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宗族武术不可丢弃的文化印记

2020-06-18 07:07许余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宗族武术广东

许余有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文化自信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宗族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蕴含的家族家风文化、武术文化、村落文化更是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必须要挖掘、振兴的部分之一。在历史演进中,武术基本分成军旅武术、民间武术、国家武术、宗族武术。各类武术对国人、国家均产生深远影响,百年来宗族武术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在现代文明、现代科技、现代体育发达的今天,宗族武术深受百姓喜爱,习练者越来越感受和重视本宗族文化、本宗族武术,所以宗族武术己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然而,宗族武术作为武术的一种传播方式,学术界对其研究并不充分,可是其在武术的传播发展中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宗族武术为题进行论述,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1 宗族武术的定义

宗族武术是指在一个大家族里传播的武术。可以是本身家族就有的武术,也可以是本家族聘请拳师教拳所形成的武术。宗族武术特点:第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因为中国人自古注重血缘关系,有无血缘关系,成为判断是否是同宗同族的重要依据。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1]因此宗族武术特点外姓人不传,家族的女性不传,这种传承方式也可以说是血缘传承。第二依附家族势力传播。古时武术地位非常高,民间有“穷文富武”的谚语,也就是说鼎盛大家族里的子孙才会学习各种武艺,所以,历朝历代的武状元基本都是大户家族的子弟,如广东中山沙溪龙瑞的武进士刘其昌就是当地刘姓宗族的子嗣;第三大多数以宗族姓氏为拳种命名。很多武术拳种都是以此来命名,比如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莫家拳、刘家拳、郑家拳、岳家形意五行拳等。

2 宗族武术形成的必然性

中国是一个宗族意识极为强烈的国家,家族观念浓厚始终在社会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铸造了宗族利益高于自身利益的传统思想。而宗族与武术的结合是社会发展所需,长期积累下的宗族本位文化。宗族武术的形成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史,凡优秀拳种的产生都是与时代、宗族、地域的特征息息相关的”[2],为什么优秀的武术拳种与宗族息息相关?因为,人首先是过着群居生活,只有人聚成群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才能不被别的部落所吞并或者消灭,人自身本能生存状态已经决定宗族存在及宗族意识的必要性,因此为了宗族利益去聘请有名的拳师或者学习各种拳种是理所当然,再加上一个庞大的宗族必然会重视拳种的学习和发展。

武术的产生最初是为了生存,军旅武术、民间武术、宗族武术都是如此。在冷兵器时代,虽然拳种“无益于大战”,但是近身肉搏时,武术仍然起着主导生死的作用,所以,一个大家族为了对自己家族的保护不可能不开展武术活动,这就奠定了宗族武术基础,武术必然会在宗族里广泛传播。

3 广东宗族武术的成因

广东地区的宗族武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我国文明的起源发展是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历来也是商业、经济、政治的集中区域,而广东远离中央集权,经济、政治在一定时期比较落后,曾是充军发配、举家逃难、流离迁徙的地区,人们基本都是靠海而生,因此广东地区老百姓社会阶层较低、社会治安较乱、匪寇祸患较多,这种社会背景下,决定了广东地区宗族武术盛行的风气。关于广东地区宗族武术的形成,基本有以下说法:

3.1 与少林寺有关

武术界自古就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谚语,主要说民间很多功夫皆出自少林寺,少林寺是功夫的源头。位于广东地区的南派武术起源基本一致的说法也与南少林寺有关,都会提到“火烧少林寺”这则故事,而这则故事出自清朝末期最大的秘密组织天地会的一本《会簿》,《会簿》里大概是这样记述:“康熙年间有‘西鲁’入侵中原,清廷文臣武将俱无退敌之策。康熙皇帝只好发布榜文,征集全国的英雄豪杰去平服西鲁,许诺事成之后封万户侯,赏黄金万两。少林寺僧闻讯赶赴京城,128名僧人,未用清廷一兵一卒,一举打败西鲁,得胜回朝。众僧婉拒了皇帝的封赏,仍回少林寺清修。旋遭奸臣诬陷,康熙皇帝不审真伪,令清军将少林寺焚毁,僧众大多惨死,仅有十三人在神将帮助下逃生。他们来到福建云霄,遇万云龙和明太子朱洪竹一同结盟,创立了天地会以‘反清复明’。”[3],《会簿》里记述有十三位僧人逃了出来,而民间传说“火烧少林寺”后,逃出了五位僧人,这五位僧人逃到广东隐秘民间收徒教拳,所以,这五位僧人又叫“少林五祖”,广东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相传就是由这五位僧人所传,现今,这五种拳术在广东宗族里仍非常流行,还有现今同样流行的蔡李佛拳,就是由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种拳综合而成,这佛家拳相传就与南少林有关。所以,南派宗族武术与南少林、天地会又有些联系。

3.2 聘请教头来家族教拳

由外地迁徙而来的家族,为了不被外族人和本地人欺负,同时抵御匪、盗、寇,通常都会聘请当地有名的武术教头来教拳,或者派出去外地学习武术,回来保护族人、保护当地人民。在和茂名羊角镇的刘忠积师傅攀谈得知,他的武术就是村里旺族聘请有名拳师来教拳时,所学而成。中山濠头,沙溪、大涌等乡村,都曾聘请过师傅教拳,而且聘请的师傅都有可能是同一个师傅,因为当地的郑家拳里有大、小运天,柳碎梅、天边雁的拳术,蔡家拳里也有大、小运天,柳碎梅等拳术,所以,如果一位师傅很有名气,多个乡镇去聘请,就出现多个宗族所练的拳种一样的情况;还有大家族子弟学到功夫后还会考取功名,谋求家族发展。

所以,解放前后,中山市各个乡镇流行练拳,久而久之形成白天工作,黄昏练拳,晚上喝粥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3.3 为了生计保护自身安全

广东地区百姓思想非常开放,很多人都靠做生意谋生,商业氛围浓厚,所以,这些人经常在社会上走动,为了保护自身和财产安全,也会不断去学习各种拳术,中山濠头郑家拳里的盲侠肖昆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且还相传肖昆山与黄飞鸿有过一次以武会友的故事。

4 广东宗族武术的作用

4.1 保护家族成员

“武术绝大部分内容产生于、用于私斗”[4]这在《香山县志续编香山县志卷十·宦绩》就有记载:“香山光绪戊戌夏黄梁都沙冈殷姓马山张姓与南山陈姓械斗杀人焚屋甚惨鸣庆亲诣劝息乡民抗命不从陈姓尤悍……”[5]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械斗”和“私斗”比较惨烈。

过去人们比较野蛮,村、乡、不同姓氏家族之间,经常因为土地、墓地、水源等生活资料、发生私斗,在王晓辉的《广东刘家拳衰败及启示》一文中说:“古代,这种私斗导致了任何一个外来宗族、门派、个人,为了在当地能够生存繁衍,导致各宗姓大户人家聘请有名拳师、教头或者派人出去学武练拳。”[6]。由此可知,这种私斗导致宗族武术一定时期发展非常鼎盛。宗族武术的出现对家族成员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创造出了各种优秀实用的武术拳种。

4.2 提高家族地位

由于过去能聘请的起拳师及外出学拳的家族基本都是当地望族,这些家族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往往家里的男丁都要练武考取功名走向仕途,只要有一位考取了功名,后面就会有更多的家族成员随之而来,所以若干年后整个家族就会出现很多男丁都在官场的现象,家族势力在当地越来越大,家族越来越有名气。中山濠头为例,中山濠头郑姓家族清末时期就有42位男丁担任武官(见下图)。

图1 清末时期武官承传谱系

可见该家族武风多么盛行。中山刘姓家族也是如此,该家族“……早在南宋时期,已经通过习武来考取功名,……”[7]据《广东中山溪角刘氏家谱世系》记载:“……三文质公勤于家业官都尉,貤赠公为其官。”[8]

4.3 规范家族门风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千百年来,在中华文明演进当中,许多望族,积淀出形态各异又沉郁浓厚的家规家训文化,凝结着国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品格追求,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体系。”[9]广东的名门望族从古至今都把家与国放在一起思考,认为没有国就没有家,把家管理好才能治理好国,这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蕴含了丰富的东方智慧,因此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家风建设。几千年来,有太多的名门望族都有好的家风家训,如:佛山洪拳宗师黄飞鸿,他的家风家训主张以“孝”为核心,其具体思想内容[10](见表1)

表1 思想内容

132棋秤、双陆、词曲、虫鸟之类,皆足以蛊心惑志、废事败家。子孙当一一切弃绝之147诸妇初来,何可便责以吾家之礼。限半年,皆要通晓家规大意161妇人亲族有为僧道者,不许往来162朔望后一日,令诸孙聚揖之时,直说古《烈女传》,使诸妇听之

古时一个家族开枝散叶,直到发展鼎盛时期,家风家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家族这一团体必须遵守的准绳,家族成员谁都不能违背家族训诫,世世代代都要以家族风气,家族荣誉为重,所以家风家训联系了家族里每一个成员,团结了家族每一个成员,就像中华民族的姓名一样,姓置于前,表明一个家族,而名放于后,表明是自我,可知我国传统思想里最小单位是家族团体,并不是个人。一个武风兴盛的家族除了有家风训诫之外,还有武德教育,所以宗族武术自然起到了规范家族门风,团结家族成员的作用。

4.4 抵御外来侵扰

过去,广东边界地区经常招到盗贼匪寇的骚扰和侵害,由于当地官府人力物力有限,不能很好防御匪寇的时候,往往当地旺族会成立乡团、团练、民团等民间组织来协助官府进行防御和抵抗。

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临珠江入海口,长期经受海寇侵扰。当时官民同气,除了有政府组织外,各个村寨在乡绅的带领下也专门组织了民团、民协等武术团体来抵御“海匪”“海寇”,据香山县志(道光)载:“毛定周字景绍顺治丁酉举人癸卯海寇千艘将犯香山邑令胡戴仁用定周策固守……顺治戊子岁出饥谷赈济康熙戊申海寇犯村杀人龙施棺以瘗死者仍捐己地筑围墙防守村赖以安”[11],所以,本土旺族组织的民间协防组织,对抵御外来侵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广东宗族武术的文化价值

5.1 群体相互凝聚价值

宗族武术是以宗族为背景的武术文化,其宗族又以血缘关系情结,把家族成员聚拢一起共同遵守家训家规,家族成员共同维护家族利益,一代一代成员逐渐完善家训家规,逐而形成具有文化特性的家风,经过不断积淀家风展现了宗族应有的家族文化。 武术作为宗族的一部分,一直以血缘关系作为传承武术的方式,在展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凝聚团结了家族各个成员使对自己家族文化的认同,维护了家族文化。

5.2 构建伦理亲情网络价值

由于宗族武术一直以血缘关系传承,血缘关系传承主要体现“父”“子”的伦理关系模式,有父亲教授孩子、有爷爷教授孙子、还有父亲教授侄子等家族内部传播形式,这种形式师父就是家族里的父亲或长辈,徒弟则是自己的孩子、孙子、侄子等;宗族武术传承发展中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外姓授徒,把本族武术传授于外姓的徒弟,这种形式单纯只是师徒关系,没有血缘关系,民间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通过拜师仪式一旦确立师徒关系,那徒弟对待师父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师父对徒弟要像儿子一样,所以,这种形式是一种意义上的“父”“子”的伦理关系。因此,根据经纬结构,经线是师父、长辈的纵轴,纬线是师兄弟的横轴,这样就构成了经纬的伦理亲情的网络结构,充分体现了习武者对待长辈要守孝道,对待同辈要有仁义之道的优秀传统思想。

5.3 约束个人与服务社会价值

“习武先习德”,宗族武术同样是这样。一个大的宗族,在培养家族成员习武之前必先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再有家训家规的限制和约束,注定宗族武术具有约束个人行为的功能价值,不偷盗、不打家劫舍、不欺男霸女等恶劣行为,反而会协助官府处理当地治安和抵御外侵的社会服务。

5.4 教育与人文价值

认祖归宗是广东文化的核心,陈建魁说到:“……以祖先崇拜和家族兴旺作为人生信仰的一整套家法族规,并把这一套家法族规从理论上升华泛化到全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12]随着广东宗族不断开枝散叶,家族后人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个地域,受广东民族传统的家族文化影响,越来越多的姓氏宗族缅怀先祖,不管远在海外还是近在咫尺,都相聚宗祠进行祭祖活动。武风盛行的家族更是如此,各个地域的家族后人每年相聚一起开展本家族武术的交流活动以及悼念祭拜自己的先祖,充分体现了人文价值情怀。

5.5 家族传承价值

有进行武术活动的宗族,保护当地百姓,往往深受地方百姓敬仰,连村落的名字都以该家族的姓来命名。因此宗族武术可以是家族、村落的一张名片,一定程度上家族的名气高过村名。如今河北省井陉县古村落大梁江,就以武举人梁深命名;河北省柏乡县的刘家场村,以乾隆年间武进士刘甲命名;今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张江镇就是以嘉靖年间武进士张江命名,因此宗族武术可以是家族、村落的一张名片,一定程度上家族的名气高过村名。所以,宗族武术的宗族姓氏可以是整个村落的代名词,就像张江镇一样,最初该村称为古桐村,后改为古桐里,当武进士张江带领大家抗击倭寇,为当地百姓提供各种帮助的同时,人们感激他、尊敬他,自愿地把古桐里村称为了张江栅村,人们在说村名时干脆就说张江栅村,到了现代社会时代就直接命名为张江镇。所以,宗族武术有家族文化、村落的继承和传承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新时期,这样的继承和传承形式更加显地弥足珍贵。

6 结论

宗族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中不容回避、不能忽视的课题,对中国武术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族武术是武术发展的潮流趋势,今天,已经没有过去宗族之间的你死我活,也没有行走江湖的危险重重,更没有倭寇的不断侵扰迫害,但广东宗族武术成为了一种广东宗族文化、一张名片、一种让现代人学习的宗族气节精神。宗族武术的发展不容忽视,应该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使其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猜你喜欢
宗族武术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广东仔”郑贵权的“大同黄花”情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