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19人教版必修一中人地协调观的体现

2020-06-19 08:19文琳惠吕弼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地人教版人类

文琳惠 吕弼顺

摘 要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即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而人地协调观则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是其它三种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升华。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各种体现保证了学生对于人地观的正确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相应的价值观体系。本文通过对新版必修一关于人地协调观相关内容的分析整理,帮助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 人地协调观 地理环境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4.55文献标识码:A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有助于更好认识并分析解决人地问题,是未来必不可少的素养。

1“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地关系问题愈发严重,由于自然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地问题,各国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探寻一条能走出艰难困境的现实道路。

在此世界大环境大背景下,并结合中国人地关系问题的具体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习近平总书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高中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2人地协调观在必修一中的体现

2019年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为自然地理的学习。基于以上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框架,笔者分别从“地对人”“人对地”以及“人地和谐(相互影响)”等角度结合人教版必修一中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

2.1“地对人”

“地对人”为自然条件差异、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等限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在必修一中,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的长期发展演变形成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差异,地球和地表自然环境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按照其特有的规律不断发展变化),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圈层结构”,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本身的形状、大小、运动等造就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空间上的差异,奠定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基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在第一章的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对大气圈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学习了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展示出大气对人类的作用与重要性;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水是生命的摇篮,没有了水一切生命将不复存在,本章学习了水循环及意义、海水的性质、海水的运动,水循环的意义在本章体现“地对人”中最为明显;第四章《地貌》,地貌是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下呈现的形态,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所依靠的生存家园;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同时也是人类粮食的来源之处。

自然地理要素的异变产生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作为一种阻碍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伴随人类历史的始终,人类在不断地同灾害做斗争中发展进步。在必修一中第六章《自然灾害》通过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学习,让自身可以拥有遇到自然灾害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2.2“人对地”及“人地和谐”

“人对地”体现为人类能动地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开发利用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规避自然灾害,面对不合理利用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及对环境进行保护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人地和谐”体现为人类运用工具和技术能动地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同时自觉地运用科学技术作为杠杆,将人口总量和消费总量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形成和维持人地和谐的统一关系。

在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地球的圈层结构”的问题研究中,提出: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收集分析资料绘制构想图,并适当给予拓展,体现人类对于宇宙外的自然条件也有着开发利用的工作;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在资料图展示重污染天气照片,从感官上让学生体会到人对地的影响,在热力环流的案例中,适当引入“城市热岛环流”展现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使得自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在学习过海水的盐度后,拓展出“河北唐山曹妃甸的海水淡化车间”海水淡化工作,体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条件;第四章《地貌》通过问题研究,引导学生建构人地和谐观,自主思考如何利用自然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案例中,通过对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体现人类合理利用土壤的一面;第六章《自然灾害》树立人在大自然规律面前需要有敬畏之心,遵从规律,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监测和预测自然的变化规律,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规避灾害,保护环境承载力,做到“人地协调”。

3总结

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有助于更好认识并分析解决人地问题,是未来必不可少的素养。2019版必修一教材中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顺应现有国家政策与国际地理发展趋势。

以上笔者对于必修一中关于人地协调观内容的体现是较为宏观概括。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形成与具体教学内容对接的分解观念。在实际教学中仍需要广大一线教师逐渐磨合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郑世若.人地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C].教师教育论坛(第七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88-291.

[2] 李玲.聚焦十九大,解讀人地协调观[J].地理教育,2019(S1):53.

[3] 杨怀颖.人地协调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3中的体现及教材运用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4] 张素娟.“人地协调观”内涵的解析及与教学内容的对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1):21-24.

[5] 杨小瑞.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6] 彭双双.上海高中地理教材对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及教师使用教材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人地人教版人类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宿州“人地”挂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分析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神秘的玛雅文明
安顺喀斯特地貌与苗族文化的 “人地”关系研究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