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娟
摘 要:兴福院寺碑是一通明代石碑,碑文主要记载修建殿宇及礼佛活动。碑的正面为楷书篆刻,笔法遒劲挺拔,纵横毓秀,文笔典雅,条理清晰,碑体保存完整。这通碑刻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研究价值、文物考古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为研究本地政治、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资料。
关键词:兴福院寺碑;碑文;古柏
1 兴福院寺碑概述
兴福院寺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土门镇新义村的兴福院寺内,是一通明代石碑,圆首方趺,高123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阴刻楷书碑文,题额为“青龙山兴福院寺”,于“明成化丙戌二十二年仲春孟夏吉日”立碑,距今534年。1989年被清水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碑文考释
兴福院寺碑的正面为楷书篆刻,共19列,自右向左,通行竖写,每列34字,个别字迹缺损无法考证,但大概内容清晰,可辨识通读,现考释如下(文中缺损字、无法释读字用“□”表示)。
兴福院寺碑文(图1):
青龙山兴福院寺竖立碑记嚚之序儒学生□杨教清隐书撰字匠殿景福大明国陕西巩昌府秦州僧正司番十里兴福院柏树□伫?僧人妙俨慝□汇匜诚莹噬咀道□霛鹫鸿鸠山门冣岌?开嵯峨□馨题义会聚众等人圆厂建卢宝殿之□云山高峰□□崆峒笼□壑□乃毘卢为踪之教示现释迦之□厉嘘也超真圣紫莲台上菡萏中之大觉华藏世界阐扬三乘之□号掌中国之极乐盖闻佛乃微胜窃以□今造化之乾坤帝代万载□□磊磐崟金华之世界圂围□□□也有紫气霞光璎珞悬坠庵□虚空自古圣人释道儒归一至混沌之朝有伏羲神农轩辕黄帝永镇皇图尧舜以承圣人之也立世为表之睿不变曾秋之景□登逍遥之□故曰乃圣人总道之也至周朝帝三教登□下释动绕兜率天中连台之果彚□三乘妙语之经阅道舒□展崟莹惑日月晃杨耀阴玄空五气之法儒圣人微奥典曰文字通天彻地定江山则□□清凉礼仪之禴此是三教世出之世闻圣人册部洲之诱讯圃□□□溷漍之佩如簠簋瑞之遄之载山河运洪武峕运洪武己巳二十二年立殿至景泰癸酉四年重建僧人智□后伫院僧人妙俨大仙建立钟鼓云鏧石碑之记儒圣人之曰奥文笔诚字叙之也解悟圣人曰之语乃狄吾道粤窗卤与氤氲叆叇之也遁划圣人三界虚空眦觉合麈六通大行为和高登十极真如金光粉碎为尚囿圄圊囹之也阖□天人恩荣之也题文戏尽万载之春皇上国邦乾坤之江山晓日登云晋阳之红古碑立世万代之景松少柏老乃人之□笔题天水郡人方庆春夏秋冬□粤之□仍臻古文焉哉之乎也□迷刘发心僧妙俨峕成化丙戌二十二年仲春孟夏吉日立□父刘珥兄刘从仁刘从连刘从苍刘经保
2.1 碑文为何人之作?
由碑文“竖立碑记嚚之序儒学生囗杨教清隐书撰字匠殿景福”可见,该碑文是由名叫杨教清的儒学生创作,刻字的人则是殿景福。殿是中国的一个罕见姓氏,为殷汤之后。殿,见《路史》。江南汤悦,本姓名为殷崇义,后改姓殿。殷崇义为五代南唐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后国亡入宋,避讳易姓名为汤悦。又,宋徽宗崇宁间有商人殿全,自虔州石城徙居抚州,自言本姓犯宣祖讳下一字,建隆中,其祖以讼至县,县令因字形更为殿氏。
2.2 为何建造寺院时要种植松树和柏树?
由碑文中“古碑立世万代之景松少柏老乃人之囗笔”可以窥探出在公元1486年立碑之时,该地就有松树和柏树(图2),并且松树比柏树的年份小。据清水县文物局专业研究人员考证,目前存在该寺内的二株古柏有1600多年的历史,树径最大约1.5米,树高约20米,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被清水县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并挂牌保护。
那为何建造寺院时要种植松树和柏树?寺院是我国古代人崇佛敬道和信奉其他宗教的场所,在建造寺院时通常会种植松树、柏树等树木。在道教寺院中,信众种植覆盖川谷丘壑的树木,期望达到出神入化的仙境,从而利于修行。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僧徒们为超脱红尘,潜心修持,达到“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涅槃境界,必须选择安静优雅的自然环境。如佛经《坐禅三昧经》云:“闲静修静志,結迦坐林间。”《禅秘要法经》亦云:“出定之时,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在树下,若阿炼若处。”由此可见,僧侣们对树木有着特殊的感情,借此创造出修持、静修的幽静环境。所以在建造寺院时,会种植柏树和松树等林木,凸显宗教圣地的幽深和庄严肃穆。
2.3 关于兴福院寺碑的立碑目的
立碑人当时立碑的目的,从碑文中可见一斑:“洪武己巳二十二年立殿,至景泰癸酉四年重建,僧人智囗后伫院僧人妙俨大仙,建立钟鼓云鏧石碑之记”,主要是为了记载兴福院寺修葺重建钟鼓楼和当时非常兴盛的礼佛活动。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当年所造钟鼓楼已被损毁,现只存这通石碑,其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历经苍海沧田的变迁,依然屹立于世,留于后人观摩考究。
3 浅谈石刻碑文之功用
石刻是一种独特文献。《古代石刻通论》认为:“中国古代先民用刀在石头上刻字、写文章的历史,差不多与汉字产生、发展同步。当汉字刚刚出现时,也就开始在石头上刻写了。”自石刻产生之后,历朝历代绵延不绝。
碑又称碑碣,原来是立在宫庙前观日影的竖石,通过日照的位置而得阴阳的方向。后来碑石上出现了刻文,成为庙内记事的一种形式,如寺庙的地理位置、修葺的经过、创建以后的兴衰史以及修建寺庙时出钱出力的人名等。这种办法自汉代开始流行,演变到后来把寺门供记事的石块称为碑,凡较大规模或历史悠久的寺庙都有碑碣。自从石碑有记事记人的功用后,不再仅限于寺庙内记载修庙经过的碑记,而成为一种广泛记事的形式。可以说石碑是一部石质的史书,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后汉书·卢植传》:“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孝《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山王御碑跋》:“臣等不敏,幸得同侍经筵,钦覩御制,不胜感激流涕,谨拜手稽首,书于碑文之左。”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努尔哈赤不见犹可,见了碑文,暗觉惊诧异常。”郭小川《三门峡》诗:“你呀,一不刻碑文,二不录诗篇,只记下巨人的脑汁汗液埋葬了万险千难。”碑文是历史脚步的化石,更是时代精神的升华。纵观古今碑文,按照其用途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纪功碑文,宫庙碑文和墓葬碑文。
4 结语
石碑作为地域文化名片,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兴福院寺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明代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明代石刻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显示出篆刻书写碑文的高超水平,是一部珍贵的石质史书。
参考文献
[1]叶官谋.中国古代石刻诗文功用论[J].语文学刊,2019(5):37-44.
[2]温小牛.清水碑文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3]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