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兰,陈 婷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 自贡 643020)
空气质量的下降使呼吸系统疾病也变得容易发作,除此之外,患者因为发病而死亡的概率很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医学界的教授和学者们对这方面的难题进行了深刻研究,不断分析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疾病的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了它的高效、便捷、无创伤优势。本次实验中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和药物治疗,争取进一步探究呼吸衰竭治疗中无创正压通气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抽样法,本院将收集从2016~2017年这一年中呼吸衰竭的患者共86例,然后将这86例患者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3例患者。在人数分布上,男性患者选取49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上就选择48~72岁之间,患病时间大多在5年以上,最长的患者已经患病22年。对照组中有二19名男性平均年龄在42岁,而女性有14名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观察组中有20名男性年龄都在45岁左右,女性有23名年龄在48岁左右。最重要的是这两组的性别和年龄变异是非常小的,所以在以后的实验和讨论中就可以不用考虑此问题了。通过对以上两种患者治疗之后的血气指标、生命特征、呼吸的速率以及气管插管率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以上所有研究对象都没有无创呼吸机使用的禁忌症,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以往病史等差异都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1]。
(1)常规治疗方法
对照组要采取吸氧、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疗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恢复治疗。
(2)无创通气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与常规的治疗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观察组只是比对照组多进行了一套机械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正是因为这个治疗手段才可以让慢性阻塞性呼吸衰竭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二十四小时内两组患者的呼吸速率、心跳程度、酸碱度以及血压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含量,统计两组患者的插管率。
通过治疗之后,患者的酸碱值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治疗前存在有不同的多余条件,所以说治疗前的差异是不具备参考意义的,同时也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治疗时间的越来越长,这种差异也会变的越来越大,将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一个比较后可以发现,观察组的呼吸速率、心跳速率以及一些养分的含量都比对照组好一些,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这两组对比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的意义(P<0.05);而对于治疗之后插管的概率来看,观察组在治疗后气管插管率大约在3%以下,对照组在治疗后的插管率大约在25%以上,通过这两种插管率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成效比对照组更好一些,而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是很符合统计学意义的,也具备了参考价值[2]。
表1 治疗过后气管插管率[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病发因素最多、患病症状最重、同时也是最容易反复发作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加以更好的治疗,则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疾病。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受气流影响的,对于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炎症机制、蛋白酶机制等,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有痰咳出、气短,有时也会有呼吸比较困难、胸膛闷的现象。而呼吸衰竭的原因主要是肺功能障碍、气血交换不足,最终致使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导致临床困难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