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梅 黎朝政 姚瑞芳 容英 吴珍 吴丽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广东 广州 513017)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ICU 普遍使用,导管的留置既方便了用药,而且降低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ICU 的患者因病情危重,疾病消耗大,不能进食等因素,致使营养差,低蛋白血症等,低蛋白血症以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全身性水肿为特征,低蛋白血症患者容易出现严重全身性水肿,同时患者的身体营养不良、组织代谢障碍等,这些因素会使患者抵抗力变差,且皮肤更薄,患者容易出现皮肤损伤以及皮肤溃疡,进而发生感染,给深静脉导管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置管部位的皮肤状况亦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相关因素之一,不但影响导管使用,还会增加患者痛苦和医疗负担[1]。我科对低蛋白水肿患者采用皮肤保护膜加3M透明贴换药,有效的降低了皮肤破损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6 年3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121 例危重症伴严重低蛋白水肿颈内静脉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恶性肿瘤28 例,感染性休克21 例,肝硬化20 例,心衰13 例,重症肺炎12 例,重症胰腺炎11 例,消化道大出血8 例,重型颅脑损伤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3例,男38 例、女25 例,年龄43 ~99 岁,平均(58.9±5.5)岁,血清总蛋白28±5.5g/L;对照组58 例,男31 例、女27 例,年龄46 ~93 岁,平均(56.3±6.1)岁,血清总蛋白27±6.5g/L,置管时间6d ~19d,平均(12±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APACHE-I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排除标准:穿刺周围皮肤破损、感染者;护士揭除敷料手法不正确导致的皮肤破损;意外拔管导致的皮肤破损,治疗结束拔除导管者;已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换药,具体方法如下:(1)评估:病情、导管周围皮肤情况观察体温、血培养结果、导管培养结果、局部皮肤有无破损、红肿、热、痛、渗血或渗液,有无水泡、瘙痒,穿刺口有无红肿、化脓、导管外露长度;(2)撕除旧敷料时,以180°或0°顺着穿刺点方向移除需更换的透明敷料,脱手套,洗手;(3)消毒:换药前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手消毒,开启一次性换药包,戴无菌手套,用包内75%酒精棉球以顺时针一次,逆时针一次,由内至外消毒穿刺周围皮肤及导管三遍,避开穿刺口,再用0.5%碘伏同样消毒穿刺口及周围皮肤3 遍,范围约为13cm×15cm;(4)消毒导管正面,反面各1 遍,待干;(5)粘贴3M 透明敷料(所用的透明敷贴均为美国3M 公司生产的3M 透明敷贴,大小为10.0cm×11.5cm)。敷料中央对准穿刺点,无张力垂放(操作护士均为培训过的执业护士),敷料区域无菌干燥。捏导管突起,抚平整块敷料,使用弹力胶布以高举平台法固定导管尾端。若穿刺部位有渗血、渗液或敷料松动、污染等情况时,予及时更换。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消毒待干后在消毒区域均匀涂上一层皮肤保护膜(皮肤保护膜为康乐保公司生产,型号为62041),以穿刺口为中心,范围大于11cm×11cm,并顺导管方向涂至导管尾端及其周围贴弹力胶布处,待干30 秒后贴3M 透明敷贴,每次换药时都需要重新涂液体敷料并待干,其余步骤同对照组。
1.3.1皮肤损伤判断标准:局部皮肤水泡、发红、破溃、出血。
1.3.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CRBSI)诊断标准[2]:置管>24h后出现发热,导管尖端和血液培养或成对血培养(即分别经导管和对侧外周静脉采血)均培养出同种致病菌,并排除其他部位感染;拔除导管后体温下降,临床症状改善。
对照组皮肤破损发生率14.15%,干预组4.22%,P <0.05;局部皮肤感染发生率对照组8.07%,干预组2.19%,P <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干预组为7.14%,对照组3.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置导管时间对照组平均5d,干预组留置导管时间14d,见表1。
表 干预前后效果对比
3.1 临床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5g/L 或体重减少超过15%,即可认为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本文患者蛋白水平均低于该值,低蛋白血症是一种营养缺乏的特殊表现,由于长期的负氮平衡,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3],皮下组织过多的液体积聚,一方面阻碍皮肤细胞与血管的营养交换,皮肤营养更差,本文患者由于器官衰竭,久病,消耗大,摄入不足,低蛋白持续时间长,皮肤营养差,深静脉导周围皮肤易破损;另一方面水肿使皮肤肿胀,弹性差,张力高,菲薄,皱纹变浅,当胶粘剂粘合强度超过皮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时,会导致皮肤损伤[4],加上ICU 患者深静脉穿刺处易渗血、渗液、潮湿,深静脉导管换药频率高,固定材料的反复使用和去除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发并促进炎症反应和皮肤损伤[4-5],皮肤破损的发生频率更高。
皮肤保护膜是一种多聚溶液,30 秒钟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无色、防水、防摩擦的保护膜,使皮肤与外界隔离,减少各种理化因素刺激,避免细菌感染;此膜具有透气性,能使氧气渗透到膜下,膜下水蒸气和CO2能顺利发挥,改善皮肤潮湿状态[6],还可限制表皮水分的流失,防止皮肤干燥,促进受伤皮肤或风险区域皮肤修复。如同第二层皮肤;间接增加了皮肤的厚度,特别是ICU 深静脉导管换药频率高,皮肤保护膜在皮肤上可保持24 ~72 小时,能被粘贴物直接粘走,使用皮肤保护膜+3M 透明贴换药,对照组皮肤破损发生率14.15%,干预组4.22%,P <0.05;局部皮肤感染发生率对照组10.07%,干预组2.19%,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置导管时间对照组平均5d,干预组留置导管时间14d,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综上,采用涂皮肤保护膜+3M 透明贴换药,皮肤破损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局部皮肤感染发生率降低,留置天数增加,值得在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