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技术研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2020-06-19 08:54黄丹雯
环境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修抗震核电

黄丹雯

核电以高能量密度、低污染排放的优质属性,已成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核电正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转轨,核电及核动力的开发应用在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已不可或缺。中广核和中核等企业集团及研究院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

核电站换料大修更具智能化

5月14日,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核电站换料大修智能化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成功通过鉴定。鉴定会上,与会专家听取了9款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总结汇报,审阅了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及质保等有关文件,考察了研发和试验中心现场,见证了螺栓拉伸机等智能装备的部分试验过程,并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指标优于国外同类设备,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核电站换料大修智能化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旨在以缩短换料大修关键路径为主要目标,对核电站换料大修过程中所需的专用智能化装备开展攻关,研制出整体螺栓拉伸机等9款智能化装备。目前,项目成果已陆续在大亚湾、防城港、阳江、红沿河等核电站进行应用,单次大修平均可节省关键路径约30小时。

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双堆实现三壳组对

“报告!三壳体顺利实现组对!”

4月28日,在华能石岛湾核电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2号堆完成三壳组对工作(3月28日)后的一个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建设现场再传捷报,1号堆蒸汽发生器壳体、热气导管壳体与反应堆压力容器壳体顺利实现三壳组对。现场螺栓安装及拉伸工作完成后,示范工程进入主氦风机安装环节,这意味着该工程朝年度实现双堆冷试目标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高温气冷堆,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具有固有安全性、设备国产化率高、模块化设计、适应中小电网和用途广泛等优势,在任何事故情况下均不会出现堆芯熔化事故,完全可以满足核安全的更高要求,实现核能的高效和多用途利用。

三壳组对反应堆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在克服疫情的持续影响,并经过现场团队精心组织与连续奋战后实现的重要成果。作为全球首堆工程,中核能源在工程建设之初便集中核心力量成立了关键设备安装技术攻关小组,会同设计和施工单位解决了大量的安装技术难题,并进行了多项设计优化。在安装阶段,现场项目部会同施工单位成立了主设备安装党员先锋队,以目标为导向,大力协同、争分夺秒,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三代核电新型控制棒驱动机构研制成功

控制棒驱动机构承担着反应堆的启动、功率调节、保持功率、正常停堆和事故停堆等功能,其设备性能直接关系到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是核岛中的关键主设备。

日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ML-C型控制棒驱动机构在完成1200万步热态寿命试验后,又顺利通过了抗震试验,该抗震试验地震相当于8.5度抗震烈度,在该抗震烈度下房屋将遭受严重破坏或坍塌。抗震试验的成功标志着该型驱动机构正式研制成功。

ML-C型控制棒驱动机构采用了440级耐高温电磁线圈,长寿命、耐磨损钩爪组件,耐高温一体化棒位探测器和一体化全镍基密封壳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其耐温性能和运行寿命,实现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全新升级。

据悉,ML-C型控制棒驱动机构是世界上寿命最长、可靠性最高的三代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整体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它的成功研制,树立了行业新的技术标杆,为进一步提高“华龙一号”国际竞争力,抢占国内外核电市场,践行核电“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超声分子束注入加料技术取得新进展

等离子体加料为聚变反应补充燃料,是磁约束聚变的一项关键技术。不久前,我国超声分子束注入(SMBI)加料技术取得新进展,这是我国对磁约束聚变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也是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首次对SMBI注入的超声过程和束流特性开展的研究,新进展为提升SMBI注入器性能、研制磁约束聚变装置先进加料技术提供了支撑。

根据聚变点火条件要求,受控核聚变向外净输出能量需要达到一定的等离子体密度、温度和能量约束时间。其中,等离子体密度主要通过加料手段来控制。SMBI是高压气体通过拉瓦尔喷嘴進入真空室形成超声分子束进行加料的方法。SMBI束流特性的测量与研究,是提升加料系统能力和拓展其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超声分子束团队研制了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的、可对透明介质直接成像的诊断技术,首次获得了真空条件下的SMBI束流特性,该可视化成像技术为优化注入器,提升聚束特性,提高加料效率提供了关键基础。

猜你喜欢
大修抗震核电
桥梁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中国核电生长
底框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解析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
浙能电力:中国核电IPO最大受益者
欧洲主要国家核电运营情况
世界核电缓慢复苏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