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普陀泉温泉度假村地域特色应用探讨

2020-06-18 00:36杨海洁高成广
绿色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普陀度假村大理

杨海洁,高成广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1 地域特色之于温泉度假村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某一时空、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经过长期沉积而逐步形成,包括物质层面、制度 层面、观念层面等[1]。地域特色在景观营造中的价值体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包含了地理环境与地区文化涵养方面的特殊性。自然环境景观包含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和动植物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包含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2]。地域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演替而发生相应变化,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对温泉度假村景观设计来说,将地域特色融入景观营造中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由于温泉度假村受到温泉资源禀赋的限制,常常地处风景资源独特优越的地区,景观营造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和动植物资源,注意与当下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即以地域自然景观为设计基础。另一方面温泉旅游以人群体验为主,它不仅是对温泉产品的体验,还包括对当地独有的历史、习俗的文化体验。因此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能辅助提升人们温泉体验中的获得感、幸福感,现已逐渐成为提高温泉旅游地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大理普陀泉温泉度假村景观地域特色分析

大理普陀泉温泉度假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东南部右所镇下山口村,紧邻大丽高速,东侧是元代古河堤,西侧是弥苴河,距大理古城约40 km,距丽江古城130 km。普陀泉温泉度假村占地约100多亩,区域内有5个温泉眼,出水温度高达94 ℃。度假村内设露天戏水区、游戏池、森林泡池、鱼疗、精油泡池、盐池等,客房数达308间(图1)。作为大理地区内集养生、住宿、娱乐、餐饮多功能为一体的温泉度假村,普陀泉接待游客量正日益提高。

2.1 山水空间营造

大理地区山岭纵横、湖泊棋布、盆地、河谷错落其间,山水条件得天独厚,为造园取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理白族人民讲究风水,场地的选址常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多为坐西朝东,传承中国传统“负阴抱阳,背山抱水”的基本格局。普陀泉温泉度假村位于大理州洱源县天马山和灵应山之间的普陀崆峡谷,西南侧弥苴河蜿蜒而过。整体来看,度假村依山就势,邻天马山山脚而建,山脉围合而成的空间既符合白族人们靠山而居的习俗,又使温泉体验更贴近自然、借景周围山水之胜,营造出谷间静谧幽逸的园林氛围。

同时一个好的基址必须有个好的水口,以“得水为上”。度假村除了原有的弥苴河,还引入曲折清幽的溪流为水轴贯穿全园,连接水雾缭绕的泉潭泡池或是开阔明镜的景观水面,并且园区每一个重要的入口都以水景衔接,或池或潭。无论人们在其中泡浴、游乐、漫步、休憩,都能通过观水、戏水、听水来感受灵动清幽的山水空间。

图1 大理普陀泉温泉度假村现状

2.2 植物景观营造

大理地区地形海拔差异大,高差变化明显,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因而具有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普陀泉温泉度假村植物景观的地域性表达主要体现在:充分运用乡土植物,大理市树“大青树”,俗称“红扇所”“万年青”,在大理有长远的栽植历史,深受当地人喜爱,它作为典型乡土树种,四季常青、冠大整洁、常作为温泉区骨干植物,在泳池区打造以大青树为中心集会交往空间,也延续了其在白族村落中的传统栽植习惯。首先,度假村中运用的雪松、高山榕、罗汉松、南洋杉、女贞、榆树、山茶、杜鹃、三角梅、玉兰、报春、百合、兰花等都是大理园林中常用植物种类(图2)。

其次,考虑植物景观森林区、溪流区、合院区以及泳池区的分区意境表达:森林区葱郁幽静常以冠大叶绿的榕树、雪松、玉兰、桂花以及樱花、红枫为主;溪流区用水生、湿生植物旱伞草、鸢尾、美人蕉、睡莲配合水景营造自然野趣的意境;合院区以三角梅、山茶、杜鹃、马缨花、罗汉松等增添清秀雅致的氛围;泳池区则以大青树、黄连木、香樟结合四季海棠等时令彩色地被植物来打造开阔舒展的活力交往空间(图3)。

温泉度假村的植物配置不仅应考虑植物季相变化、乔灌草比例以植物层次丰富度,同时出于对水质的严格要求和对人群皮肤裸露的安全考虑,注意避免在泳池、泡池附近种植有刺、有毒、飞絮植物(图4)。

图2 多层次植物

图3 大青树

图4 垂直植物

2.3 建筑小品营造

建筑及装饰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表达了千百年传承的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是当地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大理传统白族民居讲究对称均衡、节奏韵律、色彩氛围,“青瓦白墙水墨画、照壁合院转角楼”是其典型的特征。

普陀泉温泉度假村的建筑体现了大理地区古朴清秀的白族民居风格,色彩上以原木色、白色、青色为主;用材上选用当地盛产的大理石、石灰石、青石、麻石、楸木、樟木等;平面形态上随地形变化,有L型、矩形、梯形等。立面形式上保留了当地普遍的重檐式屋顶结构。建筑群整体上融入明显的大理地域特色,加以革新,玖棵树建筑就是融合现代酒店的“三坊式”四层电梯楼房的水景民居小院。

度假村装饰小品就地取材,传承了白族民居特色的山墙彩绘以及各式的石雕石画、木雕、砖雕,并借助扎染、刺绣、鸟笼、枯木摆件、石磨、水车、花草鸟兽等小品物件来表现大理地区白族人民审美情趣和生活氛围。另外运用大理地域风景元素和普陀泉历史典故并使其具象化,通过设计打造莲花造型的水池、龙凤石雕的水钵、刻有普陀泉文化的石壁等以增强地域文化氛围,泳池区白色月型吊椅在泳池倒影下表达出“洱海月”的意象(图5~9)。

图6 玖棵树建筑

图7 莲花型水池

图8 刻字石壁

图9 白族扎染

2.4 温泉及文化体验

大理白族自治州区域内温泉资源丰富,尤以洱源一带最为丰富,因此温泉沐浴带来的祛风除湿,康体健身的疗效逐渐影响了当地沐浴文化及习俗,形成了悠久的地域特色温泉文化。清代白族诗人何邦渐有诗赞道:“汤泉一碧如华清,纷纷澡浴来游人;咏歌有时集童冠,傍花随柳娱芳春。”这种沐浴的民族风俗沿袭至今,盛况不减[3]。

据1939年出版的《中国温泉考》及《邓川州志》记载:“州北二十八里,地名下山口,古名普陀泉……村人汲饮无少间,童叟具键,鹤发童颜,高寿者数众,皆水之功也。达者瓶储之,归以濡茗”[4]。普陀泉则属于可饮用的天然富氢温泉,其中锶、锂、钙、偏硅酸、偏硼酸成分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标准。度假村结合普陀泉温泉疗养的文化习俗,主打“珍稀医疗热矿泉”亮点,丰富以温泉体验为主的温泉泡浴、鱼疗、药浴、石板蒸、干蒸、湿蒸等产品。同时,普陀泉度假村结合茈碧湖有机农场打造食疗文化;结合针对亚健康人群、备孕女性以及睡眠困难人群打造空艺术自然疗法基地。在文化活动方面,通过举行“普陀泉杯”摄影艺术展、普陀泉“春浴节”来增加文化体验。以地域特色文化与资源为基础整合利用度假村的景观,加深文化体验,不仅能使游客身处其中获得较强的参与感,而且对度假村来说,其温泉吸引力也得到明显增强(图10~12)。

图10 有机农场

图11 空艺术自然疗法

图12 摄影艺术展

3 温泉度假村地域特色景观营造启示

3.1 以地域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为基础

地域特色首先通过本土的山水地貌、动植物等自然特征体现地域性景观风貌。自然条件是景观营造的基石,营造与环境和谐舒适的自然景观能使人在温泉地度假时享受放松惬意的空间。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从而体现在人文条件的差异上。温泉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浓厚的地区人文条件独具特色。深入理解当地的地域特色的产生和发展和与人的互动关系,在温泉地景观设计时从中提取设计灵感和素材,并糅合进景观空间的营造中,在展现宝贵地域文化的同时,也能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3.2 融合与创新使用文化元素

地域文化随时代变化进而创新且多元。随着科技进步,温泉地的温泉类设施与产品在功能和形式上不断更新,使得以其为核心而设计的景观空间也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改变。吸收优秀的地域文化,保证其文化内核不变,在表达形式上加以提炼、创新。通过地域文化的具象化,将其转化为物态景观元素用以塑造地域特色的景观空间,因而达到对地域特色的文化、审美价值进行融合与提升。

3.3 增强空间参与性和体验性

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核是抽象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价值审美,是景观和文化体验的虚实结合。温泉地是注重人群体验的空间,泡浴温泉本身就是最特别的人群体验。人在温泉地的停留时间较长,对景观的感知也比其他园林景观更为强烈。因此通过对地域文化阐释、表达,丰富景观设计与文化活动带来的更多层次、类型的参与体验,能使受众对地域的温泉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产生更为深刻文化共识与情感共鸣。

4 结语

融入地域特色改造后的普陀泉温泉度假村游客量显著提升,通过调查发现度假村带来的游客体验不仅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也在外地游客口中留下口碑,虽然这与度假村的温泉质量与酒店服务密不可分,但是地域特色下景观营造带来的体验更是锦上添花,好的氛围能深入人心,并且给人带来愉悦并能长久留存。融入本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当代先进思想与技术来规划设计的温泉度假村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达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这也成为了当下文旅融合、文化兴旅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普陀度假村大理
哥斯达黎加COCO艺术别墅度假村
樱花节
“大理·拾叁月”城市生活馆
大理好风吹
咏南昌县月池村普陀佛塔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艾美酒店及度假村再扩青岛版图
最后的猎熊人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
只有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