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 魏银华
摘 要:“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逐步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多数高校建立了创新教育相关的职能部门,开设了各类的创新教育课程及论坛,同时各教学单位也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并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日常教学的融合。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例,对计算机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计算机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3(a)-0237-02
创新是具有独创性、先进性的新思维、新理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有效优化;创业是将创新意识与理念付诸于实际,创造社会、文化与经济价值,实现持续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二者相互影响,无法分割。
近年来,創新创业教育被多次提及,《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应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以万众创新的力量带动国家的发展,提升经济水平。国家的战略方针也为高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推行创新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全面发展,并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提升就业率。
1 课堂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国家大力推行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作为高校的教学单位,如何构建合理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开设创新创业专项课程是必要的,但受学时数不足的约束,教学效果有限,故需探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使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开展。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普及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模式的变革,从学院近三年申报的大创项目可见,与教育信息化关联的项目逐年增多,占据相当比例,计算机人才是改革的排头兵,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近期数据统计表明,由于专业适应性更强,自2017年起,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本科院校毕业生,同时自主创业率也远高于本科院校[1],且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更大,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专业性强、前沿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大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更能推动毕业生创业与就业。
2 存在的问题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创业,近两个学年积极探索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院以年轻教师为主,专注于书本知识教学,缺乏创新理念和创业经验;学生创新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往往都是寻求稳定工作或研究生深造,受困于没有创业的成本、想法,对创业有恐惧感。
其次,计算机相关行业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但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仍然很多,教师注重理论课的讲解,实验课程学时少,项目单一;学生以通过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而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
再者,高校多将创新创业作为单独的技能层面开展教育,多以创业大赛、创新论坛、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侧重场景,对日常教学与创新创业关联性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专业课程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衔接,二者的融合存在诸多问题,融合度难以保证。
3 改革的探索与举措
结合学院的实际,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改革进行了多次论证,并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逐步完善,现将改革举措阐述如下。
3.1 明确培养目标
应明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方向,其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熟练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二者共同的侧重点。将两个培养目标整合后,确定了四个层面的复合型培养目标[2]:第一层是道德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应注重对学生个人修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是培养目标的基础;第二层是专业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依靠技术手段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三层是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第四层是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想法付诸实际,结合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胜任工作岗位,并能够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2 针对性教学设计
明确培养目标后,着手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首先应对教学思路进行完善,在教学中积极融入创新知识,对枯燥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改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采用了多种方式:首先是在教学中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电子商务课程中讲解到电子商务网站首页的设计方法时,恰逢“双十一购物节”,引导学生查看各电商店铺的首页,研究其页面布局及配色方案,领会其设计理念的创新,并以此为案例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讨论。此种方式更为直观,易于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自主创新,如电子商务课程的网络营销部分,讲解完理论知识后,依托学生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行网络营销情景模拟,将学生划分为团队,由团队自主选择网络营销方法,制定网络营销策略,互相进行项目产品的推广,教师收集学生的感受反馈,对营销效果进行评估。此种方式将课堂知识与创新进行了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创新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依靠“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构建开放的师生互动环境,以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在教师端,“雨课堂”是一款内置于PPT软件中的插件,放映幻灯片时可随时引入创新思考题、讨论项目、慕课视频等相关资源,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雨课堂”学生端可以收到资源推送,并通过“弹幕”等功能进行反馈,与教师实时沟通。智慧教具也是创新教育开展的利器。
3.3 优化考核模式
传统模式多采用期末“一张卷”的形式进行考核,缺乏过程性考核,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且卷考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创新能力的掌握無从考察。故在传统基础上加入阶段性项目考核及素养考核,要求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完成具体项目,考察学生在项目中的团队协作力、科学素养及专业能力。此种考核模式要求学生摒弃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鞭策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更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创新能力予以评价。
3.4 改变师生认知
针对年轻教师创新教育经验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加强了师资培训,鼓励计算机教师兼任创业导师,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培训,聘任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辅以政策宣讲,使学生了解国家省市的各项创新创业政策[3]。学院建立了“中创汇”众创空间,整合校内外资源,接纳学生团队创业实训,孵化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众创空间资源,发挥计算机专业特色,鼓励学生进行项目申报,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竞赛,多渠道、多层次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 结语
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新时期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过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引路者,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开拓创新,全面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生态环境[4]。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现有的教育融合模式仍有诸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剑波.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探析[J].科技风,2018(31):18-19.
[2] 寇月,鲍玉斌,于戈,等.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四位一体融合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6):36-40.
[3] 傅荣会.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8,34(11):159-160.
[4] 李爽,耿子健,乔显廷.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践行[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