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飞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题记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有走过一条河,才会知道水会有多深;只有翻过一座山,才能感知道路有多险。2020年这一年,注定是一个让所有人难以忘却的年份。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2020年的中国,迎来了一场可以称之为灾难的空前挑战,截止到现在,凶猛的新冠疫情在国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黑龙江、吉林等地则出现了聚集性疫情。还好,这场浩劫我们是可控的,但在这可控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些什么?
“病毒”是这场灾难的起源。如同17年前的“非典”一样,在事发的第一时间,人类就开始以自然之主的姿态讨伐蝙蝠。可藏有多种致命病毒的蝙蝠真的是这次事故的元凶吗?无数本该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的野生动物,被剥皮去筋,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这是那些野味食客的“杰作”。
鲁迅先生曾说过:“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而正因为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美食家”,才会发生这场劳民伤财的灾难。无数凡人的血肉之躯,铸成防疫的钢铁防线。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可独善其身,如果要是故意隐瞒病情,就是给病毒当帮凶。
“有病的人才戴口罩,我是健康的,不需要戴口罩。”“你们戴口罩的是不是都有病?走远点,不要传染我。”这是疫情期间经常从人们口中说出的话语。而这样的言论,不仅是对自己,更是对所有处于共同蓝天下的任何一个人的不负责。疫情发生是突发事件,疫情防控面前无小事,现实中,可偏偏有人用最愚昧的傲慢和偏见来挑战生命,疫情期间,郑州郭某鹏事件就是最好的案例。
在这场灾难面前,许多人再也无法回头。武汉作为疫情的重灾区,有数万患者感染。哪怕倾尽一切,仍有一些病患失去了生命。这些病重者躺在床上,感受着氧气从肺部只出不进,最后孤独地离去。在灾难暴发的紧急时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在请愿书上按下手印。他们和她们顶着沉重的防护服,忍受着脸上被面罩勒出的血痕的疼痛,奋战在抗“疫”一线,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到人间。
没有谁天生生而勇敢,只有心中神圣使命选择无畏。披上白大褂,他们是妙手回春的医生;脱下这身衣裳,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丈夫、妻子和儿女,肩上承担着家庭的重任,身上肩负着生活的负担。“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在大义面前,他们作出了取舍,可有的选择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20年2月7日,李文亮医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第一批发现新冠病毒的医生,他的行为令人敬佩。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不幸以身殉国。即便如此,他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永不磨灭。苍天为墓埋英骨,长歌当哭祭英雄,愿天堂里永远不再有病毒,也不再有病痛。
国士无双,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钟南山,17年前“非典”一战的主力大将,如今在国家危难之际,以80多岁的高龄重新挂帅出征。除激动之外,或许还有一丝心酸缠绕在我们心头。我们总是这样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唯愿太平盛世,我们的目光也能从漫天遍野的花边新闻移到他们身上。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愿风雨过后,一切安好,我们也会在春天的艳阳下,静候英雄凯旋。
李兰娟,一位73岁的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1月18日,李兰娟院士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的委托,奉命奔赴武汉,对疫情进行研判。1月23日,武汉封城,李兰娟院士是建议“封城”的第一人,正是因为这一次“大动作”,李兰娟的名字很快就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人们记住了这一位很有魄力的老科学家。
《淮南子》有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此番又何尝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在危难时刻,我们还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有沉甸甸的物资,又有暖心的鼓励;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有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給郑州圆方集团的回信说的是多么铿锵有力。
国之领导者,在参战,筑起精神防线;国之脊梁者,在参战,筑起科学防线;国之冲锋者,在参战,筑起攻坚防线;国之守卫者,在参战,筑起身边防线。一切正在好转,就像诗人余光中《欢呼哈雷》诗句里所写到的: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里,我们看到了悲哀,也看到了希望。这是灾难给予我们的惩罚,也是浩劫过后的重生,逆风才能翻盘,涅槃才能点燃希望。
愿这个五月,山花烂漫,山河无恙,天下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