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亮,柳 林,崔晶蕾,曹靖惠,吕忠文,王 辉,刘景鑫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放射科,吉林 长春 130033;2. 吉林省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
新 型 冠 状 病 毒 肺 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出现后,加强感染防控的组织管理工作十分重要[1]。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OVID-19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人进行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影像科医护人员难免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感染患者,存在巨大医-患、患-患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尤其是放射科的技术、护理及预约登记人员。因此做好影像检查流程中的感控工作,规范影像检查技术,可以提高成像技术与诊断水平,降低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院内感染风险。
作为吉林省COVID-19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科承担着重症隔离病房、发热门诊、非发热(普通)病人的放射检查及诊断工作,所涉及的病人包括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发热病人、轻症病人、潜伏期病人、非发热(普通)病人、无症感染者。针对不同类型病人,需要不同的感控流程和防护级别。病人组成复杂,感控压力巨大,特别是轻症患者、潜伏期患者和无症感染者,可能成为“超级传播者”[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四版、第五版和第六版)的指引,并结合我院工作经验,现与大家分享。
放射科/影像科是COVID-19疫情防控一线科室,成立科室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非常必要。科主任任组长,统一下达院里的各项指令,协调与各科室之间的协作,全面领导部署科室的疫情防控工作。明确部署各组组长的职责任务并进行统筹协调。设立科室感控管理专员,具体负责感控工作的实施、监督;建立微信工作群,开展工作并实施感控工作日报制度,避免人员聚集交叉感染,同时组织全科人员以微信群方式学习COVID-19的相关知识。医技护各组组长、耗材申领库管等人应为领导小组主要成员[3-4]。具体人员职责如表1所示。
表1 领导小组具体人员职责
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临时将病毒性肺炎加入放射科危急值报告范畴;② 在科室微信群内分享本科及国内其他单位确诊病例的影像资料,提高诊断能力;③ 规划各种场景的感控流程和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实施上岗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④ 规范放射检查室的消毒方法[5];⑤ 协调信息中心开通VPN,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异地浏览PACS网,参加COVID-19病例会诊;⑥ 加强不同院区医学影像全流程质量控制,促进医学影像同质化和互认共享[6],能够真正实现医学影像的远程诊断,大大提高COVID-19精准诊断的效率,对疫情防控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7]。
为防止交叉感染,科室人员上下班通道关闭,使用门禁,无关人员不得进出。技师在清洁区穿戴防护用品,在缓冲区脱掉防护用品。摆位技师在污染区工作,在规定时间换岗前不能进入清洁区。换岗时按流程在缓冲区脱去防护服后清洁通过后才能进入清洁区[8]。不同人员、不同工作场合也采取不同等级的防护措施,分为一般防护、一级防护、二级防护和三级防护[3]。
不同岗位对防护级别的要求亦不同[9],各岗位防护级别要求如图1所示。
结合我院及放射科的具体情况,主要在规划各种场景的感控流程方面与大家分享经验。
图1 各岗位防护级别
3.1.1 检查通道
规划确定专用放射检查通道:尽量缩短发热门诊患者在室内的通行距离,尽量选择行人较少的路线,避免交叉感染。
3.1.2 CT检查流程
(1)提前通知。发热门诊专人电话告知CT室值班技师拟检查患者姓名及相关登记信息。有条件的医院,技师从登记工作站获取患者HIS信息,登记到检即可;条件不具备的医院,可以手动输入患者信息[10]。
(2)检查前准备。技师提前做好CT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患者到达之前为CT扫描床铺设一次性中单,并做好相应级别的个人防护。
(3)检查方案。病人佩戴口罩,由陪检人员通过专用通道到达CT室候诊区,去除身上影响检查的饰物。推荐使用隔室操作的方法进行CT检查,即操作技师不进入CT检查室。对于无需进行手动摆位的CT机,在患者进入CT室后,嘱患者自行上检查床(如果身体不便,由陪检人员协助),操作技师直接定位扫描;对于需要手动摆位的CT机,额外配备摆位技师(二级防护),待患者进入CT室,由摆位技师快速完成摆位,并退出CT检查室。如不具备隔室操作的条件,只有1名技师时,则该技师全程二级防护,每位患者检查完成后均进行全面消杀,并对操作间开窗通风[10]。选择薄层胸部CT扫描协议进行扫描,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尽量使用低剂量和高分辨扫描[11]。操作技师扫描完成后须翻看图像,进行初步筛查,遇可疑影像必须与诊断医生沟通,确定图像满足诊断要求后结束检查,由陪检人员引领患者原路返回发热门诊[12-13]。
(4)消毒。患者离开后,技师进入检查室,进行终末消毒。遇到影像高度疑似患者,CT检查室应严格按确诊患者检查后消毒流程进行消杀,并于1 h后检查下一个患者。操作间设备如显示屏、键盘、对讲系统等用季铵盐表面消毒巾或酒精擦拭消毒,隔室操作可每日3~4次,非隔室操作每次检查后均须擦拭。
(5)废弃防护用品管理。所有患者接触污染品以及操作人员一次性医疗防护物品均弃入医疗垃圾桶内,双层封扎、标识清楚、由专人收取密闭转运[13]。
(6)影像诊断。完成检查,电话通知诊断医生,及时出具诊断报告。
3.2.1 规划确定专用放射检查通道:原则同前。
3.2.2 规范检查
(1)提前通知。发热门诊专人电话告知CT室值班技师拟检查患者姓名及相关登记信息。有条件的医院,技师从登记工作站获取患者HIS信息,登记到检即可;条件不具备的医院,可以手动输入患者信息[14]。
(2)检查前准备。技师提前做好CT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患者到达之前为CT扫描床铺设一次性中单,并做好相应级别的个人防护。同时疏散CT候诊区及检查区所有人员。
(3) 检查方案。推荐使用隔室操作的方法进行CT检查,即操作技师不进入CT检查室。对于无需进行手动摆位的CT机,在患者进入CT室后,嘱患者自行上检查床(如果身体不便,由陪检人员协助),操作技师直接定位扫描;对于需要手动摆位的CT机,额外配备摆位技师(二级防护),待患者进入CT室,由摆位技师快速完成摆位,并退出CT检查室。如不具备隔室操作的条件,只有1名技师时,则该技师全程二级防护,每位发热患者检查完成后均进行全面消杀,并对操作间开窗通风[15]。选择薄层胸部CT扫描协议进行扫描,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尽量使用低剂量和高分辨扫描。操作技师扫描完成后须翻看图像,进行初步筛查,遇可疑影像必须与诊断医生沟通,确定图像满足诊断要求后结束检查,由陪检人员引领患者原路返回发热门诊[16]。
(4)消毒。发热患者离开后,技师进入检查室,急性终末消毒。遇到影像高度疑似患者,CT检查室应严格按确诊患者检查后消毒流程进行消杀,并于1 h后检查下一个患者。至少发热患者检查完成并消毒半小时后,方可对普通患者进行检查。操作间设备如显示屏、键盘、对讲系统等用季铵盐表面消毒巾或酒精擦拭消毒,隔室操作可每日3~4次,非隔室操作每次检查后均须擦拭[17]。
(5)废弃防护用品管理。所有患者接触污染品以及操作人员一次性医疗防护物品均弃入医疗垃圾桶内,双层封扎、标识清楚、由专人收取密闭转运。
(6)影像诊断。完成检查,电话通知诊断医生,及时出具诊断报告。
3.3.1 移动DR(专用)检查规范(检查在隔离区内完成)
(1)提前通知。临床医生提请胸部正位X线摄片检查,放射科技师(隔离区内)电话通知隔离区外放射科当班技师为患者登记到检。
(2)检查前准备。放射科技师(隔离区内)二级防护,通过4道防护门,进入污染区;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
(3)检查方案。放射科技师(隔离区内)推床旁X线机进入隔离病房为患者拍摄坐位或卧位X线胸片,拍摄参数与普通住院患者相同。拍摄完成后将影像上传PACS网,并把移动床旁X线机放回原处进行消毒。
(4)消毒。按照流程穿脱防护衣物及消杀,进入清洁区,回生活区休息。条件允许时,建议拍摄技师在隔离病区内待命工作2周。出隔离病区后在医院指定区域医学观察2周,确定无感染后再重返正常工作岗位。
(5)电话通知诊断医生,及时出具诊断报告。
3.3.2 CT检查流程(检查在隔离区外完成)
(1)规划确定专用放射检查通道:原则同前。
(2)提前通知。临床医生提请胸部CT检查,隔离病房内放射科技师电话告知放射科值班技师拟检查患者姓名及登记信息,确定检查时间。值班技师从登记工作站获取患者HIS信息,登记到检或提前手动输入患者检查信息。
(3)检查前准备。技师提前做好CT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患者到达之前为CT扫描床铺设一次性中单,并做好相应级别的个人防护,备好所有消杀设备及用品。同时疏散CT候诊区及检查区所有人员。
(4)检查方案。隔离病房内的放射科技师执行二级或三级防护(有气道操作时),携带消毒设备、医疗废物袋,与值班医护人员陪同患者通过专用通道到达CT检查室。由隔离病房内放射科技师在CT检查室负责患者摆位,放射科操作技师在操作间进行CT扫描(隔室操作)[18]。检查结束后,病区医务人员把使用过的中单用医疗垃圾袋封好,带回病区。隔离病房内放射科技师执行CT室终末消毒,并喷洒消杀病人经过的通道及电梯间。最后沿原路返回病房区,按步骤脱下防护用品,返回清洁区。
(5)影像诊断。完成检查,电话通知诊断医生,及时出具诊断报告。
3.4.1 注意事项
操作技师执行一级防护,主要注意事项如下:① 交待检查注意事项时尽量采用对讲方式,客观情况要求技师必须与患者接触时也要尽量保持相隔1 m以上的距离;② 对于能够配合的患者, 检查技师在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可在操作室声控引导患者摆位,亦可请陪同人员协助患者上检查床;③ 需要检查技师亲自摆位时,头尽量远离患者呼吸道,接触患者前后及时行速干手消液洗手;④ 就检患者进入检查区域和整个检查过程中必须佩戴口罩,否则可通知其主管医生协助佩戴口罩后进行检查。
3.4.2 MR检查口罩佩戴方式
行MR检查的患者及家属佩戴口罩,如患者口罩有金属条影响头颈部图像质量时,可做适当处理后再行检查[19]。处理方法一:检查前抽出口罩金属条或让患者把金属条朝下,加饱和带。处理方法二:去除患者口罩,用自制防护面罩给患者戴上。
3.4.3 设备及检查室消毒
终末消毒是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8]。COVID-19防控的终末消毒包括:① 疑似或者确诊患者检查结束后,对地面及空气消毒1次;② 终末消毒对象包括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排出的污染物(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及其可能污染的物品和场所,不必对室外环境(包括空气)开展大面积消毒;③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短暂活动过的无明显污染物的场所,无需进行终末消毒。
每日终末消毒4次。操作间设备如显示屏、键盘、对讲系统等用季铵盐表面消毒巾或酒精擦拭消毒,每日4次。
整个消毒过程中需确保无磁共振不兼容设备(含铁磁性物质的设备)和检查禁忌人员进入磁共振检查室。在对磁共振成像设备MR机房进行清洁和消毒时,要特别注意电击风险,仅能用半湿的清洁布来擦拭系统。另外,磁共振设备没有检测含有酒精的、酚-碱基化物和碱性消毒剂对表面的有害效应,因此不要使用这些物质对系统组件进行清洁和消毒。
COVID-19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为胸部CT平扫及普通X线检查。胸部CT平扫为当前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手段,建议采用胸部薄层扫描、高分辨CT重建,有条件单位可进行胸部低剂量高分辨CT。普通X线检查:不推荐X线胸片作为诊断COVID-19的检查方法,但可以作为对重症期(床头胸片)或缓解期患者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
本次COVID-19疫情防控中,手持设备(如平板电脑)在医学影像的诊断诊疗中得到更多应用。美国AAPM最新标准已经将手持终端用于医学影像显示系统[20-21],我们制定并发布实施了《疫情防控医学影像检查互认共享技术规范》,将手持设备列入医学影像显示系统,为疫情防控特殊环境下的影像诊断带来极大的便利[22]。
随着COVID-19疫情的发展,我们对COVID-19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诊断标准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学习。本文结合三甲医院工作流程对COVID-19影像检查感染防控做出了经验分享,对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的检查及陪护过程给出具体防护要求和操作流程的指导意见。由于疫情紧迫,在医院工作及编写过程当中,难免存在技术流程的不完善及合理性问题,有待于在合适时间更新版进一步完善。同时敬请放射学专家教授不吝赐教,期待日臻完善。影像检查过程中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大,需影像科工作人员提高认识,遵守规定流程,加强个人防护。在国家的正确引导下,在全国医护工作者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共克难关,必定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消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