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敬琪
始建于宋代的古典园林方塔园,被世人遗落在繁华街市的一隅,今天我独步蹊径,走进方塔园去探寻另一番幽情。
踏进院子,沿着小路一直向深处行走,周围树木葱茏,一段琴声悠悠传来,似在诉说一则未了的故事。我循着声音走去,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廉吏馆。馆前有个池塘,名叫“廉池”。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上去,就觉得它意味深长。这里的池水碧波荡漾,池上荷叶田田,荷花点缀其间。忽然,我的脑海中溢出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呀,“廉”所对应的正是“莲”。莲的花语是清白、坚贞不屈,莲是君子的代表,这和廉吏形象不正相得益彰吗?
绕过池子,步入廉吏馆,里面光线昏暗,琴声绕梁。刚踏进去,我就被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所吸引。上联:正气一身劲松标格壮中华。下联:清风两袖循吏英明垂史册。联语气势非凡,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力量。
谈到廉吏,大家可能会有一个刻板印象:他们都是贫穷的。但是,我却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有钱的廉吏——钱昕,明代常熟人,1445年考中进士,任御史。为官期间从不接受贿赂,还多次把朝廷的赏赐拿来建官舍。后来他到荆州做官,因为清廉,百姓赞美他:“太守衣,苏州绮;太守食,苏州米。安我父母育我妻子,女织男耕乐生理。不愿太守一品贵,只愿太守千百岁。”这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钱昕廉政、勤政的作风,更表现了他深受老百姓爱戴。“昕”是太阳刚升起的样子,这是在告诫钱昕要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正气一身吗?钱昕真的做到了。
“富不爱钱钱昕,穷不爱钱鱼侃。”知道了钱昕,鱼侃又是谁?说到鱼侃,还有个小故事:鱼侃原本在吴县做官,晚年回到常熟,可他身上一共只有8两银子——为官多年却如此清贫,他的廉洁自律可见一斑。回常熟后,他发现学宫的孔子像前没有香炉、花瓶,便用仅有的银子买了这些物品。这大概是一个读书人对孔子最大的敬意了。晚年的他疾病缠身,雨天房内漏水,但他毫不介意,撑着雨伞仍怡然自得。等他死后,巡按路振飞称他为“第一清官”。
读完鱼侃的故事,我久久才回过神来,不由得佩服他的安于清贫。
廉吏馆里出名的人有很多。踏出廉吏馆,冯良玉素餐充腹、刘珏怒掷贿金大骂贪官、言如泗受赠白银捐书院等故事,仍在我头脑中回放。但是,出不出名并不重要,我们要学的不是如何出名,而是如何廉明清白。
我忍不住再一转头,见廉吏馆棕色的窗户上刻有四个字——“廉、廉、廉、廉”。看似普通的四个字,却存在细微差别。再仔细一瞧,原来是用不同字体写出来的。不同的字体代表着不同的时代,而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廉”字。我心想,这可能是从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到清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一种传承吧。
向四周望望,有一棵已800岁高龄的银杏树,上面结着许多果子。那么,这棵树会继续跟着廉吏们一起生长下去吗?
我走了一会儿,到了方塔前面,发现这座塔每个角上都有铃铛。我正思索为什么会有铃铛,一阵清风吹来,它们发出了悦耳的声音,丁零零的,仿佛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清正廉明”。但是这座被繁华遗忘的古老而寂寞的塔,又有多少人会来倾听其声音呢?
站在塔下,思接千载,我隐约听到了铃铛声正从久远的年代传来……(指导教师 唐惠忠)
【评点】
文章语言流畅,行文中有机地穿插历史典故与经典诗文,既增强了底蕴,又增添了文采。具体说来,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接千载,意味悠长。本文题为“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廉吏”,作者“闻”的不仅是风铃的响声,更是长鸣的警世钟;“思”的是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更是时下的廉政意识。
二、余音繞梁,令人遐思。含蓄隽永的语言,增强了文章情感的表现力。如结尾处“站在塔下,思接千载,我隐约听到了铃铛声正从久远的年代传来……”既将历史与现实缓缓融合,又可谓回味无穷,引人咂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