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娇
摘 要 自1999年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出以来,尚未有国内外学者对其做过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以 “两域映射”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对俄语广告语中的语音隐喻现象进行初步探索,分析其生成机制,以期得到更多学者对语音隐喻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 语音隐喻 “两域映射”理论 俄语广告语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语义三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人类的语言最开始是通过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普遍认知的工具。目前对于隐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法和语义层面,相对而言,在语音层面,即语音隐喻的研究还相对薄弱。1999年,匈牙利学者Ivan Fonagy首次提出了“语音隐喻”这一术语,并从语音及其所表达意义之间象似性这一角度对语音隐喻展开研究,但并未对语音隐喻作出明确的界定。在国内最早对语音隐喻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研究的学者是李宏教授他结合Ivan Fonagy的“语音隐喻”观点,从语音修辞的视角出发对汉英语言中语音隐喻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尽管李教授的研究在语音隐喻的分类方面出现了重复现象,但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了对隐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两域映射理论”。自此之后,语言学界掀起了一股“隐喻热”,中外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对隐喻的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范畴扩展到认知领域当中。“两域映射理论”为语音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基于国内外学者目前并未对语音隐喻做出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以中俄广告语中的语音隐喻为例,利用 “两域映射理论”对语音隐喻的生成机制进行尝试性解读。
1“两域映射”理论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 指出,隐喻并不单单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于我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认知方式,他们为隐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跳出了传统的修辞学的框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隐喻形成的机制以及运作方式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更趋向于或者更习惯于将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映射到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范畴概念上,映射的基础是两种范畴概念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
映射原本归属于数学领域范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将数学术语映射借用到语言学范畴内,用来描述说明隐喻意义的生成机制。数学映射原理中的两个非空集合对应“两域映射”理论中的源域和目标域。数学映射原理中的映射关系对应间“两域映射”理论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带有方向性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隐喻的本质就是基于两事物间的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这就是震撼整个语言学界的“映射理论”。基于语言学的“映射”特点,对隐喻的解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源域与目标域的冲突性
“两域映射”理论中有两个核心主体概念:源域和目标域。源域与目标域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领域,在语义和语境必然上存在着冲突。这种语义冲突会引起语言使用者在逻辑上和情感上的张力,但通过选择、抑制以及强调,从而喻体的部分语义特征被投射到本体之上以消除张力形成隐喻意义,也就是说,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这种冲突为隐喻意义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可能性。
1.2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
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冲突是隐喻意义生成的前提条件,当语言使用者注意到这种冲突之后,是否能找到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就成为实现隐喻的意义,进而找到了“跨域映射”的关键钥匙。
1.3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性
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是映射的基础的先决条件,映射的主体是源域与目标域,源域一般是具体的、容易理解的认知域,目标域一般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认知域。映射的基础或者条件是两域间的某种相似性,具备以上前提条件之后,语言使用者有选择性的将源域的部分语义特征转移到目标域上,从而实现跨域映射。
1.4双重影像性
双重影性像指的是隐喻中的非常规搭配,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受话人的常规联想关系并形成相应的意象,还能激发其对该种非常规搭配所形成的意象进行想象。隐喻意义的产生是源域的部分语义特征转移到目标域上的过程,与此同时,语言使用者脑海中会形成相关的意象,会导致在语言使用者的大脑中经历一个从不和谐到和谐的动态互动过程。
2“两域映射”理论对语音隐喻生成机制的解读
基于 “两域映射”理论,可以将语音层面的隐喻现象,即语音隐喻,定义为语言单位间基于语音方面的相似性而发生的跨域映射现象。
2.1语义冲突下的语音隐喻
语义冲突,亦可称之为语义偏离,指在语言意义组合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由于源域和目标域分属两个不同的意义类别,因此两者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下出现的语义冲突,语音隐喻意义才有可能产生。一般来说,语义冲突包含以下两种情况:
2.1.1句子內部的语义冲突
3结语
本文以“两域映射”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对俄语广告语中语音隐喻的生成机制做出了尝试性解读,发现语音隐喻的产生的背后,除了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机制有关,还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历史渊源,语言特有的机理以及语言使用者与认知语境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语音隐喻的尝试性解读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中外学者日后能为语音隐喻的研究注入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Fonagy Ivan.Why Iconicity[C].Max, Olga Fischer eds. From Mining Meaning -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
[2] 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何芳.从“两域映射”到“空间合成”——关于隐喻的认知谈论[J].科教文汇,2008.
[4]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3).
[5] 李苗.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J].求索,2004(02).
[6]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