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瑶
中国是桑蚕丝绸的发源地,在种桑、养蚕、制絲、织绸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桑蚕丝绸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农耕智慧。作为丝绸大国,中国为织机的发明和改良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织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照其演变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原始腰机、踏板织机、提花织机等;按照织造丝织品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绢织机、罗织机、绒织机等。我国古代织机和织造技术的演变,成为丝织物品种花样不断丰富、丝绸产业壮大发展的基础。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人赋予织造工具一个极佳的名称:机。从此,机成了机智、巧妙、机动敏捷的同义词。”
原始腰机
中国的早期织机一般又称为原始腰机。织造时,织工席地而坐,以身体作机架,以两脚蹬着经轴,腰上缚着卷布轴,手提综杆形成梭口,再投梭打纬,织制织物。目前所知最早的原始腰机部件出土于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河姆渡、田螺山遗址。最为完整的原始腰机组合是距今4000余年的浙江反山墓地的织机玉饰件,此套玉饰件共有三对六件,出土时对称分布于两侧,相距约35厘米。在云南石寨山出土的汉代青铜贮贝器上,也可以看到人们利用原始腰机织布的场面。这类原始腰机至今仍然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海南、台湾等地使用,在世界各地也比较常见,它是人类最早发明和使用的织机。原始腰机结构虽然简单,只有几根木棍组成,但是仍然能够成功织出简单的织物。它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织造技术得到重大改进,也为后世各种织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的织机的通称。原始织机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用手提综片开口,踏板织机则用脚踏板提升或下压综片控制开口。它采用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用脚踏板来控制综片的升降,使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三角形开口,使织工能腾出手来专门用于投梭打纬,并且用机架替代人身作为支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织造质量。踏板织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其真正的图像却迟至东汉时期才能在大量汉画石中看到。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踏板织机有双蹑单综机、单蹑单综机、双蹑双综机等几种形制。(注:“综”是指织布机上使经线交错着上下分开以便梭子通过的装置;“蹑”又称足脚,即连接着综框的踏杆,用脚踏蹑控制综框的升降运动。)
斜织机
斜织机的特征是用两块踏板控制一片综,因其机身倾斜而称为斜织机。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量见于汉代画像石上,可知在汉代被广泛使用。斜织机和原始织机相比,织造技术有很大突破,用以织造平纹素织物。
立织机
立织机是与斜织机较为接近的中轴式踏板织机,其经纱平面垂直于地面,形成的织物是竖起来的,故又称为竖机。立织机的形象曾出现在敦煌五代时期石窟中,最详细的记载为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遗制》。
卧 机
卧机是中国古代踏板织机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基本特征是机身倾斜,单综单蹑,依靠腰部来控制张力。卧机由原始腰机经梯架式织机演变而来,至汉代已见应用,到元明时期则遍于全国各地。卧机还在汉魏时期传入东亚地区,对周边国家的纺织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提花织机
在中国古代织造技术中,最为复杂的就是提花技术。为了使织机能反复有规律地织造复杂花纹,人们先后发明了以综片和花本作为提花装置来贮存纹样信息,形成了多综式提花机和各类花本式提花机。提花技术是纺织史上的里程碑,提花机的基本概念是将提花规律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利用提花规律的贮存来控制提花程序,使得这种记忆信息得到循环使用。用今天的眼光看,古人发明的提花技术就是一种图形信息存储技术,如同计算机的程序,编好程序之后,所有的运作都可以重复进行,不必每次重新开始。
多综式提花机
多综式提花机是提花织机的一种,是以多个综框来实现提花织造的。但受织造工艺的限制,其综框数量不能无限增加,因此多综式提花机主要适合于织造纵向花纹较短、横向花纹不受限制的提花织物。综合现有的史料和已出土的丝绸文物结构分析,该织机的出现应不晚于战国时期。2012年,在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了4台竹木构成的织机模型,部件上残存有丝线和染料。同时有15件彩绘木俑伴出,从身姿和铭文推测可能是对汉代蜀锦纺织工场中织工的模拟再现。这些织机模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地点、完整的汉代织机模型,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丝绸博物馆以此为研究基础,2015年复原了西汉勾综式提花机以及织造技术,2018年进一步利用老官山出土汉代提花机的研究成果成功复制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丁桥织机是多综多蹑式提花机的一种机型,是四川省双流县附近农村中的一种织带机。因其踏板上布满了竹钉,状如河沟里依次排列的过河石墩,所以称为“丁桥织机”。一般这种织机有2~8片地综,40~60片花综,每片综由一块踏板控制,因此踏脚板总数与综片总数一致。这种织机历史悠久,在三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已有相关记载。丁桥织机至今仍在民间作为一种主要的手工织机代代相传,多织造富有民族风情的花锦、花边等。
束综提花机
以往的织机织造织物时纬向花纹循环无法扩大,因此对纹样图案的织造产生了局限性,对于循环大、组织复杂的大花纹,如花卉纹、动物纹等,制造起来就显得相当困难。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大约在东汉时期人们在原有织机的基础上发明了束综提花机。束综提花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织机,该织机最关键的技术是挑花结本,利用花本贮存提花程序,记忆花纹图案的变化规律。该织机上部高耸出一个控制提花机经线起落的织机部件,名为“花楼”,束综提花机因此又称为“花楼机”。花楼束综提花机的最大特点是提花经线不用综片控制,改用线综控制,也就是说有多少根提花经线,就要有多少根线综,而且升降运动相同的线综是束结一起吊挂在花楼之上的。织造时需一名织工和一名挽花工配合操作,挽花工坐在花楼上拉动花本横线,提升相应经线以开口提综,织工在下面踏杆引纬织造。两人要依一定的口诀唱歌,互相依此节拍进行协调操作,拉牵、踏综、投梭、打纬,边唱边织,“梭过之后,居然花现”。在宋代楼璹的《耕织图》上就绘有一部大型提花机。这部提花机有双经轴和十片综,上有挽花工,下有织花工,她们相互呼应,正在织造结构复杂的花纹。编结花本是提花技术中最难掌握的技术,必须准确地计算纹样的大小和各个部位的长度,以及每个纹样范围内的经纬密度和交结情况,稍有疏忽便达不到提花的目的。我国历代织工深刻了解这一点,并且能充分掌握和解决这个问题,因而才能不断织出大量精美的织物。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为此这样感叹:“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天孙机杼,人巧备矣。”意思是说结花本是件需要精密思考的工作,实在可以和天上织女的织作技巧相比。
束综提花织机分为小花楼织机和大花楼织机,视纹样的幅度和经线的密度而定,多则花的小花幅织物可用小花楼织机;花幅大的织物适用于大花楼织机。小花楼织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汉代的四川蜀锦织机和宋代的苏州宋锦织机。大花楼织机约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明清时期得到较快发展,是束综提花机发展的顶峰。其特点在于花本大而呈环形,花纹循环可以极大,织出像龙袍一类的袍料,循环达十余米。南京云锦妆花织物通常由大花楼织机来完成织造,其纹样色彩灿烂如天上云霞,被誉为“锦上添花”,制织工艺极为高超。
束综提花机以织物组织适应性广、花幅大小随机可变等优越性能,编织出一批批优秀的丝织品,而丝织品种的不断更新,也促进了提花机的完善。1801年,法国人贾卡在中国束综提花机的基础上发明了新一代提花机,用穿孔纹版代替花版,从而使丝织提花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为以后电动提花机取代手工提花机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