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红 史 南 刘金涛 刘妍霞 刘宏春 张彦成 赵福丽 陈小璐 高 放 王 蕾 刘 阳
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操作之一,但是传统的外周静脉穿刺方法往往有接近20%的失败率[1]。以往临床多采用肉眼观察和触摸的方法对外周血管进行评估后穿刺,但对于肥胖患者存在穿刺成功率低、并发症多等缺点。超声技术可较好地评估血管内血流状况、血管内径、管壁厚度、距体表的深度等[2-3],并且可实时引导穿刺的进行。本研究将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技术应用于肥胖患者,取得了的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7月于我院拟行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141例。纳入标准:①年龄≥ 18岁;②体质量指数(BMI)≥28;③浅静脉血管分级II级以上者[4]。排除标准:①穿刺部位感染者;②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③怀孕或哺乳期妇女;④拒绝配合此研究的患者。将2017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患者设为传统组,将2018年3月-2018年7月收治的患者设为超声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纳入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传统组采用传统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穿刺技术,即护理人员通过肉眼观察和触摸,选择合适的外周静脉血管,确定穿刺点,进行外周静脉导管穿刺并妥善固定。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技术,具体步骤如下:①护理人员使用超声探查外周浅静脉,探头的长轴与肢体横轴平行,避开动脉、神经和静脉瓣,选择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将静脉置于超声图像中央,在体表定位穿刺点;②穿刺时,留置针进针方向与探头长轴垂直,距探头长轴中点远端进针;当在图像上明确针尖直刺进入血管后,微调进针角度,使针与血管腔长轴平行,退出针芯,完成穿刺置管,固定安全型留置针。
①穿刺情况:统计2组的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穿刺次数。②穿刺疼痛评分: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5],评估2组患者穿刺时疼痛情况。该量表用数字0~10表示疼痛程度,其中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③并发症:观察2组留置静脉留置针期间并发症情况,包括穿刺点血液渗出、药物渗出、静脉导管堵塞及静脉炎等。
超声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高于传统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均少于传统组。2组在穿刺过程中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组留置外周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技术往往存在一定的失败率,这与肥胖、水肿、慢性疾病、低血容量、血管畸形、医源性因素等相关[6]。提高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技术的成功率,一直是临床护理的研究热点。肥胖患者由于皮下脂肪较多,外周静脉直径相对较细、静脉位置相对较深护理人员单纯凭借视触觉感官行外周静脉置管,往往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低,需要多次穿刺,加重了患者的不良感受,且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置管技术可以在超声的引导下判断静脉走行以及周围软组织情况,从而使护理人员可选择合适的外周静脉行置管技术[7-8]。
表2 2组穿刺置管情况比较
表3 2组留置外周静脉导管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注:*与传统组比较,χ2<0.001,P=0.992
在本研究中,超声组留置外周静脉导管技术的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传统组,提示对于肥胖患者而言,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技术可以提高置管成功率。这与Egan等[9]研究结果一致。在穿刺次数及置管时间上,超声组均显著优于传统组,提示对于肥胖患者而言,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穿刺可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与Schoenfed等[10]研究结果一致。国内学者[11]发现,对于局部外周血管肉眼探查困难的患者,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管可以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
在行外周静脉置管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外周静脉穿刺操作本身为疼痛程度较低的操作有关。2组外周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管技术并未显著增加外周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风险。
在本研究采用短轴定位方式进行超声引导。目前超声引导方式主要为长轴平面内技术与短轴平面外技术。Blaivas等[12-13]研究发现,短轴平面外技术与长轴平面内技术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但长轴平面内技术定位所用时间略长。故在本研究中选用短轴定位方式。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①本研究虽然将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比较,但未纳入操作耗材等经济指标;②虽然本研究中对于操作人员资历及技术水平等作了严格限制,但仍存在操作水平差异,因此存在一定误差。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并提升患者满意度。