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户力平
北京历史上灾害频发,130年前发生特大水灾之际,人们以各种方式赈济灾情,扶危济困之善举被载入史册。
据《北京灾害史》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二十日以后,京城忽降大雨,并连降多日,到五月二十九日,已呈现“大雨滂沱,连宵达旦,河流骤涨”之趋势。随后发生多处山洪,北京的大小河流水位陡然升高。六月初一至初三房山县山水暴发,冲入永定河,卢沟桥桥面上顿时水深一尺有余,两岸洪水满溢。今天的丰台区看丹、草桥、樊家村、纪家庙和大兴区黄村、采育、礼贤及通州区马驹桥、张家湾一带,已成水患,人畜死伤不计其数。
京南水灾发生后,顺天府宛平、大兴二县便开展赈济,但因灾情太重,难以全面及时施救,于是京城各善局(清末由开明士绅、退职官员及各商号捐资组建的民间慈善机构)、水会(民间消防、救济组织)、义厂(为灾民提供暂时食宿的慈善组织,如粥厂、暖厂)等担起救灾大任,积极参与赈灾。
普善局每日在永定门外街东茶舍四合号屯粮,携带大饼,乘船赴被灾各村散放。南城普、同、义三善局,日日携粮乘船济赈,六月二十日散赈折回,船行至马家堡以西,因风浪太大,险些翻船。
右安门外唐家花园一带地势低洼,遍地尽成泽国,每日各善局绅士由此乘船,载带糗粮(干粮,即炒熟的米或面等)、盐、菜等物,亲赴灾区,逐一散放,不惮风雨,日日如此。
草桥村地处京城西南通衢大路,因永定河漫溢将桥梁冲断,四面俱成一片汪洋,仅赖善局每日义赈救援。待水势稍息,普善局在该村关帝庙内设立普善义厂放粥。每日领粥难民计一万之上下不等,并由当年八月开放始,至次年四月方止。
九莲寺暖厂在右安门外迤南大路之旁,同善局在此开女暖厂一所,专收流落难妇、幼儿。由秋前至次年春间,达半年多,且给资回籍。
励学义塾(旧时由私人集资或地方公益组织创办的免费学校)设在内城并历年在“普善厂”放粥。永定河决口成灾以来,终日附搭船筏,逐放义赈,每日得食者数以百计。
水灾之后瘟疫发生,亡故难民不少,遂有“善局”在右安门外关厢之南捐购义地一块,“数亩见方,所故之民按薄排列姓氏,各立石碑书刻,便于原郡难民搬回故土”。
除了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赈灾,还有不少绅士、官员、慈善人士也自发地参与其中。
因水患严重,南苑尽成泽国,鹿圈、吴店、槐房、旧衙门等处居民万难得食,状元黄思永(字慎之,安徽徽州人),时为会试同考官。每日携粮至各区逐一济散,并有各水会、善局绅士携粮同赴赈济。他还在京城“百善堂”劝集赈捐银三万七千八百余两,赈灾济民、修筑河堤,为此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其上奏折请奖。
汾庄在卢沟桥东南,水灾严重,四面非船势难得过。南城张廷燎(字光宇,河南舞阳人,任巡城御史),拿出钱款,与普善会一起在此设立义厂放粥。不久又在辛庄子神庙设立西厂放粥,由九月初复直次年四月始行止厂。同时在广渠门外关帝庙再设一东厂,办理义厂放粥,专济东安(今属河北廊坊)、武清(今属天津)等处难民。由九月初开厂至次年四月二麦登场止厂。此外还捐办挑挖广渠门外河道,平垫左安门内道路。次年初春,各义厂放粥未竣,张廷燎见各处道路泥淖、河道淤塞,便与“普善局”绅士筹划平垫道路、修理桥梁、疏通沟渠河道事宜,以便商民通行。
潘祖荫(字在钟,号伯寅,江苏吴县人),咸丰年进士,时任工部尚书。水灾发生后,奉命与顺天府尹一起赈灾。每日赴各灾区逐一查开户口,施以救济。路遇灾民,“叩伏车前,男妇叩递户口名单,接呈广为筹济,日日鞠躬其事。”他还拿出多年积蓄救济灾民。赈灾期间,潘祖荫患了重病,仍然牵挂灾民,请求朝廷拨发银米,以备灾民过冬。几天后因病情加深,不幸病逝,终年六十有一。“噩耗传出,京城上自王公百执事,下至舆隶小民,咸叹息出涕,声震郊野”,时有“乡民香案,颂德载道”。
时近严寒,无冬衣难民不计其数,南城十余位绅士、善者募集棉衣百件,送至广渠门外义厂。琉璃厂东街有善者刘子明、王祥斋、裘广发、杨德福、姚广林等,各捐棉被、暖袄数十件,送至左安门外暖厂,灾民无不动情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