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务导向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2020-06-19 08:11王永妍王化成高鹏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0年6期

王永妍 王化成 高鹏

【摘要】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以及MPAcc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以大赛为研究对象, 对大赛各阶段的赛制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对大赛成效进行总结, 对会计高等教育改革及其他专业学位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MPAcc人才培养;学生案例大赛;实务导向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12-0063-4

一、 引言

为培养实务型高级会计人才, 我国于2004年设立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 首批培养单位共24家, 经过16年的发展, 2018年培养单位已增至266家(详见图1), 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与此相对应, MPAcc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 由最初的每年招生不到2千人, 發展到目前每年招生超过1.8万人。 招生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 是MPAcc报考热度的持续攀升。 据统计, MPAcc报录比高达8∶1, 是全国报录比最高的专业学位之一, MPAcc已成为中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中的品牌项目。

为了进一步强化实务导向,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会计教指委”)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共同主办, 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14所高校联合发起组织了全国性公益赛事——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二、 大赛总体情况介绍

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 也是深化MPAcc教育综合改革的举措之一, 本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公平公开”的原则, 通过组织MPAcc学生亲历企业实践、模拟管理决策、比拼解决方案, 培养并提升MPAcc学生发现、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不同培养单位间MPAcc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是MPAcc学生展示自身的舞台与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为了改变很多学生将会计理解为一种狭窄的职业领域的现状[1] , 大赛自第二届起开始对本科生(不限专业)开放, 以增加本科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会计领域的机会, 吸引了很多具有高潜质和各种才能的学生跨专业进入会计硕士阶段深造。 大赛目标详见图2。

2013年, 首届大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目前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 累计吸引了近7000支MPAcc团队、1700余支本科生团队参赛, 参赛总人数超过4万人, 年平均增长率37.5%, 教师参与指导8000余人次, 搭建了跨院校师生交流、案例研讨和现场辩论的平台。 历届大赛报名情况见图3。

除报名人数外, 院校参赛率也有显著增长, 前三届大赛院校平均参赛率为58%, 到第六届大赛已增至86%, 院校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 大赛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 大赛与学生能力培养

(一)大赛主流程简介

大赛分为初赛第一阶段、初赛第二阶段、复赛、决赛四个阶段(如图4所示), 设东北赛区、华北赛区、华东赛区、华中赛区、华南赛区、西北赛区、西南赛区七个赛区, 邀请全国MPAcc培养单位的MPAcc学生、MPAcc校友和本科生自由组队参赛。

报名成功的MPAcc团队和本科生团队将参加初赛第一阶段的比赛, 针对指定案例在线提出解决方案, 最终将有10支本科生团队获得优胜奖(本科生团队仅参加初赛第一阶段的比赛), 100支MPAcc团队晋级初赛第二阶段。 在初赛第二阶段的比赛中, 参赛团队将根据组委会发布的案例选题选取相应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编写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案例的质量评选出10支团队晋级复赛。 复赛采用两两分组、现场比拼的形式, 一对一淘汰, 在复赛中胜出的团队将进入决赛。 决赛采用三三分组、现场辩论的形式, 根据团队综合得分由高到低决出全国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二)大赛规则与学生能力培养

1. 初赛第一阶段。 大赛一般于每年3月启动报名, 报名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将公布初赛第一阶段案例, 各参赛团队须在10天左右的时间对此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并在线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此阶段采用跨赛区网络评审的形式, 按照各赛区进入评委评分环节的团队数量分配晋级名额, 全国七大赛区共100支MPAcc团队晋级初赛第二阶段。 此阶段侧重于锻炼学生的以下能力:

(1)理论分析能力。 初赛第一阶段的案例为综合型案例, 其中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案例问题具有开放性特征, 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只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才能形成一份逻辑清晰、观点鲜明的案例分析报告。

(2)数据处理能力。 初赛第一阶段的案例中, 学生需要对案例企业及其所处行业的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从这些繁杂的数据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3)系统思考能力。 学生在分析初赛第一阶段的案例时, 除了对案例本身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思考挖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相互作用模式以及发展趋势等, 并对影响该模式与趋势的潜在“结构”进行解构。

(4)职业判断能力。 初赛第一阶段案例的主题通常为不确定性会计事项, 这需要学生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会计标准, 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经营环境与特点, 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 通过识别、计算、分析、对比等方法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做出裁决与判定。

2. 初赛第二阶段。 大赛组委会在大赛启动前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将公布初赛第二阶段案例选题和要求, 供参赛团队提前联系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搜集整理素材, 编写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历届大赛案例选题均来自于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详见下表:

在晋级初赛第二阶段名单公布后的一个月内, 晋级团队须完成企业调研, 对案例企业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据此形成案例报告。 根据案例质量评选出10支队伍进入复赛。 此阶段侧重于锻炼学生的以下能力:

(1)调查研究能力。 在经过初赛第一阶段的“命题”考查后, 第二阶段比赛采用的是“半命题”的形式, 学生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案例选题方向, 自主选择调研企业。 在此阶段, 学生须走进真实企业, 针对案例选题方向与企业特征, 拟定调研提纲, 进入企业进行深度访谈与资料搜集, 运用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获取案例素材。 同时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形成对企业的客观认识。

(2)解决问题能力。 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发现问题的关键点, 并能够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分析, 剖析问题的实质, 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多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各方案实施的资源条件、成本、收益等多角度考量, 为企业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3)沟通协调能力。 初赛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 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 这就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 需要学生与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 其次是调研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合理的调研计划以及计划的顺利执行, 这需要协调企业内部的相关资源, 积极取得企业的支持与配合。 此外, 在此过程中团队内部需要进行有效分工, 处理好内部的意见分歧, 增强团队凝聚力。 上述内容都需要参赛学生不断进行内外部沟通与协调。

(4)文字表达能力。 初赛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对企业进行自主调研并撰写案例报告, 如何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形成一份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结构完整的案例报告, 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

(5)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创造能力是指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要能够适应高度竞争和不断变化的企业及国内外商务环境, 在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时能不断提出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 并取得良好的预期结果[2] 。 作为强化实务导向的大赛, 其不仅在赛题设置方面体现了实务与理论的创新(如第五届大赛的案例选题“财务共享与财务管理创新”), 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创造能力, 运用会计理论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或实现理论的创新。

3. 复赛与决赛。 晋级复赛的10支队伍通过抽签两两分组, 一对一淘汰。 分组双方须在24小时内互相分析、研究对方在初赛第二阶段提交的案例报告, 并就对方案例提出己方的解决方案, 双方通过现场陈述与辩论展现自身能力水平。 晋级决赛的队伍须在18小时内分析、研究其余晋级队伍在初赛第二阶段提交的案例报告。 决赛时, 各队需依次陈述己方案例, 并与其余晋级队伍进行现场辩论, 同时接受评委的现场提问。 复赛与决赛阶段侧重于锻炼学生的以下能力:

(1)口头表达能力。 与初赛阶段采用线上比赛的形式不同, 复赛与决赛采用现场比拼的方式, 案例报告与现场表现得分各占50%的权重。 学生在陈述己方案例、提出解决方案、针对对方案例提出问题、自由辩论等环节中均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做到表达逻辑清晰、有层次感。

(2)自我展示能力。 复赛与决赛是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团队的自我展示能力是评分的要素之一。 首先, 参赛队员应具有良好的仪表, 着装整齐, 态度自信;其次, 展示的PPT应当结构统一、内容适度、图文并茂、逻辑清晰, 并注意PPT每个环节的有效衔接, 控制节奏;最后, 比赛的开场和结尾是团队展示自我的好时机, 采用富有创意的开场和结尾方式能够更好地展示团队的风貌, 吸引评委与观众的注意。

(3)临场应变能力。 为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复赛与决赛特别设置了自由辩论环节, 在此环节学生需要找出对方的漏洞进行提问, 并对对方的提问进行快速有效的反击。 此环节的辩论能够模拟企业真实环境, 对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进一步论证, 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要求较高。

(4)批判性思维能力。 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認为, 商科教育(含会计学)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十项能力, 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3] 。 参赛团队通过分析对方案例并就其解决方案提出问题, 思考和质疑对方解决方案中所包含的假设, 检验对方解决方案的可靠性, 预测对方解决方案的后果, 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 探求新的可能答案, 并提出己方的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过程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 大赛取得的成绩

1. 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经过初赛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复赛、决赛多环节的历练, 学生们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接触实务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极大地拓宽了视野, 增强了问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等。

2. 学生就业前景更加美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家经济不断发展, 会计已成为热门就业专业之一[4] 。 经过大赛历练的学生往往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据会计教指委秘书处的不完全统计, 获得大赛全国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的MPAcc学生中, 80%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拿到了知名大型企业的签约意向书, 例如国家开发银行、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

3. 大赛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随着我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许多地区以及培养单位纷纷在大赛正式启动前进行预热, 自发举办省级、校级案例大赛以迎接全国大赛, 大赛辐射北京、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广东、黑龙江、新疆等地, 大赛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4. 企业招贤纳士另辟蹊径。 在初赛第二阶段, 参赛团队需根据大赛调研方向选择企业进行调研。 一方面, 这是企业与培养单位建立和维护合作关系的良好契机;另一方面, 团队针对调研企业的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不乏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企业可以采纳相关建议和意见, 不断完善企业相关制度。 更重要的是在比赛过程中企业可以从多个角度考查参赛选手, 寻找优秀学生。 同时在决赛现场的企业界评委可根据各团队的现场展示情况, 直接向优秀的参赛选手发放签约意向书, 另辟蹊径, 招纳MPAcc优秀人才。

5. 案例库素材不断丰富。 截至目前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 在广大MPAcc師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大赛推动师生走出校园, 走进企业了解实务, 并搜集一手素材形成案例。 六届大赛累计撰写原创案例420篇, 内容涵盖预算管理、集团资金管理、业绩管理系统、创新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财务共享中心、成本管理等方面, 这些参赛案例经过精心修改可以形成质量优良的教学案例用于课堂案例教学。 目前已有多篇参赛案例完成修改并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 大赛对案例库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五、 总结

作为MPAcc学生展示自身的舞台与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大赛自2013年起已成功举办六届, 受到了来自MPAcc培养单位、学生、校友以及企业的广泛支持, 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对大赛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 对会计高等教育改革及其他专业学位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 1 ]   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 J].会计研究,2014(11):3 ~ 15.

[ 2 ]   王庆石,刘伟,孙宗扬,吴宝峰.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 J].教育研究,2013(1):97 ~ 100.

[ 3 ]   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 J].会计研究,2013(4):26 ~ 31.

[ 4 ]   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 J].会计研究,2008(8):11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