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辛
包起帆是一个努力书写历史的人,更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上至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下至普普通通的职工群众,包起帆受到的交口称赞,与他的为人和情怀密不可分。
20年前,上海电视台的纪实频道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为《包起帆新史》。一位编导追踪拍摄了一年多,几乎把包起帆的所有事迹都拍进去了。然而,这部片子制作完成以后,编导竟然意犹未尽地说:“如果有可能,我还可以继续拍下去……”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包起帆是一位努力书写历史的人,更是一位有情怀的人。上至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下至普普通通的职工群众,包起帆受到的交口称赞,与他的为人和情怀密不可分。
包起帆(中)展示抓斗模型
包起帆用硬纸板制作抓斗模型
包起帆不止一次地回忆说,他是从上海白莲泾码头走出来的。
1968年,17岁的包起帆初中毕业,在白莲泾码头当上了一名木材装卸工。
木材装卸是粗活儿、重活儿和累活儿,更是危险的活儿。一根粗重蛮实的原木轻则几吨,重则二三十吨,全靠码头工人下船舱用钢丝绳捆扎后,再用吊机起吊,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亡事故。
在包起帆进港的十多年时间里,光是这项操作就夺去了14位装卸工人的生命。看到工人们畏惧地把原木称作“木老虎”,刚才还有说有笑的工友,转眼之间就可能阴阳两隔,包起帆心中隐隐刺痛。
有一次,包起帆刚用钢丝绳捆扎好原木,吊车的挂钩就启动上升了,瞬间收紧的钢丝绳,把他左手的大拇指连同手套一起向上空拖去。他慌张地拼命挣扎,总算从手套中抽出左手,大拇指却已经血肉模糊,连骨头都裸露出来了。
“一定要制服‘木老虎’,结束靠人力装卸木材的历史”。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包起帆走上了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路。
经过多次试验,包起帆解决了受力钢丝绳“咬”绳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变截面起升卷筒”,码头上的20多台起重机全部革新改进后,每台机器由原来一个月要换三根钢丝绳,一下子减少为三个月换一根。
当年,《文汇报》介绍了包起帆搞技术革新的故事,这是他的名字第一次印成铅字登上大报。第一次的成功让他认识到,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1981年,包起帆完成学业,回到单位成了一名技术员,时时带着一腔情怀,不忘制服“木老虎”的目标。看到码头上的抓斗能把黄沙、矿石抓起来,他的心里萌生了用抓斗抓原木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包起帆全身心地投入到木材抓斗的研制之中,一趟趟地跑图书馆、科技资料站查阅资料,回家再用硬纸板做成各种各样的抓斗模型。渐渐地,他的设想变成了一张又一张图纸,把10多平方米的家里贴得到处都是。
经过反复对比试验,草图变成了真正的“双索门机抓斗”。1981年10月,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用来装卸大船原木的木材抓斗诞生了,用两根起重索使抓斗打开和闭合,可以轻松地将原木抓起来。
正在人们欢欣雀跃之时,包起帆又怀着一腔情怀继续前行,开始探索船机需要的单索木材抓斗,力争用一根起重绳完成抓斗的打开和闭合。
这一次,“拦路虎”出现了。怎样才能让抓斗在任意点上自如地开合?包起帆伤透了脑筋。
灵感的闪现源自198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作为会议代表,包起帆领到了一支圆珠笔,像许多人一样无意识地把笔拿在手中一揿一按。按着按着,他突然眼前一亮:“对了!抓斗不也是开一下关一下吗?圆珠笔的伸缩原理能否移植到木材抓斗的启闭机构中呢?”
回到上海,包起帆直奔圆珠笔厂。眼前的圆珠笔图纸,让他茅塞顿开。原来,笔套里有两个键,手指一按笔芯,揿轮转过90度,顶在键上面,就把笔芯顶出来了;再按一下,揿轮又转过90度,笔芯又缩回去了。
运用揿轮机构的原理,包起帆的设计图纸完成了,用一根绳索就可以完成打开、闭合抓斗两个动作。
试验那天,25吨重的单索木材抓斗送到码头现场,人们都围了上来。
“起吊!”
现场一声令下,包起帆的心也随之提了起来。
只见木材抓斗灵活地一开一合,把一根根半米多粗、10多米长的美国松大捆大捆地抓起来了。
围观的人群发出欢呼:“成功了,成功了!包起帆,我们祝贺你!”
然而,世上没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的事。人们发现,新型抓斗虽然灵活自如,但只能抓起船舱中间部分的原木,难以抓到船舱两侧堆成七八米高的原木。
众目睽睽之下,包起帆只能把钢丝绳圈起来套在肩上,从大船的锚眼里爬下去,把船两边的木头用钢丝绳套起来,再依靠口令把船舱边高耸的木材往船舱中间拉。这种操作方法叫作“放山头”,显然是一个危险的活儿。
码头上,冷言冷语传开了。
这个说:“以后船来了,如果还是要用抓斗卸,就派包起帆‘放山头’。”
那个说:“如果包起帆有办法把大船里的木头全部用抓斗卸下来,我情愿从办公室爬到大门口。”
包起帆没有气馁,顶着压力继续默默埋头苦干。他决心改良木材抓斗工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如果抓斗不是从中间往两边挖,而是贴着两边船舷往下挖,船舷边的木头有可能会自然地往中间滚,就用不着人工去“放山头”了。
包起帆的设想,再一次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又一条满载美国松木的外轮靠泊时,他争取到了在其中一条装卸线用抓斗作业。
这一次可不是试验,而是实打实地操练。包起帆一刻也不愿意离开码头,没日没夜地在现场指挥着木材抓斗装卸作业。饿了,掏出一块馒头来充饥;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装卸过程中,木材抓斗的一个钢齿断了,他迅疾组织人员抢修,从早晨忙到晚上才修好,送回到码头继续干。
看见包起帆星期天都不回家,妻子直接抱着儿子找到码头来,远远喊道:“起帆,你做神仙啦?白天黑夜不回家!”
包起帆头戴柳条帽,身穿两件棉大衣,脸上乌漆墨黑的,腰里扎着根绳子。两岁的儿子愣怔地瞪着爸爸,半天没喊他一声。
包起帆望着妻儿离开的身影,心里是满满的歉疚。他的一腔情怀扑在抓斗上,亏欠妻儿的太多太多了。
“抓斗大王”包起帆
凭借一腔情怀,包起帆锲而不舍地做足抓斗的文章。从单索抓斗、双索抓斗、四索抓斗到电动抓斗,他发明了一整套的木材抓斗系列。木材装卸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工人安全得到保障,企业效益大大提高。自从他的木材抓斗推广以后,这项操作再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包起帆声名鹊起。上海人都知道了他的发明创造,全国同行业都知道上海有个“抓斗大王”。
不过,包起帆没有躺在成绩单、功劳簿和荣誉证书上睡大觉,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老虎”。那时,船上搬运生铁和废钢都靠人工,工人们常常累得休息时爬不上船舱。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减轻工人们的体力劳动,包起帆先后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铁料抓斗”和“新型液压抓斗”等一系列设备。
凭借一腔情怀,包起帆锲而不舍地做足抓斗的文章。从单索抓斗、双索抓斗、四索抓斗到电动抓斗,他发明了一整套的木材抓斗系列。
他的这些发明,一举改变了中国港口的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装卸工艺原始落后状况,而且实现了抓斗设备批量出口国外,累计为国家创造了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包起帆声名显赫,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专门为他题写了“抓斗大王”四个字。这个听上去力道十足的称号,出现在了和他有关的报刊、传记、摄影集和连环画上。
“抓斗大王”伴随了包起帆一辈子,以至于很多人都要忘了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1996年,一纸调令下来,包起帆被任命为龙吴港务公司经理。这家国有企业投资4亿多元,拥有1200多名职工和1000多名农民工。
龙吴港区位于浦江上游,货船从吴淞口开到这里要6个小时,费时间、耗成本,三五天都没有一条船来。偌大的码头空空荡荡,白花花的太阳晒着,一天下来就要亏30多万元,效益极差。
这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也是一块“烫手山芋”,搞技术革新出名的“抓斗大王”包起帆能扭转这一局面吗?
质疑的声音又出现了。“包起帆搞技术革新没话说,可是抓管理、抓市场能行吗?”“搞得不好,他的劳动模范牌子砸了怎么办?”
顶着压力,包起帆上任了。在调研熟悉情况的基础上,他对企业的发展深思熟虑,认为还要像发明抓斗一样去搞创新。
包起帆的设想十分大胆—既然龙吴码头不能在大洋大海的外贸运输上切到一块蛋糕,那么能不能瞄准国内的江河湖海,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呢?
消息传出,公司里就像爆炸了一颗手榴弹,反响强烈,人们又是佩服又是担心。佩服的是,这无疑是个敢想敢干的创意。担心的是,龙吴码头一无所有,要实行这一大胆突破,难于上青天。
不过,大家都忘了包起帆是赫赫有名的“抓斗大王”。他的为人,他的朴实诚恳,他的满腔情怀,都是让梦想变成现实的底气。
包起帆马不停蹄,从交通部、科技部到国家海关总署,逐一寻求政府部门支持。汽车、火车、飞机、客船等都成了他的办公地和临时的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接一个的难题被包起帆解决了。1996年年底,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的支持下,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在龙吴码头正式开通。
第一趟船是三十六标箱的“丰顺号”,只装了4个重箱,10多个空箱。但是,正是从这里起步,内贸标准集装箱今天已经遍布全中国的各大港口。这一切的先行者,就是“抓斗大王”包起帆。
在龙吴码头上,包起帆又留下一个让听者动容的故事。
1997年冬天,一股强冷空气南下,上海气温骤降。这样的天气变化,把新加坡的“水果大王”急坏了。香蕉在低温时会发黑,这意味着他整整一船的香蕉就要血本无归。
危急时刻,包起帆带头拿出自己家里的毯子和棉被,龙吴公司的1073名职工跟着行动,把所有的香蕉捂得严严实实。
冷空气离开了上海,整整一船香蕉安然无恙。“水果大王”被包起帆的情怀深深感动了,逢人就道:“这么好的企业,这么好的经理,这么好的职工,能和他们拍档真是难得的好事。”
第二年,“水果大王”投资150万美元在龙吴码头建设恒温仓库,成为上海港第一个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在20年前上海电视台拍摄的《包起帆新史》纪录片中,还实地拍摄了包起帆搞股份制试点的前前后后。
起初,公司要开办汽车运输公司,号召出资合股,职工心存怀疑,应者寥寥。包起帆看到这种情况,领着班子成员拿出自己的钱带头入股,职工才放心出资。一年后,公司盈利丰厚,每位入股职工分到3000元红利,个个乐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包起帆却在这时退了股,原因很简单—“我不能和工人争利”。
包起帆的这份情怀,让企业的生意大了、活了,更让工人们笑了。
步入新世纪,包起帆出任上海港务局分管科技的副局长。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成立后,他又担任了副总裁。
从集装箱电子标签装置、集装箱堆场及堆场装卸工艺、用于集装箱的电子标签和电子封条的连接方法到用于集装箱作业的安全装置,包起帆一下子为中国捧回了4 块金牌,真正地为中国人争了光。
不论岗位如何变化,包起帆“努力争做一位有出息的工人”的目标始终没有变过。在他的心里,装着整个上海港的发展。
日本安川公司是日本起重机电器控制领域的巨头,总裁羽鸟对包起帆的睿智和执著大为赞赏,盛情邀请道:“我请包先生到日本访问,并到我的企业考察,接待安排一定最高规格。”
包起帆的回答大出羽鸟先生意外:“非常感谢总裁先生的盛情。不过,是不是可以把对我的邀请,改为每年安排我们20名技术骨干到贵公司培训?我们的工人对安川公司的产品熟悉了,对你们的产品出口更加有利!”
包起帆非常明白,靠个人单打独斗搞创造发明的时代过去了。上海港引进的桥吊起重设备已经实现了电气化,一旦有一两个元件出现问题,就得更换整块模板,每年总成本达上千万元。员工们能去日本学习培训,了解起重电气的控制系统,就可以真正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个换二十个”的故事在上海港传开了,被派往日本培训的员工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真本事学到手,不辜负包起帆的境界和情怀。几年时间里,上海港累计向国外派出近百名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培训回国后陆续成为业务上的骨干,让企业发展如虎添翼。
包起帆没有停步,领导团队继续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起冲击。短短几年时间,申请或授权国家技术专利百余项,比建港50多年来的总数还要多,极大地提升了上海港的核心竞争力。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是包起帆发明创造的法宝。他不断寻找世界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前沿和自己本职工作发展方向的交叉点,寻找世界上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和自己本职工作中碰到难题的交叉点。
儿子在海外留学时,包起帆每年中秋节都会给儿子寄去一盒月饼。每次寄出去以后,他都要惦记儿子什么时候能够收到月饼。有一次,他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开发一种系统,让运送月饼的每一步都在互联网上清楚显示呢?如果码头上运送出去的集装箱也能做到这样的话,就不会发生集装箱货运中的失窃案和偷渡案了。
包起帆说干就干,连续熬了多少个通宵,终于完成了“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项目,成为一把可靠的现代化“电子锁”。
包起帆和团队成员把这一新的发明推向世界,联合美国萨瓦那港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电子标签航线,后来又开通了中加、中日、中马等多条航线。
2006年5月,享有盛誉的国际发明展览会在巴黎举行,500多项选自世界各国的新发明登场角逐。在中国送去参展的31个项目中,有4项来自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
5月9日,颁奖大会举行。铜奖和银奖揭晓后,会场上安静下来,即将宣布金奖得主。
展览会主席格雷斯先生宣布:“金奖,包起帆,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装置!”这一刻,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国参展的席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格雷斯先生继续宣布其他金奖获得者时,又连续三次念到—“金奖,包起帆,中国!”
从集装箱电子标签装置、集装箱堆场及堆场装卸工艺、用于集装箱的电子标签和电子封条的连接方法到用于集装箱作业的安全装置,包起帆一下子为中国捧回了4块金牌,真正地为中国人争了光。
格雷斯先生激动地说:“在具有105年历史的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佳绩还是第一次出现。”
载誉归来的庆功会上,包起帆真诚地说:“大量的工作都是团队同志们做的,我们一定要依靠团队的力量,运用集体的智慧,选创新之种,栽创新之树,结创新之果,营造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整体环境……”
常言道:一流企业卖标准。2009年,由上海代表中国提交的关于制定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的提案获得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任命包起帆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草案。
要在世界上争得话语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国家标准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及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包起帆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华盛顿、圣地亚哥的会场,把新的成果放在外国专家面前,沉着地应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
2011年11月下旬,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最后一轮投票,顺利通过了由中国制定的国际标准《ISO18186:2011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实现了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零的突破。
紧接着,在上海罗泾散装货运码头,包起帆团队带领实现了建设一条公共码头由钢厂和电厂同时使用的岸线,在全世界首先实现了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藉此,他荣获了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颁发的“阿西步·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专家。
2015年,包起帆又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3项发明大奖。从1987年获得第一个世界大奖以来,他已经捧得36项国际发明最高荣誉。
即便如此,包起帆仍然没有忘记码头上的工人兄弟,他仍然保持着几十年来的传统,像最初获得10元奖金后买烟发给工友一样,拿出属于他个人部分的奖金,支助因伤致残的工人,帮助生了病的工友……
60岁后的包起帆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创新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他利用长江口的疏浚土在新横沙实施生态成陆项目,这对长江口生态的保护、对上海未来城市的发展都大有益处。据了解,这项研究成果已经被上海市政府采纳,投资110亿元,工程全部完成以后,将为上海新增56平方公里的土地。
包起帆(中)和同行探讨港口自动化装卸流程
包起帆在国际创新发明的舞台上屡获荣誉
从“抓斗大王”到“物流大王”再到“最美奋斗者”,包起帆以他的情怀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