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世容
不久前,被网友称为“传奇奶奶”的82岁姜淑梅交出了自己的首部民谣与故事插画集《拍手为歌》,这是她继《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俺男人》之后发表的第五部作品。在这本书中,姜奶奶不再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聚焦于山东老家巨野县的民俗风情。
姜淑梅60岁学识字,75岁学写作,80岁学画画,如今已经撰写了近60万字,创作了上百幅画。从文盲到作家,她的传奇经历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做“活到老学到老”。
姜淑梅原本是山东巨野人,因为饥荒,1960年,24岁的她随丈夫从山东逃到北大荒,最终落脚在黑龙江省安达市生活。两人相濡以沫,感情深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9月,姜淑梅与丈夫在回山东老家的路上发生车祸,陪伴了姜淑梅42年的老伴不幸去世。
为了摆脱痛苦,不识字的姜淑梅听从女儿的建议,开始学习写字。识字15年后,又在女儿的劝说鼓励下,将自己坎坷的人生一笔一画写出来,从此开启了写作生涯。就在两年前,笔耕不辍的姜奶奶又开始学习画画,亲手为自己的文字配上独特的绘画作品。
起初姜奶奶学写字时,手抖得厉害,常常一个字都写不规整,于是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一个‘树’字能拆开写成了三个字,我想不写了!”身为文学老师的女儿连忙安慰母亲:“娘,一年级小学生都这样,我们小时候学写字也这样。”姜奶奶听了女儿的话继续练习,不久她的字就越写越好,手也愈发有力道。
开始写作后,姜奶奶一下子上了瘾。写第一本书的时候,一天只睡四小时,电视也不再看了,睡起来就是写。高产的姜奶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素材,6年出版了5本书,职业作家恐怕都自愧不如。
但姜奶奶也有她的烦恼,“一尺布你让我做几双鞋啊?我就在山东待了24年就逃荒了,那点经历我早就写完了。”女儿总想让姜奶奶把全部的经历毫无保留地写出来,于是姜奶奶抱怨女儿是榨油机。但这一招确实有效,有时吃饭聊天突然闪过一点儿回忆,想起一个故事,姜奶奶就立即将它们记录下来。随着回忆越来越多,故事也慢慢不断累积,这不免让女儿感慨:“俺娘这一尺布可是做了不少好东西呢!”
既然跻身作家圈,姜奶奶自然也要面对作家必须面对的创作瓶颈。如何解决持续创作引发的素材枯竭?姜奶奶的办法是“上货”。这是姜奶奶的独特用语,每当她觉得没故事可写的时候,就会跟女儿说:“咱们要去上货了。”于是母女俩启程前往山东老家搜索旧时记忆,寻找写作灵感。
从第二本书《苦菜花,甘蔗芽》开始,她们就在黑龙江和山东之间来回“上货”。姜奶奶喜欢找村庄里的人聊天,问村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帮助自己回忆。有时候村民想不起来姜奶奶记忆中的事,就给她讲述自己家族的故事,这同样为姜奶奶的写作带来灵感。
准备《俺男人》这本书时,在“上货”过程中,有一位商人和姜奶奶的交流让她眼前一亮。那位商人对姜奶奶说:“咱们小时候唱的小唱可是真有趣啊!有时间我都想整理一下。”
小唱,打开了姜奶奶的写作思路。“他没时间整理,那我有时间整理啊。”姜奶奶再次回到了山东老家。
“小唱还记得吗?”她找村里的老太太聊天,自己先起头说一段,帮助其他人回忆。就这样,姜奶奶依靠自己记忆中和搜集来的小唱,整理出了这本《拍手为歌》。
乡音难改,姜奶奶用浓厚的山东口音现场为我背诵了好几段小唱:
“天上下雨地下浸,人留子来草留根。人留子来防备老,草留根来等来春。”——《下雨了》
“俺的娘,想吃梨,没有街,没有集,没有闲钱去买梨。俺媳妇,想吃梨,下着雨,打着伞,踩着泥,给媳妇去买梨。买了几个雪白梨,挖了核,打了皮,把梨送到媳妇手心里。”——《吃梨》
……
有当地的读者登门探望姜奶奶,与她交流时问道:“奶奶,您为什么很少用形容词和成语啊?”姜奶奶回答很干脆:“因为我不会啊。”
“那您为什么可以讲好一个故事呢?”读者继续问。
“实话实说。”姜奶奶简单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记忆力很好的姜奶奶,总是有大量的细节可以描述。她在描写饥饿时,根据自己亲身经验告诉读者,饿得厉害的时候,躺着比坐着舒服点儿:人饿得狠了,一天天躺在床上,还没那么难受。就是下地不行,走路腿软,直打摽。饿得最狠的时候,站着眼发黑,啥都看不见。要是坐着坐着猛一站,眼前就像下雪似的,看哪里都是白的,模模糊糊能看见道,感觉头悬起来老高,好像不是长在自己身上。在茅厕蹲着时间长了,起来的时候眼前全是一朵一朵金花,一亮一亮的,站一会儿别动,金花就慢慢没了。——《乱时候,穷时候》
她对饥荒时吃的各种树叶的记忆也没有消散,用最朴实的字词描述下来:洋槐叶子软,没味儿,吃饱了不难受。桑树叶子硬,也不难吃,就是吃下去难受,扎心扎胃,想吐吐不出来。以后也不敢吃饱了,顶多吃到八成饱。臭椿叶子还没吃到嘴里,闻着就臭,吃它的时候得闭着气,不敢使劲呼吸。榆树叶子最好吃。——《乱时候,穷时候》
对于是不是文学的质疑,其实读者的直观感受就是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