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辉 齐艳华 李凌云
眩晕高发于40岁以上人群,该疾病由颈部病变、颈椎病等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从而产生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耳聋、眼球震颤、旋转、升降和倾斜的运动幻觉的症状[1]。随着青年人群接触电脑办公、网络游戏、使用手机、睡眠不足等因素,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在目前中青年已经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群体。颈性眩晕发病突然,往往无征兆,患者随时有猝倒的风险,且受椎动脉压迫影响,大部分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反呛、咽反射消、视物不清,这对其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造成影响。颈性眩晕的早期筛查有助于患者及时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其是颈部血管的检查诊断,而颈性眩晕是由椎动脉血管收缩,供血不足引起。为此本文以本院48例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和48例中青年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颈部血管检查的价值,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48例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20~59岁;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确认:高血压14例、糖尿病12例、动脉夹层9例、脑梗死13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9~58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患者同意,且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本次使用仪器为GE Vivid E9,该设备获取实时三维图像,提供了包括腹部、血管、小器官、产科、妇科、泌尿科、心脏病学、矫形外科、新生儿和儿科等多领域的多方面的应用。两组研究对象取仰卧位,双手放置身体两侧,放松颈部肌肉。检查一侧时头部偏向另一侧,对其血管横、纵切扫查。依次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的内径、回声、血流状况、斑块有无、斑块大小等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椎动脉狭窄程度、椎动脉内径、椎动脉血流量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颈动脉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椎动脉的内径<2.8 mm可判定为管腔狭窄,椎动脉狭窄率=狭窄段残余管径/狭窄远端正常管径×100%。椎动脉狭窄标准可分为:正常:椎动脉狭窄率<10%;轻度椎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率为11%~30%;中度椎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率为30%~69%;重度椎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率>70%。椎动脉狭窄率=(轻度椎动脉狭窄+中度椎动脉狭窄+重度椎动脉狭窄)/总例数×100%。椎动脉血流量=A×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心率。椎动脉内径、椎动脉血流量是测定为血液流速变化的量化指标依据,阻力指数是动脉顺应性与韧性指标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椎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研究组椎动脉正常、轻度椎动脉狭窄、中度椎动脉狭窄、重度椎动脉狭窄占比分别为8.33%、18.75%、43.75%、29.17%,对照组椎动脉正常、轻度椎动脉狭窄、中度椎动脉狭窄、重度椎动脉狭窄占比分别为35.42%、47.92%、16.67%、0。研究组椎动脉狭窄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6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椎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n(%)]
2.2 两组椎动脉内径比较 研究组左椎动脉内径为(3.41±0.56)mm,右椎动脉内径为(3.03±0.46)mm,均小于对照组的(4.18±0.36)、(3.98±0.86)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013、6.789,P=0.000,0.000<0.05)。
2.3 两组椎动脉血流量比较 研究组左椎动脉血流量为(137.36±42.57)ml/min,右椎动脉血流量为(128.31±41.54)ml/min,总椎动脉血流量为(224.35±51.52)ml/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87.94±42.57)、(171.22±41.46)、(396.21±58.26)ml/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821、5.065、15.310,P=0.000、0.000、0.000<0.05)。
2.4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颈动脉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比较年龄<40岁人群颈总动脉搏动指数、颈总动脉阻力指数、颈内动脉搏动指数、颈内动脉阻力指数、颈外动脉搏动指数、颈外动脉阻力指数均略高于年龄≥40岁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颈动脉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比较()
表2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颈动脉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颈性眩晕通常在晨起、午休起床、转头时发作,患者通常感觉到头晕目眩。部分患者在低头、抬头时也时常感觉到眩晕,在停止动作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该疾病通常是由颈椎病引起头部供血不足所致,患者在走动过程中易摔倒,眩晕多发于>40岁中年人群,而随着工作、学习压力增加以及电子游戏的普及,颈性眩晕在青年人中也极为常见[2]。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前者是由前庭系统、前庭神经及前庭中枢系统病变引起。后者是由血管或者全身病变引起。颈性眩晕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缺血是主要的发病原因。颈椎病患者的病理位置周围的受到压迫,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在兴奋状态下释放儿茶酚胺,促使血管痉挛[3-5]。血管在痉挛状态下使该段动脉供血不足进而产生眩晕。提高诊断效率能及早治疗疾病,控制其发展,但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极为常见,易于美尼尔综合征、脑缺血等疾病混淆。同时大多数患者在发作时常以为是饥饿、贫血所致,对颈性眩晕的病因缺乏正确认识,为此在早期该疾病的诊疗准确性难以提高。由于颈性眩晕是由颈部血管病变引起,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颈部血管的检查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该项检查适用于全身,在颈性眩晕的采用该项技术可提高诊断率[6-8]。
本次研究显示,对两组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组椎动脉狭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椎动脉内径,右椎动脉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椎动脉血流量、右椎动脉血流量、总椎动脉血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人群颈总动脉搏动指数、颈总动脉阻力指数、颈内动脉搏动指数、颈内动脉阻力指数、颈外动脉搏动指数、颈外动脉阻力指数均略高于年龄≥40岁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人群的颈动脉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更低的原因可能是年龄增长导致机体功能下降,血管弹性和心脏射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实验结果表明组间对比无可比性,证实了中年颈性眩晕患者与青年颈性眩晕患者之间血管阻力及血液流速无明显变化,因此排除年龄是致病原因。由此可见研究组的诊断结果得以保证,其多项椎动脉血管指标与健康人群具有可比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颈部血管检查中具有一定价值。
总之,对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准确提供颈部血管影像数据,为颈性眩晕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该诊断方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