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300天登冰川 采冰尘 钻冰芯

2020-06-19 07:41汪文强
大学生 2020年6期
关键词:冰芯王叔大本营

汪文强

露天厨房八从八到

露天厨房

我是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学生。2018年5月中旬确定被录取后,导师便安排我前往西藏開展野外工作。我赶紧备好野外装备,5月底开启了我在青藏高原的学习征途。这一去就是整整100天,100天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坚持和坚韧的践行。开始于藏北、过渡藏东南,山南结尾,三个多月攀爬了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的4条冰川,经历了人生当中诸多第一次:第一次身处海拔5600米的冰川;第一次24小时彻夜不眠连续采样;第一次觉得走路也是一件很痛苦、很吃力的事……

2018年的100天可以总结为八从八到:从海拔2000米的“平原”到5600米的冰川;从晴空烈日的地方到冰天雪地之处;从吃力吸气到低氧下“顺畅”呼吸;从爬冰川耗时5个多小时到后来的2个多小时;从睡袋里辗转反侧到靠着坚硬石头就能熟睡;从团队协作采样到独立取样;从对专业的懵懂无知到入门;从对青藏高原的陌生到对它的初步认知。

冰尘到底长啥样?我们为什么要去采集和研究它呢?

被誉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地区约有2.43万条冰川,冰川面积3.2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因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冰川加速消融,导致地球液态水量变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人类生存,究其原因——冰尘则是引起冰川加速消融的因素之一。冰尘分为两种:一种是沉积冰尘,位于冰尘穴中;另一种是表面冰尘,位于冰川表面。自19世纪以来,冰尘一直是冰川学和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外观通常呈深色,接近球状,主要由矿物质和生物物质组成。它的存在使得冰川表面逐渐变暗,降低了冰川表面对太阳光的反射,不断吸收太阳光的热量,加快冰川消融。因此,科学研究冰尘对保护冰川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

6个月3万公里

2018年的那3个月,对我来说仅仅是开始。2019年我再次踏上青藏高原,这次整整待了6个月,这6个月的野外跟一串数字结缘:4月出京10月回兰,驾驶1辆车,磨破2条裤,穿烂3双鞋,途经4座城,趟过5条河,历时6个月,驻足7个地区,合作8位同事,攀爬9条冰川,运样11趟,采样12回,陷车13次,借宿14处,遍历15县,总里程超3万公里,几乎每半个月就会爬一条新冰川,2019年的野外比2018年还要艰辛,付出的坚持和坚韧更是成倍增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珠峰和阿里的经历……

作为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队的队员,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珠峰大科考。在科考队,我主要负责冰川冰、雪、径流、土壤及气溶胶收集工作,从微观角度展示珠峰冰川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并协助完成冰芯钻取工作。4月28日,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挺进海拔6300米的冰川腹地——东绒布冰川大本营,那是我迄今为止所经历过的用时最多、徒步最长、条件最艰苦的一条山路……从海拔5200米到5700米,再到6300米,连续徒步2天。口燥唇干、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举步维艰……绞尽脑汁也难以形容过程的艰辛和艰难。到达海拔6300米大本营的第二天,我们无暇休息,很快投入工作。一次,我和向导王叔拉着雪斗从海拔6300米前往6500米的冰川垭口搬运仪器。返回途中,我体力严重透支,猛扑倒在冰川上,身心处在崩溃的边缘。我吃力地抬起头,无助地望着王叔。内心深处不停地问自己:我能坚持下去吗?我还能坚持多久?我能安全回家吗?我家人知道我的遭遇吗?……想到家人,我突然又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强忍着眼泪,使出浑身力气扯着王叔伸出的胳膊,挪动着不知道还是不是自己的双腿,颤颤巍巍回到了大本营。

1.向着冰川前进

3.6500米处雪坑采样

2.珠峰沿途壮观的冰塔林

4.往6500米打钻点运送仪器

5.5300米冰尘采集

由于钻取冰芯需满足低温环境,所以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一天深夜,冰川垭口狂风大作,我们的帐篷摇摇欲坠,不断遭受肆虐狂风的蹂躏,帐篷的主杆断掉了,我们好像是一群裹着“被子”在夜晚的狂风中表演“海草舞”的舞者……来不及欣赏各自的舞姿,大家顺着固定主杆的绳子迅速摸到帐篷的四个角,重新固定。随即我紧紧抱着固定好的桅杆一动不动,充当人体支架,四肢冻得僵硬、浑身发抖、思维混乱。所幸后半夜风小了许多,尽管身体的寒冷挥之不去,但内心的恐惧没那么强烈了。终于,在我们苦苦支撑下,迎来了第二天的太阳……

在珠峰海拔6300米的28天里,我头疼了1个礼拜、咳嗽了28天、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左右,每隔三天都会去一次海拔6500米处。拉雪斗、背刀头、扛汽油、挖雪坑、打冰芯、转移样品、打包样品……顶着狂风、迎着暴雪、耐着饥渴、忍着寒冷、受着困乏,凭借着对科学的坚持、期待与家人团聚的信念,完成了所有样品采集的工作任务。

2019年的深秋,我们一行3人又踏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地区。工作主要是采集阿里地区冰川冰、雪样品,以及该地区几条主要河流水样。首站,是挑战难度极高的杰马央宗冰川,陡峭的冰坡、高耸的尖石,使得往返过程十分艰辛。我们早上9点多从宾馆出发,采完样已是晚上的9点多了。返回途中,趟过涨高了的冰川径流,鞋湿透了、裤子湿了一半,小腿以下冻得钻心疼。坐在车里,即使暖气开到最大,也丝毫不觉热意。稍作调整已是晚上10点多了,前往宾馆还需几小时车程,隔着车窗发现月亮真圆,才想起是中秋节,于是我们寻了一户牧民帐篷,烤了烤火,简单吃了点东西,然后蜷缩在车里睡了……

接下来的20多天如飞速运转的齿轮,白天驱车到处采样,晚上接着处理样品,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一路马不停蹄、互相搀扶,终于圆满完成了阿里之行。一路奔波,已有6月之久。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冰芯王叔大本营
极地冰芯气候及环境记录指标研究现状与展望
青藏高原冰芯定年方法回顾及新技术展望
军令状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的冰
趣图大本营
走进国粹脸谱大本营
村里有个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