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林
(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八一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2)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上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肝癌年死亡率为20.37/10万,居恶性肿瘤死亡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该病临床上以手术切除为主,然而大多数老年肝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肿瘤转移或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多数患者已无法耐受传统开腹切除手术。肝癌射频消融术(rfa)是经过皮肤,将一根很细的针穿刺入肿瘤内部,针尖产生的温度将肿瘤细胞凝固坏死,并使肿瘤周围血管闭塞,阻断瘤体血供,抑制肿瘤生长。以往此类手术多采用局麻,但由于肝癌射频消融过程中,肝脏表面的包膜受到刺激而产生内脏痛,羟考酮是强阿片类镇痛药,属于μ和k受体双重激动剂,对内脏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近年来羟考酮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肝癌射频消融术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探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肝癌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68~79岁,平均(70.9±2.5)岁,平均体重(61.23±11.25)kg;观察组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5~81岁,平均(72.5±2.7)岁,平均体重(64.11±10.86)kg。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适应症;(2)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3)意识清楚,能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
排除标准:(1)术前有吸毒史、镇痛药物长期应用史及慢性疼痛史;(2)合并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异常;(3)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高血压三级、术前空腹血糖≥8.0 mmol/L、NYHA心功能分级Ⅲ / Ⅳ级)
剔除标准:(1)手术超过1小时者;(2)术中出现大出血,改开腹手术。
术前常规禁食12 h,禁饮4 h。患者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监测ECG、SpO2、无创血压和BIS,将患者置于左侧卧位。麻醉诱导: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0.001 mg/kg+丙泊酚2 mg/kg进行诱导,观察组采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萌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1 mg/kg+丙泊酚2 mg/kg进行诱导。麻醉诱导后均以丙泊酚2~4 mg/kg/h维持麻醉,术毕停止丙泊酚的泵注。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效果。
(1)两组丙泊酚用量比较。比较两组丙泊酚的使用量,越少越好;(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比较两组发生体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越少越好。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发生体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丙泊酚用量、发生体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n(%),±s]
表1 两组丙泊酚用量、发生体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n(%),±s]
丙泊酚使用量(mg) 发生体动(例) 恶心呕吐(例) 呼吸抑制发生率(%)对照组 50 238.4±10.42 5(10.00) 7(14.00) 4(8.00)观察组 50 213.5±11.61 0(0.00) 2(4.00) 0(0.00)t/x2 / 5.858 6.354 8.356 7.562 P/0.021 0.032 0.001 0.014 n
局部射频消融术(rfa)是一种新兴的肝脏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肝脏肿瘤的重要非手术治疗手段[3]。术中疼痛主要来自穿刺和局部高温灼伤。疼痛常引起患者的体动,影响手术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要求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对疼痛刺激的身体反射。羟考酮是一种强阿片类镇痛药,μ和k受体双重激动剂,2~3 min起效,持续镇痛3.5 h,不导致组胺释放,免疫抑制轻,对内脏痛治疗有效,凭借这些优点,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弱于吗啡,但静脉注射过快容易抑制呼吸,有成瘾性。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广泛应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ICU镇静。麻醉诱导开始快,恢复快,功能完全恢复,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4]。本研究中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各种不良反应也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老年患者肝癌射频消融术中用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老年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用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