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虎啸”?

2020-06-21 15:25韦星
决策 2020年3期
关键词:虎啸松山湖中山

韦星

一声期待已久的中山虎“啸”没有到来。

2020年2月11日,中山市公布了2019年经济运行情况,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101.1亿元,同比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下滑。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中山2019年经济总量比2018年少了531.6亿元,相继被珠海、茂名、江山三市赶超,降到了广东第9位。

这样的“异常表现”,引发舆论四起:中山究竟怎么了?

中山失速

追寻中山成长史,其亮点可圈可点。上世纪80年代,乘改革开放东风,中山发展势头迅猛、强劲,也因此和东莞、顺德、南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

中山的“威水史”,不用过多提及,现在的问题是:中山还是谁?中山是不是真的一败涂地了?

首先回看昔日“四小虎”究竟还处于怎样的位置。昔日“二虎”:顺德市、南海市,行政区划上,已纳入佛山市管辖,为佛山市辖区。

2019年,顺德区经济总量达到3523.18亿元,成功赶超中心,南海区经济总量达到3176.62亿元,与中山不相上下。“三虎”相比,坊间所说“中山不行”,似乎“有点过了”。

但中山可以心安理得吗?显然不能。与昔日的另一“虎”东莞比,中山确实落后了。中山和东莞有着“相似”的过去:1985年以前,中山和东莞都只是县级市,1988年,升格為地级市,在行政架构上,也是市直接管镇(街)。

与顺德、南海不一样,中山作为地级市,享受地级市发展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权限,能动用更多资源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所需的土地等方面,也有更大的空间。

重整行装之时,中山需要释放更多的活力、迈出更大的步伐。

这样的背景下,中山完全可以有更大发展空间。但今日,其只有微弱增长态势,被顺德南海赶超。

昔日的“小老弟”如今势头越来越猛。2019年,顺德经济增速达到7.1%。“更可喜的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今年的工业投资增长或将达到40%。”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表示。回看中山,2019年工业投资下降27.8%,高下立判。

更让中山着急的是,昔日的另一“虎”东莞,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82.5亿元,增长7.4%,是中山的3倍多,距离迈入万亿俱乐部仅有一步之遥。

撇开昔日“四小虎”不谈,中山的挑战也不小。2014年以前,中山经济总量多年雄踞广东“老五”,但在2014年,中山结束了两位数的增长,也终结了持续多年的“老五”位置,让位于后来居上的惠州。2019年,惠州经济总量达到4177.41亿元,远超中山。

从广东“老五”到2019年的“老九”,中山节节败退,为什么会这样?

“直筒子”行政结构利大

还是弊大

坊间出现两种观点。一方乐观认为,中山面临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中山经济基本面没有问题,正经历一个产业调整期;一方悲观认为,中山行政体制乏力,产业竞争力和活力不足。

1988年,中山和东莞升格为地级市,其行政架构都是“直筒子”管辖模式,即市直管镇(街),中间不再设置县区一级行政架构。

这样的行政架构,原本全国只有4个,即甘肃省嘉峪关市、广东省东莞市和中山市、海南省儋州市。后来,随着三沙市成立,成为第5个“直筒子”地级市。

为何采取这样行政架构,利大还是弊大?笔者曾与早年担任过东莞市委书记的李近维先生有过探讨,他讲述了当时的背景。

中山和东莞一起获批升格为地级市时,地方政府考虑到财政供养压力较大,保留了市直管镇(街)的模式,中间不再设县区一级行政架构。此外,“市直管镇”的行政架构更利于政令畅通,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事实证明,特别在刚成立地级市初期,中山、东莞借助简化了的行政模式,调动镇村发展动力,“市镇村”三级动员,全员招商引资,取得不错成效,经济发展一骑绝尘,也由此被誉为广东“四小虎”。

当然,这模式也有弊端。因为镇级的财政和权限过大,容易各自为政,不利于全市统筹。镇村站在各自立场逐利性的招商,容易诱发招商的产业层次较低,造成资源浪费。

不足1800平方公里的中山,下辖24个镇街。东莞2465平方公里,下辖32个镇街。这些镇和街道,利用集体土地改造成厂房,可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藏富于民”,但富起来的镇村就有办事能力。比如,每个镇都要搞个大广场、大商业体、大型展览馆和图书馆等等。

中山之痛,痛在产业;产业之痛,痛在企业。

每个镇的空间本来不大,都基于本行政辖区的需要,进行“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自然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无论在中山还是东莞,对各自城市都有一种说法:一座没有中心的城市。

为何?因为每个镇都很厉害,镇镇是中心:每个镇都可以在本镇内完成“吃喝玩乐”等公共设施和商业体建设,所以镇域间流动不大。

如果要追求更高档次消费,当地人直接去香港,而不是深圳或广州。十多年前,东莞曾有意整合现有行政架构,但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全市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救企业、谋发展上,这事也“耽搁”了。

如今,东莞发展势头不错。2020年,有望成为继广州、深圳、佛山之后,广东第四座GDP过万亿城市。

因此,关于行政架构的调整,东莞没再提。倒是中山,因经济下滑,各种声音和建议都出现了,也包括认为“现有行政架构制约中山发展”等。

所以,越是这个时候,中山越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

中山怎么办

“为什么会这样”是解决中山“怎么办”的前提。从官方、媒体以及专家的说法来看,原因不外乎:市直管镇的行政架构制约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错过转型发展窗口期、营商环境不好……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什么才是核心?中山之痛,痛在产业;产业之痛,痛在企业。城市发展的动力,始于企业,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也在企业。

中山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但在经济调速换档期,出现了动力不足。以工业投资为例,2014年中山工业投资239.82亿元,同比下降18.6%,此后中山工业投资有所企稳回升,一直到2018年,工业投资再次下降10.3%。2019年,工业投资下降达27.8%。这些数字,折射出中山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企业才是问题的核心。“一个地方发展有没有活力看企业,竞争力强不强看企业。”2019年10月22日,履新中山市委书记的赖泽华一语中的,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梳理中山发展史会发现,中山起初和后来的定位与发展都不错。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国有企业的基础较好;改革开放后,民间资本活跃,民营企业也获得蓬勃发展,中山官员也富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1998年,当很多地方还固守农业发展思路时,中山就提出了“工业立市”战略。2001年,中山提出“工业强市”,重点发展品牌企业,打造核心产品,力助企业占据产业链上游。2007年,中山又提出“经济强市”战略。近几年,中山提出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但13年过去了,中山仍在摸索着转型升级的路子。中山缺乏核心产业,没有核心企业支柱,企业竞争力和活力不足。

同时中山因市直管镇,很多镇街各自为政,撕裂地块,各自圈地发展,造成土地资源碎片化,不利于整合连片土地引进大项目。这些年,“三规不合一、城镇两张皮”一直是制约中山发展的头号问题。在每年的中山市委、市政府与企业家座谈会上,几乎都有企业谈到增资扩产中土地问题难以落实的情况,是本“年年难念的经”。

东莞过去也存在这类问题,但东莞巧妙地完成了蜕变。比如东莞开创性地打造松山湖产业园区,为发展提供全新平台。此后东莞一步一个脚印,持续高标准打造松山湖产业园区。

由过去的“产城人”向“城产人”转变,松山湖是其中的典范。过去,通过“产业”自发形成“城市”,进而吸引“人才”就业、定居,演变成了通过“造新城”吸引“产业”和“人才”入驻、发展。目前,松山湖吸引包括华为在内的一批高科技企业落户,极大增强东莞发展后劲,带动东莞高歌猛进发展。

模式转变的背后,主要是东莞较早看到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工业模式带来的弊端,即一片繁荣的背后,一片混乱。那些边缘地带属于各镇“三不管”的沼湿地,没哪个镇街愿花心思投入更多。

2000年,东莞在大岭山、大朗、寮步等几个镇的边缘地带,划出一片地块,约72平方公里,整合打造全新的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舞台。“无中生有”的松山湖在东莞举全市之力打造后,终于还东莞未来一篇精彩的华章——它是东莞的过去,也是中山的未来。

这点,赖泽华也有清醒认知,他曾强调:越是面对困难挑战,党委政府越要和企业休戚与共、风雨同舟。要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不惜重本、敢下“血本”,出台含金量高、务实管用的政策,尽心尽力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2019年10月27日,赖泽华到中山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调研时也强调,“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中山有未来,企业未来会更好。”

中山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缺的是核心的大企业,如果产业链再“力争上游”,届时中山重振虎威将不是梦。当下,国家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正如火如荼推进;2024年,连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将建成通车,珠三角东西两岸融合加速,属于中山的时代或将到来。

正如赖泽华说的那样:“大湾区舞台再大,我们不上台,永远只是观众;大湾区平台再好,我们不参与,永远只是旁观者”。赖泽华多次公开强调要“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让中山再闻“虎啸声”。

一百年前,中山走出了“四大百货”创始人,带动中国百货业和其他商业的振兴;三十年前,中山被视为“中国新兴企业的摇篮之一”,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這一次,中山还会错过吗?

猜你喜欢
虎啸松山湖中山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力求呈现视听唱的和谐统一 东莞松山湖别墅影K娱乐室
虎啸苍穹——中国最强火箭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刘海波艺术作品欣赏
短视频江湖 虎啸龙吟
松山湖,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