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蒸汽开发特稠油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研究

2020-06-18 01:55张风义王树涛刘东高振南朱琴
石油钻采工艺 2020年2期
关键词:蒸汽驱稠油超临界

张风义 王树涛 刘东 高振南 朱琴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在渤海油田普2类稠油油藏采用多元热流体技术热采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1-4],但海上特稠油油藏开发仍存在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渤海海域特稠油埋深在1 000 m左右,海上采用平台丛式井开发,生产井的井筒斜深均较长,一般在2 000~3 000 m,甚至更深,属于深井,且井筒经过表层的海水,引起的热损失较陆地油田更大,常规湿蒸汽开发效果差,需要一种能携带更多热量的热流体。另外,目前海上热采锅炉以柴油或原油为燃料,成本较高;同时,油气田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即油田采出水,要经过复杂的水处理工艺后才能进行回注,受平台空间限制,水处理设备技术要求高,因此耗费大量资金和能源,需要一种能利用含油污水作为燃料的技术,降低海上热采成本。超临界条件下蒸汽具有更高的热晗,且具有高溶解性、高扩散性,在开发过程中可产生近似混相驱的效果;而且超临界条件下具有高反应性,可以实现油田采出污水燃烧,是海上开发特稠油的理想技术。但目前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蒸汽开发技术上[5-7],针对超临界蒸汽开发技术研究很少,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尚不明确,特别是缺乏超临界蒸汽对原油物性和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8-11]。本文利用超临界蒸汽实验装置,开展了超临界蒸汽开发特稠油的增产机理研究,为海上特稠油油藏超临界蒸汽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1 超临界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分析

驱油效率是提高采收率的核心评价指标,参照标准SY/T 6315-2006《稠油油藏高温相对渗透率及驱油效率测定方法》,以渤海油田LD5-2N典型特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主要实验参数如下:采用本油田岩屑制作人造岩心,直径2.5 cm,长7 cm,地层渗透率2 500×10−3μm2,孔隙度32.6%,地层原油黏度取29 168 mPa · s。设计350 ℃饱和蒸汽、350 ℃过热蒸汽、400 ℃超临界蒸汽3组特稠油驱油实验方案,并绘制不同相态蒸汽驱油效率变化曲线。研究发现:不同相态热流体驱油规律存在较大差异,400 ℃超临界蒸汽驱油效率可达94.01%,较350 ℃饱和蒸汽驱油效率提高15.8 个百分点,见图1,分析认为超临界蒸汽驱的驱油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有3个方面的增产机理:第一是超临界条件下蒸汽具有更高的热晗,进一步降低了原油黏度,扩大了加热半径;第二是超临界蒸汽具有高溶解性,在驱替过程中可产生近似混相驱的效果;第三是超临界蒸汽具有高扩散性,超临界水表面张力几乎为0,更容易进入岩心微孔结构,且具有较低的黏度、较高扩散系数,因此具有更好驱替效果。特稠油油藏利用超临界蒸汽驱开发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图1 不同相态蒸汽驱油实验效率对比图Fig. 1 Contrast of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phase states of steam

2 超临界蒸汽对原油物性影响实验

为研究超临界蒸汽驱技术提高特稠油采收率的机理,研发了一套模拟特稠油油藏超临界蒸汽实验装置(见图2),用于测定超临界蒸汽条件下原油热裂解和储层岩石溶蚀特性,其中反应釜容积500 mL。以渤海油田LD5-2N特稠油油藏为例,地层原油黏度29 168 mPa · s,地层渗透率2 500×10−3μm2,孔隙度32.6%。

设计了3组实验方案(实验温度分别为390、410、430 ℃),研究超临界条件下原油物性的变化规律,并增加1组常规湿饱和蒸汽实验作为对照组,主要分析超临界作用后原油组分及黏度变化特征。

不同超临界温度条件下原油黏度变化结果表明:常规湿饱和蒸汽作用后原油黏度由29 168 mPa · s增加到了35 226 mPa · s,主要原因是湿饱和蒸汽仅发生蒸馏作用,原油轻组分被蒸馏后黏度呈小幅度增加;随着超临界蒸汽温度由390 ℃增到430 ℃,原油黏度由29 168 mPa · s分别降到8 798 mPa · s、7 606 mPa · s和7 642 mPa · s,原油黏度降为原始值的30%左右,主要原因是超临界蒸汽作用后原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发生热裂解,沥青质含量为0、饱和烃含量超过70%导致原油黏度下降,但温度过高又会加剧焦炭的形成,原油黏度再小幅度增加,如图3、图4所示。

图2 超临界蒸汽实验装置流程图Fig. 2 Flow chart of the experiment device of supercritical steam

图3 不同超临界温度条件下原油黏度变化图Fig. 3 Variation of oil viscosity at different supercritical temperatures

图4 不同超临界温度条件下原油组分变化图Fig. 4 Variation of oil composition at different supercritical temperatures

不同超临界温度条件下原油组分变化实验表明:在超临界温度条件下,原油会发生热裂解反应,反应初期胶质、沥青质和芳香烃组分随时间大幅度下降,后期逐渐平稳;同时饱和烃组分随时间大幅度上升,在稳定后达到最大值;在超临界温度条件下,原油发生热裂解反应生成的焦炭和气体含量随时间单调上升;高温下焦炭的产率呈现降低趋势;沥青质含量在30 min后达到最高值,后期逐渐消耗为0,即全部发生热裂解(图5)。

图5 超临界条件下原油各组分含量随时间变化图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composition content vs. time under the supercritical condition

3 超临界蒸汽对储层物性影响实验

为研究超临界蒸汽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采用超临界蒸汽实验装置开展了7组不同状态蒸汽(分别为200 ℃湿蒸汽、250 ℃湿蒸汽、300 ℃湿蒸汽、350 ℃亚临界、375.15 ℃临界点、400 ℃超临界、430 ℃超临界)作用后储层岩石溶蚀特性实验,实验岩心选择石英、长石、岩屑等标准矿物制作成人工岩心,并在溶蚀实验前进行超声波清洗,清洗掉可运移的未固结颗粒。

通过不同矿物的超临界蒸汽溶蚀实验发现:石英(含量27.5%)溶蚀前岩石表面仍存在少量的未固结颗粒,350 ℃(亚临界)蒸汽作用后岩石表面的未固结颗粒消失,且岩石表面出现微缝并存在许多溶蚀点;钾(正)长石(含量20.0%)岩石表面的未固结颗粒全部消失,岩石表面溶蚀现象明显,形成较大的颗粒断裂;钠(斜)长石(含量20.0%)呈现片状构造,表面溶蚀效应明显,但溶蚀程度明显低于钾长石;泥岩及岩屑(含量32.5%)岩石表面未固结颗粒少,主要发生岩石表面的溶蚀,从而造成黏土矿物的转化;但由于泥质含量低,矿物转化对储层影响较小(图6)。以上分析可知,超临界蒸汽开发特稠油,储层岩石的不同组分均会发生溶蚀现象,扩大孔隙度,提高渗透率,从而会改善储层物性。

图6 不同矿物的超临界蒸汽溶蚀图Fig. 6 Dissolution diagram of supercritical steam in different minerals

不同温度条件超临界蒸汽作用前后储层物性变化实验表明:超临界条件下储层岩石会发生溶蚀现象,溶蚀效应主要发生在亚临界区与超临界点范围内(350~374.15 ℃),具有不可逆性,超过临界点后溶蚀作用降低;溶蚀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渗透率的最大增幅达到21.7%(图7)。

图7 超临界蒸汽作用前后储层物性变化图Fig. 7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before and after the action of supercritical steam

4 结论

(1)超临界蒸汽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具有更高的热晗值,可进一步降低原油黏度;具有高溶解性,可产生近似混相驱的效果;具有高扩散性,表面张力几乎为0,更容易进入岩心微孔结构。

(2)超临界条件下特稠油中的沥青质与胶质组分会发生热裂解反应,胶质、沥青质和芳香烃组分大幅度下降,同时饱和烃组分大幅上升,原油黏度降为原始值的30%左右,同时研究发现400 ℃可满足LD5-2N特稠油的热裂解要求,且焦炭转换率较低,有利于开发。

(3)超临界条件下储层岩石会发生溶蚀现象,溶蚀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渗透率的最大增幅可达21.74%,且溶蚀效应主要发生在亚临界区与超临界点范围内,具有不可逆性。

(4)超临界蒸汽驱技术是海上开发特稠油油藏的理想技术,建议尽快研究配套的海上平台井筒隔热技术,提高热效率,实现蒸汽在井底条件为超临界状态。

猜你喜欢
蒸汽驱稠油超临界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超临界LNG在螺旋形微通道中的流动传热特性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超临界锅炉安装过程中焊接工艺评定探讨
辽河油田蒸汽驱国内首次大规模开发超稠油
350MW超临界CFB锅炉BT、MFT保护回路设计及回路优化
CO2辅助蒸汽驱对四种钢的腐蚀性能影响模拟
海上M稠油油田吞吐后续转驱开发方案研究
三白草酮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三白草超临界萃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薄层稠油蒸汽驱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