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钟
摘要:感悟是因所感触而领悟,是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感悟的前提是感,那因什么而感呢?当接触到数学认知中的数、量、形、关系、规律等,有充分的感受后才会有深刻的领悟。感悟的对象是教材,是冷冰冰的文字,是复杂的知识与生活,甚至社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图片、文字的背后的温暖。感悟则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悟的最终归宿是丰富数学思想,促进个人发展。
关键词:情感 塑造 领悟
一、教学本然,让研究更有效果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以及灵活地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就是要重视估算教学。然而,众多一线教师却“害怕”估算教学,常常在教学中(尤其在低年级)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学估算实际没什么用处,只是您让我们估我们就估,只在课堂上写作业时有用。”“那么多的估算方法,到底如何选择才对啊?”感觉估算教学离我们的美好期望如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一般,如此遥远!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抑或是课堂教学抓生成不够,还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太高,还是估算就“只在做题时有用”?但是,为什么卓越老师能将“无趣”的估算变为“快乐”的估算?是因为老师非常有人格魅力,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呢?这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来思考、来追问:“估算” 到底怎样教才能有效?一般说来,估算教学无趣的第一原因是学生体验不到估算的必要性,不能自主选择何时估算、何时精确计算。教学常常是为了估算而估算,为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将估算看做一种具体的技能来教与学。
刘丽娟老师的教学,她首先提出问题:“ 关于估算,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还想解决什么问题?”当学生的问题还不充分时,老师又机智地借其他学生之口提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曾经有一个学生这样问过我: ‘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精确计算啊?孩子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老师的提问自然朴实,这个问题既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顺应了教学的根本:真正的思维基于“问题”。问题是一切思维的开始。正如杜威所言:“真正的思维(反省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
趣味引入,增强估算实际效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数学味的课堂!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我们看到很多数学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热闹闹,甚至有热血沸腾的感觉,但遗忘后留下来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的训练等,还不尽如人意。
这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例题,(1)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领悟将除数看作是整十数的除法来试商,为后续学习“调商”作基础。可为什么要估算除数呢?不估算行不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备课。(2)在这节课里,我们的估算一次性完成,那会对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是否有影响,因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试商后必须进行调整?
通过估算我们不难发现,估算的结果与准确值是有差距的,明白了估算既有优越性,同时有局限性,让学生正确认识每一种方法的利与弊。如何克服这里估算所带来的弊端,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弊端呢?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看,192÷24(1)除数估大,商一定变小,这时候就需要将商调大;184÷46(2)除数估小,商一定变大,这时候我们就将商调小。这一过程是试商与调商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地过程,真实的体验了一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有机的统一。卓越的教师如果在处理过程中加上人文教育,那就在无痕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了,就会更加完美。
三、方法探究:渗透“估算”大教育观
估算教学的另一关键是如何处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即课堂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将多种估算方法逐一出现? 学生可否想怎么估就怎么估?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多种方法?其教学价值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吗? 在刘丽娟老师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对“数”的感觉和运算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如中估、小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调凑估。她引导学生对多种估算方法进行了“再次反思"。对多种估算方法的“再次反思”,其教育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之一):对自己或他人认识过程的再认识,即“再次”比较分析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学会知道、管控、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学会接纳自己、欣赏他人。刘老师设计了“明明购物”、“曹冲称象”、“秋游租车”、“安全过桥”等情境,这些看似平凡的情境为什么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如此精彩?
首先,这些情境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在熟悉的并能够引发思考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感觉非常自然,能够有思维的真正投人,并且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件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事情。
其次,这些情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明明购物”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价值;“曹冲称象”探究、发现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再次反思”提升学生的元认知(高阶思维)水平;“秋游租车”与“安全过桥”。感受不同的估算方法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总而言之,一个目标:在估算中感受、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刻道理。
再次,这些看似平凡的情境之所以精彩,源于老师適时的追向与反问:“为什么不是300×6,而是300×7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想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点评价或思考吗?” 由此可见,好问题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好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好问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即好问题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够给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感觉。理清学生知识已知区域,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才能有效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估算教学,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放大。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有经历探究的制激,有茅塞顿开的惊喜,学生从了解到知道,从理解到掌握的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科学、艺术和人文)都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I】《小学数学第一学段(1—3年级)估算教学再思考》 学术期刊《小学教学》2007第18期
【II】《“生活数学”和“数学化”策略》 学术期刊《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III】《“变”中的精彩》 学术期刊《辅导员下旬刊(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