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胃病”的脸色“亮”起来

2020-06-19 08:13魏睦新徐婷婷
大众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面色水液胃病

魏睦新 徐婷婷

生活实例

老张患慢性胃炎已有十几年,脸色一直不太好,他多么盼着有一天能听到一句这样的问候:“哟,你今天看起来气色不错啊!”他常常想:为什么 “老胃病”脸色都不太好?有什么办法能让脸色亮起来呢?

脾胃功能映于面

看“气色”,要用到中医最常用的一种诊法——望诊。《黄帝内经》中说:“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疾矣。”望诊的功底是古代对中医的重要评价指标,所以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望诊里最为直观的就是望面色。因人体十二条经脉及三百六十五条络脉的气血皆上注于面部,故面部气血十分充盛,加之面部皮肤薄嫩,色泽变化容易显现,因此,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状态、气血运行盛衰等。

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是一身气血生化的源头,承担着消化、吸收、输送营养和水液等重任,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都由此而来。脾胃功能良好, 则水谷精微运化正常, 气血生化有源,面色才能“好”。

什么是好面色呢?中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面部的红润之色隐隐透于微黄的皮肤之内,是脾胃之气充足的表现;皮肤光明润泽,神采内含,是精气充沛、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脾胃之病显于面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脾属土,居中央,而“黄者,土之色也”,有些“老胃病”患者会表现为“面黄肌瘦”,这种由于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面部缺少血液濡养而导致的晦暗黄色,称为“萎黄”。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由脾胃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液停聚体内,甚至泛溢于肌肤所致的面黄而浮肿,称为“黄胖”。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面目一身俱黄的表现,称为“黄疸”,是由外感或内生的湿邪进一步损伤脾胃而致。多思多虑、抑郁、焦虑的患者,也会出现面色晦暗发黄,这是因为思虑过度会耗伤脾气。

除黄色外,“老胃病”患者还可表现为其他病态面色。比如:受凉导致脘腹剧痛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淡青或苍白,同时伴有遇寒加重腹痛,或口泛清水等症状;由于情绪不畅导致肝气不舒、脾土受克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青黄(苍黄),同时伴有胃脘、胁肋部胀痛或窜痛,打嗝、嗳气、反酸,饮食减少,情绪抑郁,喜欢叹气等症状;胃火比较旺盛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满面通红,同时伴见脘腹灼痛,吃得多,饿得快,口臭口渴,牙龈红肿热痛,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而黄等症状;脾胃阴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两颧潮红,同时伴见胃脘隐隐灼痛,容易饿但不太想吃或吃得不多,口燥咽干,大便偏干,小便短少等症状;由于脾胃虚弱导致各种出血症状(呕血、便血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淡白,同时伴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要注意的是,生理性的肤色偏黑、偏白、偏黄等是正常的。有时,面色还会随气候、饮食、情绪、工作环境等不同而发生变化,要综合判断。

养护脾胃正于面

营养均衡是“老胃病”患者养护脾胃的基础。饮食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适量食用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素。

“老胃病”患者往往胃气虚弱,饮食方面还要注意以下问题: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少吃坚硬的食物,进食时多咀嚼,以有利于消化吸收;忌食煎炸、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实行分餐制,以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好选用蒸、煮、炖等烹调方式;不可长期只吃稀饭,否则胃酸被稀释,反而不利于食物消化;等等。

胃病日久,饮食上要注意“食性”,部分患者有“上火”与“怕冷”共存的“上热下寒”,不可因“上火”而过食寒凉之物(如鸭肉、鳖肉、田螺、牡蛎、螃蟹、黄瓜、苦瓜、冬瓜、甘蔗、西瓜、梨、绿豆等),也不能因“怕冷”而过食温热之物(如洋葱、蒜苗、韭菜、羊肉、黄鳝、龙眼、荔枝等),性质较平和的食物比较适宜,如四季豆、丝瓜、木耳、花菜、土豆、卷心菜、蘑菇、葡萄、桃、苹果、鸡蛋、鸽子蛋、鸭蛋等。

另外,“老胃病”患者还要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会影响肝气的舒畅,继而影响脾胃功能,所以保持心情愉悦也很重要。

均衡的营养,适度的活动,积极的情绪,三者合而为一,共同促进脾胃的正常运转。如此,气血化生有源可寻,红润有光泽的健康面色自然会相伴而生。

魏睦新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醫师,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肠息肉等疾病。

猜你喜欢
面色水液胃病
别把胃病当小病!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走路治好老胃病
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510例五脏系疾病患者中医面色特征分析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liver Twist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论新课程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