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蕾蕾 庞丹丹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11)
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会发生纤溶症状以及缺血区域再灌注情况,且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人体会生成大量的氧自由基,这也是诱发缺血性脑梗死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患者发病后立即接受清除氧自由基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神经元和脑神经水肿症状,进而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依达拉奉属于一种氧自由基清除剂,有助于患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症状的缓解和预后改善,但是,临床上对于药物治疗时间窗的研究相对较少,通常认为治疗时间越早,则效果越好。本研究对依达拉奉联合rt-PA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1.1 一般资料:笔者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接受治疗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8例,女42例,年龄52~76岁,平均(61.5±13.2)岁,全部观察对象均经MRI或是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4±12.5)岁,实验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1±13.5)岁,由此可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心电图、生化、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检查,对照组接受注射rt-PA溶栓治疗,给药剂量为0.9 mg/kg,静脉注射量为总剂量的10%,药物在1 min内用完。剩余剂量与生理盐水混合后60 min内静脉滴注完成。同时,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及强化降脂药物,配合改善脑循环和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30 mg依达拉奉,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给药,每天2次,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第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睡眠评价量表(ESS)评分[1]。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和治疗21d后接受ADL和ESS评分分析,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评分越高,则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日常生活能力越强。第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依据ESS评分结果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加以评定,其中,基本痊愈为治疗后ESS评分增加86%~100%,显著进步为治疗后ESS评分增加46%~85%,进步为治疗后ESS评分增加16%~45%,无效为治疗后ESS评分增加不足15%。第三,NIHSS评分[3]。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总分42份,患者评分越低,则其神经功能越好。第四,日常生活能力[4]。通过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l)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依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BI评分低于40分为重度依赖,BI评分在41~60分为中度依赖,BI评分在61~99分为轻度依赖,BI评分100份以上为无依赖。
1.4 统计学分析:文中数据借助版本为SPSS13.0的软件包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并实施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ADL和ESS评分: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ADL和ES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7 d、治疗14 d和治疗21 d后ADL和ESS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ADL和ESS评分结果分析(分,±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ADL和ESS评分结果分析(分,±s)
注:与对照组相比,a表示P<0.05;与治疗前相比,b表示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NIHSS评分结果分析(分,±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NIHSS评分结果分析(分,±s)
2.2 临床疗效:实验组50例观察对象中,基本痊愈12例,约占24%,显著进步22例,约占44%,进步12例,约占24%,无效4例,约占8%,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46/50),对照组50例观察对象中,基本痊愈9例,约占18%,显著进步12例,约占24%,进步13例,约占26%,无效16例,约占32%,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34/50),由此可见,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NIHSS评分: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NIHSS评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日常生活能力:实验组50例观察对象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无依赖18例,约占36%,轻度依赖25例,约占50%,中度依赖5例,约占10%,重度依赖2例,约占4%;对照组50例观察对象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无依赖5例,约占10%,轻度依赖16例,约占32%,中度依赖14例,约占28%,重度依赖15例,约占30%。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复杂原因导致的脑血管阻塞以及脑组织血液灌注障碍疾病,需要实施早期溶栓治疗。但是,溶栓治疗的时间窗相对较短,患者脑梗死后会出现大量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成分,且发病后72 h内阻塞血管再通率仅为40%~70%[5]。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纤溶损伤问题,且血液再灌注过程中也会出现大量氧自由基,进而损伤脑组织,诱导脑细胞出现其他凋亡或是坏死现象,同时,脑缺血诱发的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量也会持续增加,进而强化氧化应激反应症状[6]。所以,加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清除氧自由基治疗,对于患者脑细胞再灌注损伤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依达拉奉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氧自由基,进而一直脂质氧化反应以及缺血半暗带的形成,缓解迟发性神经掉凋亡问题,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药物中的氢原子能够直接结合氧自由基,并产生无活性的依达拉奉自由基,进而将其他自由基彻底清除,提高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7-9]。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依达拉奉治疗,临床上通常认为发病后72 h以内治疗效果最为理想,且能够快速起效,但是,也有研究人员提出,患者发病至入院之间时间间隔通常已经超过72 h,因而此时接受依达拉奉治疗是否能够达到最理想效果,临床上研究相对较少[10-12]。
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实验组治疗7 d、治疗14 d和治疗21 d后ADL和ESS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rt-PA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较为显著,且明显优于依达拉奉单一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明显改善,不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rt-PA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