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岩
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
紧张甚至有些惨烈的高考后,进入大学,满心的欢喜却也可能变得心事重重。刚想喘息下,各种变化和压力纷至沓来,学业压力、竞争压力让人窒息。本来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却难以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不喜欢的专业,不确定的未来让人迷茫。渴望获得友谊但又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渴望恋爱但不知如何“练爱”;渴望独立,却处理不好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当考试、毕业、考研考博、找工作等重大时刻来临之时,心理简直要“崩溃”。
心理咨询师指导大学生减压放松
适应障碍、社交恐惧、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进食障碍、强迫症、重性精神障碍……这些都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为31.38%,并存在升高趋势。
当“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的时候,话题下的一条高赞评论是“自救,比什么都重要!”这不禁让人赞一句,大学生毕竟是高素质的群体,能意识到心理是“我”的心理,心理出了问题,也首先得“我”自己来“医”。
其实,这个“我爱我”日就是大学生自己倡议的,早在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团总支、学生會提出的这个倡议获得广泛响应,最初成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4年成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
当然,自救的路并不平坦,有时还会掉坑里。有专家提醒,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可能确有迅速平复痛苦的短暂疗效,但通常只是一种逃避行为,不但无法彻底解决旧问题,新问题反而还会越来越多。比如物质滥用、网络沉迷、购物成瘾、不良进食以及自伤行为等。其中“购物成瘾”也许是最具迷惑性的一种逃避式自救了。不少同学也许疑惑“买买买”何罪之有?专家的解答:之所以沉迷“买买买”,主要是有些人由于被压抑、被忽视等原因导致了内心强烈的不满足感,从而选择通过购物来补偿自己。冲动购物并不是真正需要,有些人收到快递时甚至都不拆包装。由于消费增加,个体又自责、愧疚,虽暂时克制,但很快会陷入下一轮冲动-克制-再冲动的恶性循环。
如此看来,自救固然重要,但学会正确地自救似乎更重要。有不少同学都有过成功的经验,我认识的一个同学读了几十上百本心理书,然后对自己“对症下药”,后来都可以给同学“看病”。
自救并不是拒绝帮助,实际上能主动寻求帮助,恰恰是成熟自救的表现。家庭、学校和全社会为共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同学们大可从容踏入这些敞开门欢迎同学的心理之“家”。寻求社会上专业的付费心理治疗,也不丢人。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