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案例研究

2020-06-19 08:19于德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韩困难资助

摘 要 该案例来自于辅导员工作纪实,通过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案例,分析资助工作中,落实资助育人的具体举措。经济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最终目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要立足助学解困,致力助学成才。

关键词 资助育人 工作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案例简述

小韩同学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父母离异,随父生活,作为家中长姐,从小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分担家庭劳动的责任。2017年考取某高校护理专业本科,申请了助学贷款,怀揣着对大学梦的憧憬,也背负着承担弟弟妹妹生活的重担离开了从未走出过的小村庄。

小韩着一身高中校服,在新生报到当天引起了辅导员老师的关注,报到后小韩并未申请专属于困难新生的绿色通道补助,在辅导员询问其情况后才坦言家庭情况,并接受该补助,后被学院认定为特困生。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小韩获得了学校较高额度的社会资助:伯藜助学金,并加入伯藜学社成为一名陶学子,该项助学金一助四年,大大缓解了小韩的学费压力。

学习生活中,小韩一直保持着积极进取、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她竞选了班长,尽自己所能帮助班级同学;辅导员老师鼓励她申请了学院的勤工助学岗位;暑期,小韩顶着炎热的天气、克服了艰苦的宿舍条件,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护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回馈社会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护理课题研究,获得了院校的一致认可;入学第二年,小韩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尽责的干部任职、丰富的实践工作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

历时三年,小韩从一名自卑的困难生成长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如今,她即将迈入理想的医院参加临床实习,以一名准白衣天使的身份去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案例分析

2.1工作开展的背景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经济资助是基础,物质帮扶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直接、最具实效性的帮助,例如助学贷款、助学金、绿色通道等。如今,高校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育人”这一观念被普遍认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经济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真正成功的资助工作,不仅是兑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更是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以后的个体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长效目的。如何在高校实现资助育人工作值得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去思考。

高校的资助工作面向的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对于这样一个学生群体,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群体学生的特征,案例中的小韩,复杂的家庭背景、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困难程度、学生的个性特征等都是我们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要提前了解的背景内容。

2.2工作的主要做法

2.2.1深入了解:关注家庭背景,重视心理资助

要达到资助并育人的目的需要资助工作者在面对困难生时深入了解、细致观察,家庭经济困难是这个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但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却又各不相同,地域因素、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多子女等都可能出现在这个学生群体中。只有深入了解困难生的家庭背景才能通过最合理、最适合的方式开展资助工作。

案例中小韩在入学时并没有主动申请绿色通道,而是在辅导员老师询问后才坦言家庭情况,这就说明小韩并不愿意面对家庭困难这一事实。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受限,可能会导致自卑心理,大学生高度的自尊也让他们不愿承认困境,这都需要资助工作者充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及时的教育和辅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2立足实践:勤工助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是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常见方式之一。这一资助育人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一方面充分保护了困难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展自立自强教育。

除勤工助学外,小韩还在专业教师的支持下申请了社会实践课题,获得了立项与资助,这种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资助育人方式紧密联系社會客观实际,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2.2.3依托社团:利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高校社团五彩缤纷,但针对贫困生的社团却少之又少,案例中小韩参加的伯藜学社就是专门针对困难生的社团之一。资助工作者应鼓励困难生加入这样的集体,在社团活动中磨炼自己,提升综合能力,通过集体的力量推动个体成长。学生社团不仅给困难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平台,同时社团文化传递的正能量也对学生打开心扉、提升自我价值、感受文化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2.3.1解决实际困难,实现自强自立

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成效就是缓解学生家庭面临的经济困难,其方式已经逐渐从简单直接的经济资助转向回馈式资助,即学生通过一定的付出获得报酬,如勤工助学。这种资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向他们传达着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改变家庭和自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

2.3.2关注心理健康,帮助建立自信

对困难生开展心理资助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难题,重视心理资助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家庭贫困的事实,并意识到困难并不是他们造成的,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精神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通过自己的能力创造未来。

2.3.3渗透感恩教育,懂得回馈社会

困难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接受着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的各项帮助,资助大多是无偿的,正是这种无偿性和公益性才需要教育者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在受助中学会诚信与感恩,受助思源、回报社会。案例中小韩经历了三年的成长,即将走上实习岗位,服务社会,去履行一位白衣天使的责任与义务,这是高校资助育人最大的价值体现。

基金项目:该研究成果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1578。

作者简介:于德君(1989.10-),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等。

猜你喜欢
小韩困难资助
我们像自家人一样——趣说“老汪头”和“小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卡片背后的故事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风吹蜡烛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