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看的作品,不能有一点污秽

2020-06-18 11:20伍里川
南方周末 2020-06-18
关键词:童书儿童文学词语

伍里川

“儿童文学少儿不宜内容”引发关注。例如,“守节”“贞操”“抚爱”“亲吻”“酥软”等词语扎堆出现,尽管描述的是狼的性行为,但在拟人的语境中,这些词语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日前,“儿童文学少儿不宜内容”引发关注,源自几位儿童文学名家畅销书作品的截图显示,某些语句已经超出了一般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例如,“守节”“贞操”“抚爱”“亲吻”“酥软”等词语扎堆出现,尽管描述的是狼的性行为,但在拟人的语境中,这些词语的冲击力可想而知。这让我有些后怕,几年前,我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上书店,任其自选畅销童书。我想当然地认为童书“童心未泯”,不会有问题,也就放过了一名家长的审查责任。

在另一位作家的某部作品中,有一段写年幼的主人公被年轻的女教师带回家,同睡一床。具体的体验,尤其是关于女教师身体的描述是非常扎眼的。对这些文字我很是疑虑。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看了这些会不会“浮想联翩”。

三十多年前,我上初二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封面花花绿绿的杂志。有一次,任课老师课堂上搜出一位男同学偷看的杂志,上面有裸女画,有暧昧而引人联想的语言,但杂志名称却偏偏很文艺,是一个词牌——此前,在几位男同学争夺这本杂志“阅读权”的时候,我的心跳就加速过。

“假如你能当场背出辛弃疾这首词,我就允许你随便看!”隔了三十多年,我还记得这位来自城里的支教老师怒不可遏的表情。那时我们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那场课堂风波,给了我们很深的触动:一个孩子,不该去看那些花花绿绿的读物。一个社会也不能让孩子轻易碰触到那些糟粕——在我的乡村,就连一个村妇都会把孩子手上翻着的“坏杂志”撕得粉碎。那么,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能拿给孩子看的,一定是纯净的东西。正如写了一辈子寓言文学的作家石飞前几天和我聊起的:送给孩子的作品,不能有一点污渍。

回头而论,这本杂志只是在玩一种噱头:包装得很“有色”,但文字并非诲淫诲盗。可即便如此,也容易诱导青少年试图去“探索”误区和禁区,而忘却阅读的美好本意。

我也并不否认,即使是当下某些被指“少儿不宜”的童书,主题也是明净而美好的。我们尊重作家的创作自由,但是不是非要涉及某些“难以启齿”的情节呢,非要把这些情节具体而微地写出来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多年前曾这样说过:“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并非一切题材都能涉及,比如暴力、黄色等成人世界中的丑恶现象是应回避的。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强,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干净透亮的题材内容、语言文字,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我不能赞同更多。

世事迷幻之处,不该让孩子们过早踏入。人间有更适合他们读的作品。

从我上小学开始,我的父亲省吃俭用,给我订阅了《儿童文学》。这本杂志引领我走入了神妙的文学世界。有一篇《忘忧草》,悲壮的氛围、干净的语言、美好的情感,至今还有印象。阅读一本杂志,就是和严文井等儿童文学大家相遇。后来还订阅过《少年文艺》。那个年代,我没听闻儿童文学还有涉黄、涉性的试探。文学的进步,绝不是以放开不该放开的领域为标志或代价的。

“还名家经典书系?这是在给儿童引导啥?小学生适合看这推荐书吗? 提醒下各位家长,给孩子买的书,一定要自己先看一遍。”对“儿童文学少儿不宜内容”,网友发出如是追问。这背后,是童书不“纯”及由此展开的争议长期存在的事实。

王泉根教授直言之时,堪称“限制级”的成人版《格林童话》被下架。面对乱象,2013年9月,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的通知》。在“护苗2019”专项行动中,全国范围内更是查缴了95万余件非法少儿类出版物。

不过,这一问题显然不能靠一场运动就一劳永逸地解决。

多年来,童书市场持续繁荣,这是好事。但与此同时,经济效益至上的喧嚣、伦理原则的动摇,使得儿童文学创作的至纯初心不时受到玷污。而许多人亦表现出“包容”一面,指斥“揭发”者小题大做的有之,指斥想歪了的有之。

问题在于,公众的担忧并不是“看见胳膊想到大腿”式的无聊。回到常识是必须的:涉猎“少儿不宜”从来就不是儿童文学的创作王道;即儿童需要一定的性教育(主要是反性侵教育),也不能以这样的方式被“启蒙”。一旦方向跑偏,就应及时纠偏。在专项整治之外,应有更多日常防范举措相配合,童书出版行业应当设立图书审查委员会,由教育专家、社会贤达、一线教师甚至学生家长进行这方面的审查。同时,每个家长也有责任避免不良书籍进入儿童阅读通道。

(作者系媒体人)

猜你喜欢
童书儿童文学词语
“我最喜爱的童书”五周岁了!
找词语
童书与童年
刊首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李明淑:助力中国原创童书走向世界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童书“贵族化”令人担忧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