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岩
叶圣陶(1894-1988)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编辑家、作家。早年曾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中学和大学任教,是新式教学的倡导者、实验者,后又从事编辑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从1918年开始发表作品,1923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一生耿直、自律,无论何时、何地,居于何等位置,都公私分明,从不因私事动用公权。
老朋友朱自清去世后,叶圣陶仍记挂关心着他的遗孀陈竹隐,经常前去探望、慰问。后因“文革”的爆发而中断了联系。1976年“五一节”前,恢复了工作和职务的叶圣陶打听到了一些陈竹隐的情况,就与著名学者俞平伯相约,一起前去探望。当时叶圣陶身居高位,完全可以要一部小车送自己和俞平伯去,但他认为自己去看望老朋友的遗孀是私事,办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
于是他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解决办法,他在信中说:我们原来相约过了“五一”一起到清华去看望朱白清的夫人,按照我现在的情况,出行可以让公家派车,但我觉得这是咱们的私事,以私事动用公车,享受国家给我的待遇不妥,我不能这么办。考虑再三,我想这样解决,我先找人打听竹隐夫人的具体住址,打听清楚了,应该怎么走,小弟先走一趟探询一下,一切都搞清楚了再陪您一起前往。
俞平伯收到信后十分感慨,对家人说:“没想到圣陶至今禀性不变,如此公私分明,人格实在令人敬佩!”他回信同意叶圣陶先去打探。
收到俞平伯的信后,叶圣陶不顾82岁高龄,要亲自根据打听到的信息去探访陈竹隐的具体住址。儿子担心他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要代往,叶圣陶坚决不同意,说那样自己记不住路途,再和俞平伯去时不知怎么乘车、走哪条路。无奈之下,大儿子至善只好陪他一起去寻访。
叶圣陶的住处远在郊外,出门很不方便,那个时候没有出租车,父子俩只能乘公交车,换乘、颠簸一个多小时,又走了一站地,才反复打探着找到陈竹隐家。
经过磨难后的老友相见,双方不免泪水涟涟,格外激动。叶圣陶恭敬地向陈竹隐说明来意,嘘寒问暖后转达了俞平伯夫妇的问候……
与陈竹隐叙谈了一个多小时,叶圣陶父子才起身告辞,又一路颠簸返回家中。这一趟出行,在路上往返就花了4个小时。一到家,叶圣陶顾不上歇息,马上提笔给俞平伯写信,介绍了见到陈竹隐的情况和到她家的详细行走路线,并与俞平伯约定了具体探访时间。信的末尾,叶圣陶还幽默地對俞平伯说:小弟思忖,这点路程,兄长的体力完全没有问题。此后两位耄耋老人就这样按照约定的时间乘坐公交车去看望了陈竹隐。
叶圣陶不用公车办私事并非一时一事,而是长久以来的习惯。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次他到上海出差,处理完公务后准备去看望一下老朋友——复旦大学教授郭绍虞。上海市有关领导知道后要给他派车,他婉言谢绝,对方还是坚持,于是他明确告诉那位领导:我这是私事,不能用公车。最后硬是自己花钱坐车前往。
叶圣陶与丁玲等文学界知名人士有很深的交情,大家经常互相看望,只要是以朋友的身份去拜访,叶圣陶就决不用公车。叶圣陶一生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