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与平衡能力的影响

2020-06-17 01:28:50梁占歌汪美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太极拳肌力广场

梁占歌 汪美芳

1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2 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安徽合肥230036)

老年人跌倒危害严重,其影响跌倒的因素可分为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药物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1],而生理因素则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Chang等[2]研究认为,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及本体感觉下降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主要生理因素;而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还可以延缓其下肢肌力的减弱以及改善其本体感觉等。太极拳和广场舞作为深受我国中老年人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拥有大量的受众。目前针对这两项运动对老年人抗跌倒能力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平衡能力[3-6],对下肢肌力的研究相对较少[7-8],尤其缺乏两种运动在抗跌倒方面的对比研究[9-10];同时,考虑到女性跌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11-13](这与女性绝经导致各项生理机能,如肌力和平衡能力等下降有关)以及人们跌倒致死的几率在50 岁左右显著增加[14],本研究以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太极拳和广场舞对中老年女性在抗跌倒能力(下肢肌力及动、静态平衡能力)方面的作用,为中老年女性跌倒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实地走访及宣传的形式从合肥市某社区选取75名下肢右侧为优势侧且有健身意愿的中老年健康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及研究对象的要求等将其分为太极拳组、广场舞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25人。3组在年龄、身高和体重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如下:(1)年龄均在50~70岁之间;(2)优势侧通过主观感觉评定法和单腿前跳法[15](将单腿跳跃距离远的一侧作为优势侧)来确定;(3)无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病症,身体活动能力正常;(4)近3年内无规律性锻炼史,每周锻炼次数为1次或不锻炼;(5)自愿接受本研究的设计安排。

1.2 研究方法

太极拳组和广场舞组分别进行16 周太极拳和广场舞的运动干预;对照组则不参与体育锻炼,维持现状。运动干预前后分别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下肢肌力及动、静态平衡能力测试;运动干预过程中无脱组现象。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1 运动方案

太极拳组进行24式太极拳锻炼,锻炼时间选择在早上7:00~8:30;广场舞组练习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十二套广场舞中的两种,即《广场style》和《小苹果》健身操舞,锻炼时间选择在晚上19:00~20:30。运动干预分为3 个阶段,第1 阶段学习相关运动的准备活动动作,时间为第1~2周;第2阶段进行相关动作的基本动作学习及练习,时间为第3~4 周;第3 阶段则是成套动作的学习及练习,时间安排在第5~16周。运动干预基本要求:每次活动前先进行10 分钟热身,然后进入相关动作的学习及练习过程,最后则是5分钟的放松活动;每次运动时间60~90 min,每周运动3~5次。两组研究对象除相应练习太极拳和广场舞外,不进行其它运动项目的干预。

1.2.2 下肢肌力测试

采用美国CYBEX 公司生产的CYBEX-Norm 型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对研究对象优势侧的膝、踝关节进行屈伸模式(屈伸5次)的测试。测试指标为峰力矩(peak torque,PT),它是评价等速肌力的黄金指标,能很好地反映人体关节运动的最大肌肉力量;峰力矩值越大代表下肢肌力越强。下肢肌力的测试角速度选择60°/s 和180°/s 两种,其中,角速度为60°/s 的峰力矩测试可反映中老年人的绝对力量,而180°/s 的峰力矩测试可反映中老年人的爆发力[16]。膝关节测试采用坐位,关节活动范围为5°~85°;踝关节测试采用仰卧位,关节活动范围为-30°~10°(跖屈30°至背屈10°,中老年女性能完成)。

测试要求:研究对象先进行5分钟角速度为105°/s的等速运动。Cress等[17]认为105°/s是最易让人们熟悉等速运动(尤其是离心运动)的角速度。测试时受试者脱鞋着袜测试,每种模式的肌力测试进行两次,取数值较大的一组数据作为实验数据。

1.2.3 动、静态平衡测试

动态平衡测试采用德国Dr-Wolf 公司生产的Balance-check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模式为Balance test,测试难度为10-hard,测试控制为sensor+。测试时,睁眼状态下两足立于上下由一个直径10 cm的不可压缩的圆柱形泡沫连接的上踏板的两足印处(上踏板可前后左右移动)(图1),人体通过观看测试过程中红球(压力中心)的移动轨迹来协调全身的力量以达到维持身体动态平衡的目的,测试时间为30 s。测试指标为平衡得分(Score)、最大旋转角速度(MRS)、平均旋转角速度(RS)和平衡等级(Grade)。其中,第1个指标值越大以及后3 个指标值越小表明人的动态平衡能力越好,反之则越差。

图1 实验仪器正面(左)及侧面(右)

静态平衡测试采用中国科学院生产的静态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模式为睁眼单足测试。测试时,两眼目视前方,右足立于力台的中央,左足抬起约15 cm,两臂贴于裤缝,测试时间为10 s。测试指标为摆动速度(Avg.v)、摆动角度(Deg)、外周面积(Area)和总轨迹长(TL)。这4个指标值越小表明人体的静态平衡能力越好,反之则越差。

为规范实验测试及降低实验误差,所有平衡测试均赤足;其次,正式实验前先进行5 分钟测试训练;最后,每种模式的平衡测试进行两次(间歇1 min),取平衡能力较好的一次作为最终实验数据。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和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对象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数据进行平均数± 标准差(±s)处理。运动干预前、后各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运动干预前后各组内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下肢等速肌力

由表2、3可知,运动干预前各组间下肢膝、踝关节峰力矩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干预后,在角速度为60°/s时,太极拳组膝伸、踝屈和踝伸峰力矩值大于对照组(P<0.05);在角速度为180°/s 时,广场舞组膝屈、膝伸和踝屈的峰力矩值大于对照组(P<0.05)。运动干预后60°/s 下的太极拳组和180°/s 下的广场舞组膝屈、膝伸和踝屈的峰力矩值大于干预前相应值(P<0.05)。

表2 各组下肢关节60°/s等速肌力比较

表3 各组下肢关节180°/s等速肌力比较

2.2 动静态平衡能力

由表4、5 可知,无论是动态平衡能力还是静态平衡能力,运动干预前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平衡能力方面,运动干预后太极拳组和广场舞组平衡Score 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其它动、静态指标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太极拳组平衡Score、Avg.v、Deg 和Area 指标值小于广场舞组(P<0.05),而Grade指标值大于广场舞组(P<0.05)。此外,除广场舞组Avg.v 指标外,干预后太极拳组和广场舞组Score 指标值均大于干预前(P<0.05);太极拳组和广场舞组其余动、静态平衡指标值均小于干预前(P<0.05)。

表4 各组动态平衡能力比较

表5 各组静态平衡能力比较

3 讨论

3.1 运动项目对下肢肌力影响

本研究发现,经过16 周的太极拳和广场舞干预,中老年女性的下肢肌力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具体表现为太极拳使中老年女性下肢绝对力量有所提高(尤其是膝伸、膝屈和踝伸肌力),而广场舞则能显著提高中老年女性的下肢爆发力(尤其是膝伸、膝屈和踝伸肌力)。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太极拳运动包含许多单腿支撑动作或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缓慢移动的动作,这些动作能很好地锻炼膝踝关节的绝对力量;而广场舞动作转换相对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下肢爆发力的发展。在太极拳对中老年人下肢肌力改善方面,周明等[7]、Lu等[8]和李旭鸿等[10]均证实,太极拳锻炼能显著改善老年人的下肢肌力。而在舞蹈方面,Cho等[18]对绝经后女性进行12周国际排舞的运动干预;Cepeda等[19]对老年女性进行8周交谊舞的运动干预,其结果均发现舞蹈锻炼能改善中老年女性的下肢肌力。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但是,Serra 等[20]对长期规律性老年女性桑巴舞锻炼者进行研究,发现长期规律性桑巴舞锻炼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后两项研究未进行运动干预前后纵向比较,而是断面比较两类不同人群。在太极拳与广场舞改善下肢肌力对比方面,Song 等[21]对太极拳和舞蹈在改善老年女性下肢肌力方面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短期运动干预(4个月),舞蹈对老年女性下肢肌肉力量的改善效果优于太极拳,但长期运动干预(8~12 个月)效果太极拳优于舞蹈。李旭鸿等[10]对长期规律性太极拳和广场舞锻炼(每周3 次及以上、每次1 小时、训练年限约为9年左右)的老年女性进行下肢肌力的研究,发现长期规律性太极拳锻炼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的改善效果有显著性差异,而长期规律性广场舞锻炼的改善效果则无显著性差异。而上述两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研究项目下肢肌力的评价方式不同(前者采用等速肌力来评价下肢肌力,而后者则采用快速下蹲测下蹲力来反应)有关。

3.2 运动项目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在动态平衡能力方面,本研究发现太极拳和广场舞均能显著改善中老年女性的动态平衡能力,结果与Kaewthong 等[22]、潘晓雨等[23]和袁空军等[9]的结果一致,并且本研究采用动静态平衡测试仪较Kaewthong 等[27]采用的起立行走实验、潘晓雨等[23]采用的功能性伸展(FRT)和Berg平衡量表(BBS)等动态评价方法更先进、更精细,因此所得研究结果也更准确。另一方面,本研究还发现广场舞对中老年女性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太极拳,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有关:广场舞运动更快速、更灵活,该特性与动态平衡功能的评价动作更贴近、更相似;广场舞运动因其快速灵活的特点,使其更有助于人体下肢爆发力的发展,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长期参加广场舞运动更能优化神经肌肉的兴奋性[24];广场舞动作的快速转换也能促进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敏锐性[25]。袁空军等[9]研究结果也发现广场舞在改善动态平衡能力方面好于太极拳。然而,Rahal 等[26]却发现太极拳对老年人动态平衡能力的提升程度显著大于舞蹈项目。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动态平衡能力评价方式不同、实验设计、受试者构成及年龄差异等有关。

在静态平衡能力方面,本研究结果与李立[6]和赵影[27]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太极拳能显著提高中老年人的静态平衡能力。在广场舞提高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方面,本研究结果与张阳[3]和刘小艳[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广场舞能有效提高中老年女性的静态平衡能力。但是,李旭鸿[10]等研究结果显示,广场舞在改善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其原因可能实验设计、研究对象年龄等有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太极拳对中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广场舞,这一结果与张阳等[5]的研究结果相同,也与李旭鸿[10]等的结果相似。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太极拳运动中有许多单腿支撑的动作,与静态平衡的评价动作更相近。太极拳运动强调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如单腿支撑和运动中重心在两腿间缓慢地移动,此时大腿股四头肌常处于被动收缩状态(离心等张收缩),有助于下肢绝对力量的发展;太极拳运动强调动静、虚实结合,强化了交感神经支配,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加强[28]。

4 总结

太极拳和广场舞锻炼均可改善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和动、静态平衡能力。其中,太极拳锻炼更有助于改善中老年女性下肢绝对力量和静态平衡能力,而广场舞锻炼则更有助于改善中老年女性下肢爆发力和动态平衡能力。

猜你喜欢
太极拳肌力广场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春天的广场
幼儿100(2023年13期)2023-05-04 08:32:06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在广场上玩
幼儿画刊(2020年9期)2020-11-04 01:27:52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Coco薇(2017年12期)2018-01-03 21:18:37
广场上的大钟
读写算(上)(2016年11期)2016-02-27 08: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