年行动自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变化,遵循青年发展规律,在守正创新中推进青年成长成才,这可以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益启示。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一方面,要在方向上“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新时代有为青年。另一方面,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要贴近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青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适应舆论环境的深刻变化,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青年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使网上网下的正面声音相互呼应,放大正能量。将虚拟与现实结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情境,提升青年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善于挖掘外部环境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使党的创新理论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青年入脑入心,进而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国梦的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37.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N].人民日报,2007-05-05(0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01).
[9]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选编(1951-1992)[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2.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18.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7.
[12]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5.
[1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8-09-20.
[1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5.
[1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7.
[1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0.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