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靶向治理,悉心守护“珠海蓝”

2020-06-19 08:54张经纬
环境 2020年6期
关键词:珠海攻坚污染

张经纬

碧空如洗满眼翠,珠海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广为社会各界所称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成为了全省的旗帜。长期以来,珠海把治气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实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主线来抓,2003—2018年度连续16年获评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优秀”等级,自2013年实施“大气十条”以来,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珠海二氧化硫(SO2)常年保持在个位数,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浓度不断下降,2018年和2019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2阶段标准;2020年1-4月,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创历史同期最优水平。

狠抓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吹响蓝天保卫战号角

2018、2019年珠海常驻人口增速分别居全国首位、全省首位;2019年较2017年在建工地数量增长近8成;2014—2019年机动车保有量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5%……珠海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叠加持续性高温低湿等有利于臭氧生成的潜势气象条件,使得珠海污染天气早发多发频发,臭氧年均浓度逐年攀升,导致全年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有所走低,治理压力空前。为突破这一困境,珠海细化实化国家和省关于蓝天保卫战的工作部署,治理工作从以颗粒物控制为主向颗粒物和臭氧控制并重的方向迈进。

科学谋划、协同发力,积极优化工作机制保障有序治气。

精心部署,保障投入。2018年3月起,珠海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委书记郭永航、市长姚奕生亲自谋划、动员发动,分管市领导深入一线部署指挥,在全省率先出台蓝天保卫战第一阶段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打出首套31项“攻坚组合拳”。珠海市政府持续优化完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2019年投入13亿元专项用于蓝天保卫战工作,建立中央、省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与各区竞优治理的联动机制,各单位的治理积极性大大提高。

压实责任,协同推进。全市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条块共责,建成“珠海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网”,实时公开全市2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6项污染物数据与空间分布情况,实施每月排名通报制度,将改善“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年度和终期目标作为重要板块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体系,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副市长专题推进,市直各部门、各区政府(管委会)狠抓落实的攻坚合力。成立珠海市污染天气应对领导小组和大气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市污染天气应对领导小组“三轮驱动”督查督办,2018—2019年立行立改涉气污染问题约2000项,形成“立即转办—立即整改—立即反馈”的良好循环。

创新治理,分级管控。2018年创新前山“六个一”攻坚治理模式,通过设立一套监测系统、开展“一张图”作战、制定一套工作手册、建立一项巡查机制、建立一套联动机制、制定“一张清单”综合施治,特殊防控时期8部门24小时联合巡查方法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以此为契机,2018年珠海完成了4个国控站点半径1千米范围内涉气污染源的销号整治工作;2020年全市升级为6个国控点后,攻坚力度再加码,对所有国控点半径1千米、3千米、5千米范围内的667项涉气污染源全面开展“挂图作战”。

控源减排、科学治理,狠抓颗粒物等大气主要污染物防控。

控源减排并重,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一方面,强化源头管控。二次修订《珠海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将禁燃区面积扩大至全市陆地面积的94.9%。制定环境准入清单,形成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2019年以来在环评审批中对200余个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依法实行总量替代。另一方面,推进污染减排。对重点企业实施高标准升级改造,提前完成珠海电厂和金湾电厂4个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SO2、烟尘排放水平优于欧美、日本、国内重点地区燃煤电厂以及国家天然气发电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的比例较升级改造前明显降低。在省内率先完成陶瓷行业和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企业“煤改气”,每年削减燃煤约10万吨。

管好車辆、工地和道路,强化扬尘精细化治理。全市实行运输车辆全密闭运输,374台垃圾清运车全部实行GPS定位在线监控、进场(厂)监控、计量ID卡管理,736辆泥头车纳入市级GPS平台实行动态监管,2018—2019年查处泥头车超载、撒漏等行为3013宗。全市配备降尘量监测点5个,推进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建设,建成建筑工地环境监控系统,安装视频监控项目384个、噪音扬尘监控项目298个、车辆识别项目298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在建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覆盖率将近90%。实施《珠海经济特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办法》,以法治思维强化生态环境管理工作。2018年全市累计投入道路机械化清扫车辆394台,较2017年增加近2倍;2019年再新增110台,对城区主干道开展16小时深度保洁,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5%,2018—2019年对主要道路日均洒水约8727千米。

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紧盯VOCs和柴油货车专项防治。针对臭氧形成的两项重要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珠海系统布局前沿基础研究,通过密集开展VOCs工业源清单调查、VOCs控制对策、空气污染物输送通道及污染过程气象影响等项目,不断探索臭氧的形成和防治规律,确立了VOCs和柴油货车攻坚“两手抓”的防治路线。

深入开展VOCs综合整治。大力推动省、市级VOCs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综合整治,严格开展VOCs重点企业交叉执法和销号整治,累计减排VOCs 7200余吨。构建金湾区VOCs和恶臭三位一体立体监控系统,新建各类VOCs监测点38个,成为2019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生态建设成果展广东省唯一入选事例;对富山工业园区10家工业企业安装监测设备共40台,动态掌握企业的VOCs排放情况;建成高栏港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实施LDAR技术应用企业17家,检测密封点27万个,让VOCs“跑冒”情况无所遁形。通过加强大数据的运用,为VOCs综合整治提供坚实支撑。

全力打好柴油货车攻坚标志性战役。除保留部分应急车辆,珠海全面实现公交电动化,2019年8月起新增或更新的巡游出租车和接入平台的网约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2019年新增1522辆营运柴油货车全部满足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港口作业船舶、公务船舶、客运船舶基本实现靠泊使用岸电,珠海金湾机场17个廊桥机位岸电覆盖率100%。珠海是省内最早启动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建设的城市之一,累计建成机动车遥感监测点位9个、独立黑烟监测点位2个,其中已验收的2个遥感监测点位监测机动车有效数据超过882万条。率先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成为省内第一个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标志管理工作的试点城市,全面禁用“无牌照”“身份不明”以及冒黑烟机械。

打好夏季和秋冬季歼灭战,决胜蓝天保卫战收官战

尽管珠海的环境空气质量本底较好,但对照生态文明新特区和国际宜居城市标准,建设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处于“治出成效”阶段,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仍比较脆弱,本地排放强度相对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环境容量依然偏高,尚未达到“治出长效”的标准。进入2020年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时刻,珠海将紧扣夏季VOCs专项攻坚和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两个主战场”,再完善、再提升大气监测监控能力、执法能力和科研能力,推动环境管理水平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重要城市的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质量上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突出精准治污。细化分阶段改善目标和治污项目,在VOCs和臭氧污染防控上做到时间精准、空间精准、行业精准和措施精准。充分把握6月、7月、8月控制VOCs的黄金时间实施“百日攻坚”行动,聚焦6大重点管控区域,结合珠海实际重点整治表面涂装、医药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多部门协同强化对营运柴油车用车大户和非道路移動机械的执法监管力度。

突出科学攻坚。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全力消除对珠海影响最大的超轻度污染天气(AQI在100-110之间),又要继续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深挖减排空间,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业,促进污染防治与效益提升互促共进。夯实科技支撑力度,融入珠三角一体化防控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圈建设,与对口支持科研单位合作推动大气攻坚攻关项目提质增效。

突出依法监管。积极对照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推动“一对一”把脉问诊,制定秋冬季差异化动态管控清单,启动“在线监测+视频监控+企业自查+指导帮扶+严格执法”模式,对环境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恶意违法行为利剑高悬,强化公共信用管理制度评价运用,通过“奖优策劣”方式引导企业达标排放。(作者系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猜你喜欢
珠海攻坚污染
珠海 革命风云
编读往来
珠海之旅
攻坚脱贫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