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东?戚小丹
杭州自1999年正式提出名校集团化办学至今,已经21年了。党的十九大后,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审时度势,提出了“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的新命题,明确将建设“美好教育”作为深化集团化办学的主抓手,并下发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美好教育”样本区的建设,其实质是探索集团化办学在乡村的推进路径,也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新试水。根据新时代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设计了以“一张蓝图、合作推进、行动自主”为特征的行进路线,意圖把样本区建设成示范区。
一、一张蓝图:绘就“美好教育”样本区的发展路线图
2018年10月,建德市梅城镇成为全省第一个美丽城镇建设试点镇。杭州把其作为“美好教育”样本区的试点对象。梅城镇是建德市下辖的一个千年古镇,地处建德市东部,素有“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严州(梅城)半朵”的美称。让古老的乡镇重新焕发青春,推进“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是一个有效选择。
“美好教育”样本区的建设,首先规划其发展路径,通过集团化办学的形式,使整个区域达成以下建设目标。一是办学标准相对较高,力求使其硬件标准高、质量高,使其软件水准高、品质高,满足当地百姓的基本期望;二是办学质量相对较优,样本区内老百姓所享受的教育质量与城里的教育质量逐步接近,教育质量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声誉,百姓的认可度高;三是资源供给的公平度相对均衡,守住底线,确保样本区内每一所学校的投入标准、扶持力度、评价标准一致,使区域内百姓的子女能有公平地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权利;四是教育服务的水平相对较高,建立区域内相对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从困难生补助到学后托管,形成系列化、多样式、高质量的教
育服务。
为达到此目标,样本区规划三个阶段分步推进。近期,以破解区域内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首要任务,通过多学校的合作,改善样本区内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实现“美好教育”的初级阶段;中期,深化样本区内教育教学改革,成为“美好教育”示范区;远期,经过多方努力,成为杭州推进城乡一体、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示范窗口。
二、合作推进:项目化助推“美好教育”样板区建设
学校是“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的主力军,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携手,成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办学集团,从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入手,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建立学校管理互通平台
搭建平台,形成由城区学校发起的集团日常教务管理、教学研讨、教师交流相关例会和活动,并且根据集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召开专项研讨活动,对双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突破点重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研究,形成统一意见,统一行动。同时,在平台上实现两个共享,一是智慧共享,城区学校就学科建设、教研组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发展咨询;二是资源共享,城区学校上传相关资料,实现教辅资料、质量监测等资料共享。
2.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城区学校每学期定期到结对学校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结对学校校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课程建设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改进方案,协助结对学校克服困境,克难攻坚,使其可持续发展。开展教师和中层管理干部交流活动,城区学校每学期派出不少于1名中层干部到结对学校,参与其教育教学、薄弱学科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培训等项目与工作。强化名师、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城区学校每学期安排学科带头人或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不少于1名到对方,以“师徒结对”、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指导,并为来城区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建立送教服务制度,城区学校每学期不少于2次到对方上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并开展教研活动,在探索教学方式、探究学习方式上开展教育新理念的思想碰撞,激发教学创新。
3.建立教科研联动机制
学校之间开展教科研合作活动,规定:建立统一的教科研活动制度,城区学校牵头制订城乡共同体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把双方学校教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共同研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策略,现阶段以城区学校为主导,以教研组为基础组织,以项目化教科研活动为抓手,设计系列研究活动,以此带动结对学校的校长教师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4.建立同步课堂与质量监控机制
以课堂为合作交流的主阵地,城区学校通过网络平台,每学期至少开放一门学科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城乡共享。每学期组织部分学生到结对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学习、文化等交流活动,丰富两校师生生活,增进交流互信,并为结对学校学生到校交流学习提供便利。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在学校共同体内实现三个统一,即教学质量监测统一、教科研活动统一、教师技能比武统一,以此加强城区学校与结对学校的文化互融,提高学校共同体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行动自主:城乡联校共建共享“美好
教育”
“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既有规定动作,更多的是自选动作。各结对学校,根据各自的特长与教育教学实际,各显神通,自主发展。
1.契约行动:以合作计划达成办学共识
以契约为载体推进合作计划是学校行动的主渠道。各学校在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对各自办学资源、优势、特色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就具体合作项目进行详细规划。如机关幼儿园制订“2019学年打造美好教育合作办园计划”,确定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线上“点单式”互助合作与线下“师徒式”参与互动两条途径,搭建园际互通、幼儿园交流两个平台来开展与梅城幼儿园的结对帮扶工作。其中“点单式”互助合作形式有师资互换、团队研修、名师讲座、中层跟岗等,明确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两次送教,师资互换时间长度不少于两周,要求参与师资互换的教师完成“四个一”活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上一堂观摩课、开展一次专题讲座、参加一次家长活动。姐妹园来园蹲点的教师也依据自身和幼儿园所需,实行对口对岗交流,并在完成交流后开展展示活动,即完成一次课堂教学展示,完成一次交流体会分享。
2.阵地行动:以名师工作室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名师工作室具有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教师培养以及教育研究的综合功能。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阵地,通过网络平台、送教下乡、传帮结对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成长提供较好的环境与支持。目前,大关中学在梅城初中建立了章继钢特级校長名师工作室、黄春红科学名师工作室;采荷三小教育集团在梅城小学建立黄升昊乡村工作室,增设张智利、任永光、周建芬、何霞、冯蓉兰名师工作室等。同时拟定工作室结对协议,详细规定结对双方的职责。
3.引领行动:以讲座、示范课提供专业支持
打造结对教师与名师、骨干教师相互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结对学校开设了大量的示范课,由于示范课其独特的优越性,再加上其具有高度的学科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深受结对教师的欢迎。讲座和示范课有效结合,可以一方面通过讲座学习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通过示范课去践行教育理念,成为当前四对结对学校最经常使用的合作方式。
四、反思:“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打开了集团化办学的新思路
“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时间不长,但其社会价值已经充分体现,我们有以下体会。
1.文化认同是基础
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差异是文化的差异,而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风貌,对于学校品质提升都具有深远影响。集团化办学的经验证明,如果集团内学校的文化不同,推进就有困难,因为各成员学校都或多或少带有自身的学校文化,如果管理不当,就会造成领头学校与成员学校的冲突,所以文化认同十分重要。“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还存在更大的问题,就是合作学校还面临城乡文化的差异,为此样本区采取“主体理念统一,办学各具特色”的思路,力求“和而不同,各美其美”。这一思路,很好地解决了城乡学校之间文化的传承和建设、融合和发展的问题,成为了创建“美好教育”样本区的基础。
2.政策支持是保障
为了确保样本区内各学校合作成效,建德市教育局制定并出台《关于打造梅城“美好教育”样本区的支持保障措施的意见》,明确在技术、经费、人事等方面予以保障。在技术上由建德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负责梅城4所学校网络同步课堂的设备和技术保障,以实现协作学校间同步网络教学。在经费上,从2019年起,建德市给予严州中学梅城校区、梅城初级中学、梅城中心小学、梅城幼儿园工作经费每校每年15万元,用于4所学校与相关学校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在干部人事管理上,鼓励协作办学双方互派干部和教师以及设立名师工作室。对杭州市4所学校(幼儿园)选派到梅城学校、且经相关学校上级主管部门认可同意、属于中层正职的,建德市教育局党委按副校长(副园长)给予任命;中层副职按校长助理(园长助理)给予任命。
3.项目合作是纽带
在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走向乡村的过程中,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根本之道,这也是“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的关键。在推进的过程中,合作学校以项目推进的形式,把工作固化下来。例如,黄春红科学名师工作室规定了黄春红科学名师的具体项目,即每学年指导备课、编写教案6篇以上,随堂听结对教师课3节以上,课后及时评析,提出改进意见;每学年为结对教师上1节示范课,指导结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撰写经验总结(含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每学年指导结对教师学习2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指导结对教师参加各级别教学公开课、竞赛交流活动,帮助结对教师尽快提升教学水平。项目使“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化虚为实,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杭州市教科所)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