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工教育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研究①

2020-06-19 03:26李付娥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关键词:技工茶文化校企

李付娥

(济南市技师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15)

中国是茶的故乡,几千年来人们在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采茶技术、制茶工艺和饮茶习俗。这些技艺和习俗与儒释道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中华民族“恭、敏、谦、惠”的茶文化精神;与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采茶舞、采茶戏、茶会、茶宴等传统茶文化。这些传统茶文化以其深邃的内涵、不可磨灭的社会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自2006年开始,国务院先后颁布了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关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茶非遗)的项目涉及6大门类46项,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茶非遗的认知,在国内掀起研究采茶舞、采茶戏、茶歌等理论热潮。但申遗不是目的,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自发地保护和传承这种以身口相传为依托的文化遗产,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让年轻人知晓的最佳途径是教育,借助教育进行茶非遗传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茶非遗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技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体会。以培养技术为主,坚持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其教育方式适合茶非遗真实内涵和价值的表达,其倡导的劳动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又与茶非遗的活态传承精神不谋而合。因此,深入研究技工教育对茶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茶非遗的界定

依据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国内相关学者对茶非遗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姜含春(2006)认为:“与茶物质文化(如古茶树、古茶园、茶亭、茶阁、茶具、贡茶院等)相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理解为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突出茶主题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关于茶的口头传说、传统茶艺、茶俗和茶礼仪与茶节庆活动、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技能、各种记载茶事的碑文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姜含春:《茶人文遗产价值初探》,《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第41—44页。任艳艳(2014)将茶非遗界定为:“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与茶有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例如与茶有关的传统技能、民俗、表演艺术、戏剧等),以及与上述茶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任艳艳:《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第62—67页。

虽然目前国内对茶非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是从相关学者的研究分析,茶非遗具有以下典型特征:(1)环境依附性。茶非遗是在特定区域环境中形成的,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诞生于杭州万寿禅寺的径山茶宴,传统上是由僧人、施主、香客共同参加完成的品赏鉴评茶叶的斗茶活动,若脱离了径山古刹这片沃土,它就失去了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2)活态传承性。长期历史活动中,茶的制作技艺、采茶戏、采茶舞等各种与茶相关的传统文化,主要靠身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自2007年起,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5年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构建了茶非遗活态传承的主体视角和保护元点。因此,活态传承性是茶非遗的最根本特性。(3)变异性。茶非遗的环境依附性和活态传承性决定了它的变异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茶非遗所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着急剧的改变。“扬名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是云南白族人们节庆婚嫁时敬献宾客的重要礼仪形式,以先苦后甜再回味展现生活哲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礼仪。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白族三道茶不复以往的纯真和质朴,融入了太多现代表演的成分,作为活态的文化如今日益变味。”(3)乐素娜:《试论对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杭州文博》2007年第6期,第14—16页。在当今文化生态背景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让茶非遗向好的方向变异,提升茶非遗的层次和水平,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茶非遗的内容及问题

(一)茶非遗主要内容

自2006年开始,国务院先后颁布了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从名录中搜索“茶”关键词,共出现46项,涉及6大门类。其中传统技艺类30项,传统戏剧类6项,民俗类4项,传统医药类3项,传统音乐类2项,传统舞蹈类1项,传统技艺类占到总项目的65%。

1.传统技艺类

“传统技艺类是我国非遗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工艺精髓、文化特质、审美观念、价值标准等要素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代表着技艺类的精华。”(4)曾梦宇:《传统技艺类非遗活态传承方略刍议》,《改革与开放》2020年第1期,第75—79页。与茶的传统技艺相关的主要是茶的制作工艺、茶的冲泡工艺和茶点的制作技艺等。从国家公布的非遗项目中看,茶的加工制作工艺申报数量较多,共28项,涉及4大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花茶类。其中绿茶制作技艺13项,包含了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恩施玉露、太平猴魁、安吉白茶等国内名优绿茶;黑茶制作技艺8项,包含了普洱茶、砖茶、六堡茶等著名黑茶;乌龙茶制作技艺2项,主要是大红袍和铁观音两类;红茶制作技艺2项,包括祁红和滇红两类;再加工茶花茶制作技艺3项。

2.传统戏剧类

茶非遗中的传统戏剧类主要是采茶戏。它最早源于民间的彩灯,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民歌、小调、锣鼓戏等艺术元素融合,是采用方言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随着国家对非遗项目中采茶戏的陆续发布,采茶戏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如甘宏礼的《在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征中探讨文化符号的提炼》、曾琴的《论吉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但在其地域的研究上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赣南区域,湖北、广东、广西等研究比例较少。研究的系统性也有待加强。

3.民俗

中国有句古话叫“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往来中不可或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如潮州工夫茶是潮州的标签,“其精制的茶叶、独具匠心的茶具、谦己敬人的冲饮礼仪,共同组成了极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潮州茶文化”(5)陈宝:《论潮州工夫茶茶具的设计艺术——以潮州工夫茶文化为视角》,景德镇陶瓷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浙江省磐安县的赶茶场,庙会上有茶叶贸易,也有盛大的祭祀茶神仪式,充分反映出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4.传统医药

茶叶作为一种“草本植物”,最初时期主要是它的药用和祭祀功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收录茶非遗的传统医药类有灵源万应茶、永定万应茶和九节茶药制作工艺,它们都是用独特的中药炮制工艺加工配制而成,成为当地人们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必备良品。

5.传统音乐

茶源于自然、取自自然,人们在采茶、制茶和品茶过程中,将自然之境赋予天籁之声,创作出一曲曲古典茶音乐,记忆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国采茶音乐起源于江西,之后在各地推广,并与当地的音乐文化融合,成为民间音乐的精髓。国家非遗项目收录了一项茶非遗传统音乐——湖南的茶山号子,它是居住在这里的瑶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间歌谣,生动记载了辰溪境内瑶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

6.传统舞蹈

茶非遗中的传统舞蹈主要是以采茶生活为题材,将茶叶采摘、加工和制作等要素以艺术化的形式进行展现(统计结果如表1)。目前收录国家非遗名录的茶非遗传统舞蹈类只有福建龙岩采茶灯一项。采茶灯,又称为采茶扑蝶,它是流行于福建龙岩的一种民间歌舞,融说唱、戏曲和舞蹈为一体,充分展示出人们上山采茶的愉悦心情,及与茶园、花蝶等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表1 国家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二)问题分析

1.各地茶非遗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

茶非遗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助于人们还原已逝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茶非遗制定和实施了多项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表1数据显示,46项茶非遗项目中江南茶区23个,其中浙江省6个、江西省5个、安徽省4个、湖南省3个、湖北省3个、江苏省2个,占比50%;华南茶区12个,其中福建省8个、广西壮族自治区2个、广东省2个,占比26%;西南茶区8个,其中云南省5个、贵州省2个、四川省1个,占比17%;江北茶区3个,其中北京市2个、河南省1个,占比7%。茶申遗活动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各地区茶非遗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技艺类中白茶和黄茶制作技艺申遗存在空白,两类茶本身占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小,若不加以重视,制作工艺失传的可能性非常大。另外,仍有大量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茶文化尚未纳入茶非遗序列,如茶书、诗词茶联、人生茶礼等。

2.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承机制,传承媒介不清晰

随着国家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确定,及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实施,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江西赣南的采茶戏于2006年被入选为国家级非遗后,市政府耗巨资将120余个采茶戏及客家的歌舞收集并刻录成光碟,公开发行了200万余张。”(6)蔡育玲、晏佳威、林玉岚、雷名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以江西采茶戏为例》,《传播与版权》2018年第1期,第108—110页。但并不是所有的茶非遗项目都能享受如此殊荣。一些市、县级的茶非遗项目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地方政府重申报、轻保护,导致一些茶非遗项目名存实亡。另外,国家并没有明确清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虽然网站上公布了这些茶非遗项目,但是让谁去学习、怎样学习的机制不明确,使得很多人对如何传承茶非遗项目无从着手,影响了茶非遗的传承和发扬。

三、基于技工教育的茶非遗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性是茶非遗最本质的特性,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和变异是保护茶非遗的最佳行为方式。其最佳传承途径则是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主要是知识学习和兴趣养成阶段,高等教育主要起到学习、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中等教育是12-17岁的学生在中等学校接受的教育,除了普通的初中、高中和中专外,还有技工教育,它是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传承基数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技工教育的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凸显技工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各项举措大大改善了技能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使得技工教育跨越了历史的新高度,站在了未来的新起点。技工院校整体实力稳步提升,虽然近几年来中国技工学校不断减少,但技工教育在校生数量不降反升,持续稳定在300万人以上。技工院校在培养各级各类高技能领军人才方面也展现了强大实力和卓越水平,十大大国工匠楷模中有4位技工学校毕业生,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的一半以上,金牌奖牌的60%由技工学校的师生获得,这为社会上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树立了榜样。(7)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中国成立70年技工教育的发展特色及贡献》,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201909/t20190929_335653.html,2019年9月29日。

(二)办学特点分析

技工学校发轫于近代的洋务运动,其标志是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培养技工的“艺圃”的诞生。艺指艺徒、技工,圃指园地、学堂。艺圃以国家需求为本位,校企一体办学,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既是艺徒又是工厂的工人;同时产训结合,生产与教学一体,学生在实战中得到培训和锻炼。艺圃的诞生和办学特点对技工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技工教育成长成熟的DNA。经过曲折的发展,技工教育始终致力于以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国家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也成为技工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条不紊地融入技工学校的理念、制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成为技工教育的标志和标签。

(三)专业体系分析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技工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丰富。在2018年版《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涵盖了15个专业大类,280个专业,列举了54个专业方向;(8)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能报国正当时——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技能人才工作巡礼》,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201909/t20190926_335373.html,2019年9月26日。同时技工院校专业的适用性和灵活性非常强,每年向社会征集专业目录增补意见,根据社会需求随时进行专业动态调整,这种专业增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社会发展解决了很多应急问题。

综上分析,茶非遗活态传承要有庞大的传承数量和质量做支撑。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持续稳定增长,人们对技工教育的认可度逐渐提高,社会大环境和招生规模,首先为茶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优良的沃土和孕育的温床;其次,茶非遗的环境依附性决定了它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才能展现其价值,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是其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而技工院校实施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无缝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茶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的方式。另外,茶非遗的活态传承展现的是多代传承人的匠心和坚守,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这与技工教育倡导的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技工教育促进茶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与路径

(一)深入探索适合茶非遗活态传承的特色技工教育方式

校企双制是技工教育的传统,即把校企合作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中国成立70年技工教育的发展特色及贡献》,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201909/t20190929_335653.html,2019年9月29日。。国内部分技工院校在校企双制教学上走在前列,打造了自身的品牌培养模式。如,广东技工教育创新“校企双制”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建“校企双制”示范园,构建学习型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打造出广东技工教育品牌;宁波技师学院倡导“产品教学法”,全面推进各专业校企合作和实习去纯课题化,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这些典型校企合作模式带动了技工教育向深度纵向发展。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茶与果、菜并列作为我国乡村特色产业之一,这给茶产业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带来了发展良机;而在当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茶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对大力发展茶产业进行了发声,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技工院校茶相关专业在与茶企业合作过程中,可尝试将茶非遗导入当代产业体系,在校内建立传统文化的生活场,课堂上设置与茶非遗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实训,在动手操作中激发他们对茶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热情,实现茶非遗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以大赛延续茶道技艺,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

精神传承是茶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年轻人作为茶非遗保护的主要力量,必须通过大量传播和深入传承之后,来加深他们对茶非遗的归属情感,提高他们的自发保护意识。因此,借助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深入挖掘茶非遗良好的创意和人文思维,呈现茶非遗的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和应用氛围。

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是技工教育学生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舞台,是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报国之路的重要举措。技工院校一直秉承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理念,在世界技能大赛舞台上取得傲人的成绩,对受技工教育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使他们自觉加深了专业的归属感和学习的自觉性。如2020年云南举办的“中华茶艺大赛”,选手们通过傣族茶艺表演,还原了傣族饮茶文化的传统习俗,还有普洱茶调饮和玫瑰花茶调饮,向更多的人诠释了中国茶文化的多元与悠久历史。

2020年人社部公布的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国赛精选项目增加了茶艺项目,凸显了国家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视,传达出通过茶艺比赛挖掘传统茶文化的意愿,激励年轻人热爱中国传统茶文化。借助国赛延续茶道技艺,通过舞台化的茶艺表演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茶艺、茶礼和茶俗,使其从自身获得经济力量,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利用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也保护了那些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的优秀传承人。

(三)具体举措

1.校企共创茶非遗人才培养模式

延续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与茶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一地一品牌、一专业一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首先,由政府牵头,技工院校成立校企双制联合委员会,茶相关专业团队进行茶园、茶厂、茶社等企业调研,确定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利用双方优势资源,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然后对合作企业进行深度调研确定就业岗位和培养模式。如通过对茶企业调研,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为茶园生产岗、茶叶加工与质量检验岗、茶文化推广与茶艺培训岗等;在此基础上,融入茶企业优秀文化和内训体系,构建“校企联动、工学一体、逐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学习工作站和企业工作现场,融教学、生产、实训于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内化。最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形成企业课程。“采用头脑风暴法,由各实践专家总结自己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再由各实践专家提出和归纳职业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并在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企业课程。”(10)关向文:《“校企双制”联合办学模式的探讨——以阳江技师学院与北汽福田南海汽车制造厂“福田总装班”为例》,《职业》2017年第18期,第24—25页。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专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2.校企共同开发茶非遗课程

2009年,人社部启动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2012年以来,为了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真正落地提供师资保障,人社部面向试点院校连续4年举办了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一体化师资培训等系列培训;2018年,人社部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大力推动一体化改革的进程。(11)贾芹芹:《职业教育“学生中心、能力本位”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职业》2018年第35期,第33—35页。以“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教育改革理念为依据,人社部牵头,试点技工院校对茶相关课程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和专家座谈,提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要求符合行业标准,契合生产或工作过程,突出技能特色。如旅游管理专业的《茶艺》课程,在紧密关注高星级酒店餐饮服务部门、茶馆对茶艺服务的实际工作基础上,可提取基本茶类的识别与盘存、基本茶类冲泡与品评、茶艺礼仪表演等校内任务;结合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增加茶健康调饮和茶席设计任务。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相关,可操作性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茶类冲泡技艺、茶艺礼仪等传统茶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承载着茶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的活态传承使命。

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程信息化教学。课前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及蓝墨云班课交流平台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加强课堂互动和翻转教学,课后在线进行拓展任务和评价等。

3.校企共建茶非遗校内实训室

与茶厂、茶园、茶文化协会、茶社等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出设备,校企共建“茶非遗工作室”或“茶非遗传承基地”,为学生全方位学习真实岗位作业技能提供教学场所。企业派出茶非遗传承人或企业专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研究茶非遗及保护传承方案,对当地的茶文化进行整理和分类,还可进行茶叶新品种的培育和开发,开辟和创新茶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和空间。

4.校企共评茶非遗人才培养质量

为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需求的接轨,校企双制联合委员会每年定期组织专业改革与发展论证,全面剖析人才培养质量,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就业岗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适当性调整,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螺旋;建立开放的全方位评价机制,实施学生、教师、企业三方的评价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学生对内部教学的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师互评,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随时进行评价,学生可随时在学习平台查阅评定结果;重视实践考核,加强企业考核比重,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企业的生产标准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实训任务的学习,学生的所有茶类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后,拿到学校毕业证书和企业任职资格后,方可进入企业工作,实现“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茶塑造了中华文化,传承着中华文化。身口相传的茶非遗导入现代产业体系,借助“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沃土,在真实环境实境教学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必能展现出其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技工茶文化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从技工到英雄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技工与专家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